中国辐射卫生  2012, Vol. 21 Issue (4): 457-45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4.005

引用本文 

胡丹标, 叶晶晶, 戴正. 核事故对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4): 457-45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4.00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03-26
核事故对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胡丹标 , 叶晶晶 , 戴正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宁波 315600
摘要目的 确保核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带来的危害。方法 从重大核事故产生的危害, 我国发展核电事业的必要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列举了切尔诺贝利、三里岛及福岛核电站事故带来的危害及其对核电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国核电建设的特点与优势, 及核电发展的必要性。结论 加强核电技术的创新和核电的安全管理是核电安全的重要保证, 也是核电发展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核电站事故    辐射伤害    对策    应急措施    

自1954年首座商业核电站诞生以来, 截止目前, 全球已经有500余座核反应机组在商业运行中, 提供全球电力20%左右, 日本和美国都在30%左右[1]。但是, 核能的应用及发展, 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放射性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辐射, 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半个世纪的核电发展史上, 除了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和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外, 核电的安全记录基本上是良好的; 但2011年3月12日, 日本9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事故, 引发新一轮的核恐惧, 对核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 国务院连发5条措辞严厉的规定:立即组织全面安全检查; 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 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 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 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 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 核安全规划批准前, 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核电的安全与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地热议及争论的话题。

1 回顾核事件 1.1 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 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当场死亡2人。更多爆炸随即发生并引发大火, 致使8 t多强辐射物喷涌而出, 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释放的200多倍。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报告指出, 全球共有20亿人受到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 320多万人直接遭受核辐射侵害。有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遗症至少需要800年, 其后果几乎影响整个国际能源。仅在1987年,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用于核安全方面的预算即增加了30%[2]

1979年3月28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由于制冷系统出现故障, 放射性裂变产物从损坏的元件中泄漏。最终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 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正是从1979年起, 美国方兴未艾的核能产业一下子变得"功能失调"起来, 尽管后来不断有人宣传"核能复苏", 但30年来, 美国都没有再建起一座核电站[3]

2011年3月11日, 日本福岛发生大地震,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辐射泄漏, 4月12日, 福岛第一核电站向大气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达到37万万亿贝克勒尔(3.7×1017Bq), 而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推断为63万万亿贝克勒尔(6.3×1017Bq), 将事故调升为7级[4], 与被称为"历史上最严重核电站事故"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级相同。

1.2 核危害

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存在两种潜在危险:一是自身事故或外来因素引起爆炸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一是发生反应堆冷却剂外溢事故时, 造成放射性危害[1]

在核辐射中, 对人体比较有危害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碘- 131、铯-137、锶-90及钚-239。碘-131:与人体天然所需的物质(如碘)基本一致, 通过摄入或吸入进人人体。这四种放射性元素中, 碘-131是最为危险的, 因为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体细胞癌化, 尤其是针对甲状腺细胞。但放射性碘的半衰期是8.3天。这就意味着, 大约3个月后, 几乎所有的放射性碘将衰变完了。铯-137:危险性仅次于碘-131, 铯-137的半衰期约为30a, 铯潜人身体内部, 可以隐藏在人们骨头中很多年。锶-90:物理半衰期长达29.1a, 在化学性质上与钙相似, 易于进人人的骨骼和牙齿。大量摄入锶-90可导致骨髓抑制、骨癌或白血病。核电站事故一般不会释放大量的锶-90。钚-239:毒性十分强烈, 它能通过呼吸传播, 从而会引发肺癌[5]

2 中国核电事业不停止发展的原因 2.1 重大核事故发生原因并非核能的自身不可控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RBMK反应堆设计上存在几个固有的严重缺陷:一是它的正温度系数; 二是它有大量的石墨慢化体, 当它燃烧时大大增加了锆包壳的大范围失效、水蒸汽的释放以及爆炸性氢气和一氧化碳产生的机会; 三是缺乏一个完备反应堆堆芯的包容结构-压力容器和安全外壳。假若不存在上述设计中的严重缺陷, 该事故将不会发生, 或者即使发生事故, 其严重性将远远低于此次事故的后果影响。其次, 反应堆操纵人员的违规操作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6]

