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2, Vol. 21 Issue (3): 357-35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3.064

引用本文 

邓华东, 许敬华. 超声监测回盲瓣水肿程度对估测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3): 357-35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3.06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01-17
超声监测回盲瓣水肿程度对估测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价值
邓华东 , 许敬华     
丽水市人民医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目的 应用超声监测回盲瓣水肿程度来评价其与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28例肠套叠患儿的水压灌肠成功12h后超声声像图特点, 观察回盲部形态及测量回盲瓣厚度。结果 32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中28例患儿回盲瓣有不同程度水肿, 肠管厚度为4~7mm不等。结论 超声监测回盲瓣水肿程度对评价儿童肠套叠复发有重要价值。超声检查不仅能准确、及时地早期诊断肠套叠, 同时还能监测灌肠后回盲瓣水肿程度来评估肠套叠复发可能性, 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减少肠套叠的复发。
关键词超声检查    肠套叠    回盲瓣    儿童    

复发性肠套叠即急性肠套叠反复发作2次及2次以上。肠套叠灌肠整复者复发率为6%~12%, 复发次数不等, 多为2岁以内儿童[1]。反复发作的肠套叠如不及时复位, 可因此发生肠梗阻、肠坏死, 而最终危及患儿生命。儿童肠套叠的反复发作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2例肠套叠患儿(共复发69次)的超声声像图特点, 应用超声评价儿童复发性肠套叠与回盲瓣水肿程度的关系, 旨在为临床诊治儿童复发性肠套叠提供依据, 从而预防及减少肠套叠的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428例经超声诊断为急性肠套叠病例中, 复发性肠套叠患儿32例(共复发69次), 复发率为7.48%(32/428)。32例中, 男17例, 女15例, 年龄为3个月至7岁, 其中年龄 < 2岁者29例, 占93.8%(30/32)。回顾性分析此32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完整的超声检查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lipes IU22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5~12MHz。患儿取平卧位, 用高频探头仔细扫查回盲部, 发现回盲部后测量回盲瓣厚度。

2 结果

428例肠套叠患儿中共有32例病例出现肠套叠复发。全部病例均经水灌肠整复。32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中28例于水灌肠整复12h后可探及回盲瓣有不同程度水肿, 占复发总例数的87.5%(28/32)。428例患儿中共有40例患儿回盲瓣有水肿, 占总病例数的9.3%(40/428), 其中有回盲瓣水肿的患儿中, 复发的28例占70.0%(28/40)。32例肠套叠患儿共复发69次。其中回盲瓣水肿的28例患儿共复发65例次, 占总复发例次的94.2%(65/69), 人均复发次数为2.3(65/28)次, 而其余4例未探及回盲瓣水肿的患儿人均复发次为1(4/4)次。有回盲瓣水肿的患儿经测量回盲瓣水肿厚度为4~7mm, 其超声声像图特点为经水灌肠整复后, 可在纵切面清晰显示回盲部形态, 在此切面可见回盲瓣水肿增厚, 部分患儿水肿范围延伸到升结肠, 肠壁呈串珠样, 肠壁中央呈低回声, 肠蠕动明显减弱。复发次数最多的1例达6次, 肠管水肿厚度达7mm, 范围自回盲部至升结肠大部均可见肠管水肿, 肠管蠕动不明显。见表 1

表 1 下表为不同程度回盲瓣厚度的患儿例数与复发次数
3 讨论

肠套叠的复发率无法通过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症来预测的[2]。反复多次发作的肠套叠对患儿身心带来极大危害。肠套叠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病毒感染、饮食喂养、回盲部解剖及免疫功能不平衡等因素有关。其公认的发病机制是套叠起点的存在及肠蠕动的增强[3], 有报道认为:肠道病毒感染后, 肠壁淋巴滤泡增生, 肠壁相对增厚, 肠环形肌舒张相对延迟, 局部肠管相对处于痉挛状态, 容易作为肠套叠的起点被推入远端肠腔内造成肠套叠[4]。95%的肠套叠发生于 < 2岁的儿童, 且男性患儿多于女性, 婴幼儿回盲部2岁之前未固定而移动性大等因素影响导致肠蠕动增强, 与肠套叠起点一起共同导致肠套叠的产生。从结果中显示水灌肠整复12h后, 回盲瓣有水肿的患儿占复发总例数的87.5%(28/32), 且人均复发次数明显高于无回盲瓣水肿的患儿, 表明回盲瓣水肿与肠套叠复发有明显关系。另表 1中可以看出, 回盲瓣水肿越厉害的肠套叠患儿的复发次数明显增加[5]

在诊治儿童肠套叠的过程中,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2]。随着超声仪器的发展和检查技术的提高, 超声检查不仅能够早期准确诊断肠套叠, 还能监测回盲瓣水肿程度, 有研究表明超声诊断肠套叠的敏感性为98%~100%, 特异性为88%~100%[6]。本组32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中有28例患儿在灌肠12h后存在不同程度回盲瓣水肿。且本组资料显示, 复发性肠套叠发作次数与回盲瓣水肿程度高低有显著性差异, 水肿程度越高, 平均复发次数越多。

由此可见, 回盲部肠管水肿的监测对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估计有肯定的价值。而文献报道非手术治疗整复后肠套叠的复发者有50%在1周內复发[7]。本组资料69例次复发性肠套叠中, 40例次在2d内(包括2d)复发, 占57.9%(40/69),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也与临床治疗相符。由此可见, 临床抗复发治疗是很重要的, 当回盲瓣水肿消失后, 儿童肠套叠的复发明显减低。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不仅能准确、及时地早期诊断肠套叠, 同时还能通过对回盲部肠管水肿的监测来评估肠套叠复发的可能性,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进而减少肠套叠的复发。

参考文献
[1]
杜嗣廉, 郑明新. 小儿胃肠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08.
[2]
Waseem M, Rosenberg HK. Intussusception[J]. Pediatr Em erg Care, 2008, 24(11): 793-800. DOI:10.1097/PEC.0b013e31818c2a3e
[3]
王继山, 陈俭红. 实用小儿胃肠病学[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 411.
[4]
孙淑环. 小儿肠套叠5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0, 1671-4199.
[5]
张文, 刘英东, 孙红光, 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肠套叠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2): 104-105.
[6]
岑本莲, 李民, 郑红, 等. 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肿大的超声评价[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25(3): 294-296.
[7]
LeMasne A, Lorta t Jacob S, Sayegh N, et al. Intussusception in fants and children:feasibility o f ambulatory m anagem en t[J]. Eur JPediatr, 1999, 158(9): 70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