福岛核事故客观上是由地震和海啸引发, 而主观上是该核电站属于东电公司, 而东电公司又是一家民营企业, 为了企业的私利, 过去就有隐瞒事实和提供虚假报告的不光彩的记录, 或者是主观上的判断失误, 或者是有意隐瞒了某些事实真象, 为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而向日本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不当的信息, 导致政府的应对措施无力。有外媒报道称, 福岛第一核电站已经长达11年没有对设备进行检查, 第一核电站已经服役40年, 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现象, 但仍让其延期服役20年[7]。这次发生的核泄露灾害, 尽管是由于地震引起的, 但天灾只是导火索, "人祸"才是"真凶"。

2.2 国内核电站辐射监测, 未出现安全隐患

马明强等[8]研究显示, 秦山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环境中大气沉降灰、饮用水、食品等样品中放射性水平属正常本底。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分析显示,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居民的主要死因, 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浙江省疾病监测点的监测结果。余宁乐等[9]研究显示, 田湾核电站天然放射性所致公众累积有效剂量儿童691μSv/a, 成人327μSv/a; 恶性肿瘤总发病率113.92/10万, 白血病发病率4.64/10万,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4.78±2.47)‰, 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0.89±0.60)%。梁绵英等[10]研究显示, 广州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前后周围居民健康水平基本维持稳定, 未发现异常的疾病流行和变动。

2.3 国际与国内实际核事故损害

1966年到2007年核与辐射事故引起的死亡和急性损伤人数统计中看到, 1966到1986年的核设施事故较高, 主要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的, 扣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的死亡和急性损伤, 则死亡人数和急性损伤均为6人。总的来看, 核设施的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均呈下降趋势。最近20年全世界核设施引起的核事故死亡3人, 急性损伤1人, 辐射事故未引起人员死亡, 急性损伤1人。我国核设施至今没有发生引起人员伤亡和急性损伤的事故。需要指出的是, 核设施因辐射引起的人员死亡和急性损伤均系工作人员。辐射的远期效应是指癌症和遗传效应。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的研究结果是:事故后参加恢复行动的人员(约40万人)未发现癌症发生率增加。我国和世界核工业从业人员除早期地下铀矿开采外, 均未发现癌症发生率增加[6]

2.4 全球节能减排的呼吁

和其他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不一样, 中国70%左右的能源来自于煤炭, 这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的最主要原因[11]。通过不同类型的能源发电, 碳的排放系数最大的是煤, 其次是石油, 然后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核电, 其中核电是碳排放最低的。因此, 在清洁能源的研制开发完成前, 中国仍应该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发展核电。

2.5 核电技术创新

我国目前有6座核电站投入运营, 12座在建核电站和25座筹建中的核电站。从我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到今天的近30年间里, 工程师们已经多次大幅度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 最新型的第三代AP1000核电站将于2013年并网运行, 这将是全球首座第三代核电站[12], 落户浙江三门。AP1000的最大特点是安全系统采用了非能动技术, 安全系统配置简化、安全支持系统减少、安全级设备和抗震厂房减少、IE级应急柴油机系统和很多能动设备被取消, 以及大宗材料需求明显降低。

我国掌握第四代核电站核岛安装核心技术。2011年7月21日, 中国核建中核二三公司承建的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重大建设项目——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CEFR)首次成功并网发电[13]

3 对策与预防 3.1 选址

日本福岛核事故, 某种情况下是地震和海啸导致的次生灾害。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表示:中国核电站选址应看千年地震史。汲取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 应严格选择非地震带。

3.2 技术创新

此前世界发生过三次大的核电站事故,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尔核电站事故和2011年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这三次事故都与人的失误密切相关, 所以必须把人的因素提到最重要的位置[14]。目前国内已引进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 同时在核能的设计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的研制与生产、设备加工制造技术、核应急能力等都需要自主创新, 逐步形成完全自主的核电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能力。为此,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使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与加快核电发展事业相适宜。

3.3 常规监测

建立核设施周围人群健康监测系统, 切实掌握核电站运行前和运行期间周围居民健康状况, 同时为了在发生核事件后能够提供准确的人群健康背景, 科学评价事件后果, 防止引发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3.3.1

核电站周围地区公共卫生一般情况调查。自核电站运行前一年开始调查, 每年进行更新。以核电站1号机组为圆心, 半径50km为调查范围。调查内容包括农业、渔业、畜牧业、工业、矿业等一般情况, 总人口及年龄性别分布, 水文气象资料, 居民饮用水的水源情况, 居民健康与疾病谱资料等。

3.3.2

癌症发病登记与死因监测。运行前应当开展癌症发病与死因监测作为基线资料, 运行期间每5年开展1次死因监测。癌症发病登记应当连续进行, 每年进行统计分析。

3.3.3

居民问卷调查, 运行前调查1次, 运行期间每3~5年进行1次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当地居民膳食结构, 住房类型、结构、门窗等信息, 核能利用接受程度、核与辐射危险等认知情况, 接受医疗照射的情况、防护及频次信息等。

3.3.4

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核素监测, 从运行前开始, 每年连续监测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 对食品、饮用水、放射性核素的采样地点、样品种类与处理、采样频次及记录都有严格要求和规范[15]

3.4 应急防护

平时应储备好医学应急力量, 包括医疗救治、辐射防护和剂量监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队伍, 应急救援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核事件的危害性, 科学地做好每一步救援工作。注重保持良好的应急准备状态, 加强日常应急培训和演练, 检验并促进应激反应的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保证医学应急设备、防护器材和药品等处于良好状态。

核事件一旦发生, 必须尽快处理, 以最大限度减小或消除损失。我国核应急管理工作的二十四字方针是:常备不懈, 积极兼容, 统一指挥, 大力协同, 保护公众, 保护环境[14]。为使应急处理有条不紊, 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援行动应急响应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接到核事件的报警, 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 立即派出人员赶赴现场核实信息, 协助和指导场内应急处置; 根据先遣人员返回的信息和建议, 着手启动应急方案; 组成现场应急指挥部, 迅速协调实施事故总应急预案; 环境监测人员奔赴现场采样监测, 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不断调整应急措施, 提高现场应急水平; 调查过程中, 及时总结应急经验并评估效果; 最终形成专题报告并存档。有文献表明[16], 在核事故中积极采取对策能降低事故的相关风险。对策包括掩护、撤离、碘片稳定分布和搬迁等行动。尤其是下风向区域, 需要早期或者晚期的对策行动。晚期对策中, 搬迁的持续时间2~10a不等。

核事故的发生有天灾, 也有人祸, 并非核能的自身不可控。只要加强核电技术的创新和核电安全的管理, 核电还是安全的。尤其在当今世界"节能减排, 降低碳排放"的强烈号召下, 我国断不能因噎废食, 而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稳定地发展核电事业, 做到日常监测与应急队伍的建设两手抓, 稳扎稳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韩生. 发展核能安全吗[J]. 中国检验检疫, 2011(8): 59.
[2]
Inter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visory Group.Safety series No. 75-INSAG-7[R].Vienna, 1992.
[3]
王硕. 三里岛核泄漏影响美国32年[J]. Teenagers, 2011(7): 54-55.
[4]
蔡建明.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人体健康影响及医学防护[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2(4): 349-353.
[5]
赵绍奎. 漫谈核安全[J]. 青苹果, 2011, 8: 69-71.
[6]
潘自强, 陈竹舟, 肖雪夫, 等. 由核事故看核与辐射安全[J]. 中国核工业, 2011(7): 26-31.
[7]
刘柯. 从福岛核事故谈核电发展问题[J]. 贵州信息与未来, 2011(4): 38-43.
[8]
马明强, 郑文, 孙培芝. 秦山核电基地周围居民健康状况和环境放射性水平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03, 19(7): 9-11. DOI:10.3969/j.issn.1004-1257.2003.07.004
[9]
余宁乐, 陈连生, 杨广泽, 等. 江苏田湾核电站周围人群核电认知与健康状况调查[J]. 江苏预防医学, 2010, 21(5): 1-4. DOI:10.3969/j.issn.1006-9070.2010.05.001
[10]
梁绵英, 谭光亨, 杨浩贤, 等.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居民死因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2): 211-213.
[11]
严于龙. 如何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调整[J]. 中国经济报告, 2011(2): 22-25.
[12]
新华网, 世界首座第三代核电站2013年亮相中国, 2009年03月02日.
[13]
中国工业新闻网. 我国掌握第四代核电站核岛安装核心技术[J]. 中国设备工程, 2011(8): 56.
[14]
彭述明. 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核安全的启示[J]. 理论动态, 2011(21): 38-42.
[15]
卫生部.核电站周围居民健康与卫生监测工作指南[R].卫办监督发[2010]142号.
[16]
Tawfik F.S., Abdel-Aal M.M.. The Role of Countermeasures in Mitigating the Rad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 5(7): 9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