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1, Vol. 20 Issue (3): 378-38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1.03.048

引用本文 

陈宝维, 张全, 董正鹏, 段志凯. 介入放射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监测与评价常用方法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3): 378-38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1.03.048.

基金项目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基金编号:200702102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1-03-18
介入放射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监测与评价常用方法调查
陈宝维 1, 张全 2, 董正鹏 1, 段志凯 1     
1.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 解放军二六四医院

介入放射学是在放射影像设备的引导下, 通过插管、穿刺等手段对疾病进行的一系列治疗、诊查的学科, 具有创伤小、花费少、见效快、疗效好等特点, 成为许多适应症的首选诊断治疗方法。然而在介入诊疗时由于X射线曝光量大, 历时长, 加之防护难度高, 导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接受较高水平的暴露或局部器官暴露, 尤其是近年来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其应用领域显著扩展, 所致辐射剂量超出了普通X射线检查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1]。这种现状使得近年来国内外对介入放射操作人员的剂量监测和防护非常重视。近十年来, 国内外均有大量的关于介入放射操作人员剂量监测的文献发表。经过调研, 不同单位的测量方法、测量部位不尽相同。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多家单位对介入放射操作人员的剂量监测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 并提出了一些针对国内同类工作的建议。

1 国内情况 1.1 监测情况

对国内近十年来发表的10篇有关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监测的文献进行了调研, 见表 1

表 1 国内10篇关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监测文献的监测情况

上述10篇文献中全部使用了TLD剂量计(有的单位采用TLD剂量计与其他测量仪同时进行测量), 但仅有一家指出测量量为个人剂量当量Hp(10), 其他均笼统称为"剂量", 所用的单位有的为Sv, 有的为Gy。监测量不明确是我国放射介入操作人员剂量监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2 有效剂量的计算

上述所有文献均未进行有效剂量的计算。一些文献将胸部剂量计测量的值作为有效剂量对待, 但是一些单位将佩戴于铅衣外的剂量计测量值作为有效剂量, 一些单位则将佩戴于铅衣内的剂量计测量值作为有效剂量。将佩戴于铅衣外的剂量计测量值作为有效剂量, 由于未考虑铅衣的屏蔽效果, 显然会造成有效剂量的高估; 将佩戴于铅衣内的剂量计测量值作为有效剂量, 则未考虑头及四肢等铅衣没有屏蔽的部位受照引致的有效剂量, 显然会造成有效剂量的低估。根据文献[18], 在由于条件所限仅能佩戴一个剂量计的情况下, 应该将剂量计佩戴于铅衣外, 即宁可过分高估剂量, 不可低估剂量。根据国家标准[12]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对于工作中穿戴铅围裙的场合, 通常应籍佩戴在围裙里面躯干上的剂量计估算工作人员的实际有效剂量, 但"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如介入放射学操作), 则还需在围裙外面衣领上另外佩戴一个剂量计, 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因此放射介入操作人员的剂量监测中, 选择佩带在围裙里面躯干上的剂量计估算工作人员的实际有效剂量是不太合理的。

2 国外情况 2.1 监测情况

对国外发表的11篇有关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监测的文献进行了调研, 见表 2

表 2 国外11篇关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监测文献的监测情况
2.2 有效剂量的计算

在放射介入诊疗过程中, 由于铅衣以及其他防护装备的影响, 操作人员受照是不均匀的, 使得有效剂量的计算较为困难且计算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度。但由于根据ICRP报告, 最终评价人员剂量应该使用有效剂量, 所以国外对有效剂量的计算工作较为重视。

上述文献中, 文献[13]采用了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有效剂量。其方法是:利用蒙卡技术计算空气比释动能到器官剂量的转换系数(DCC), 然后将各器官剂量按照组织权重因数加权相加后得到有效剂量。

由于蒙卡方法过于繁琐, 更多的文献采用将测量结果经过简单公式的计算转换为有效剂量, 典型的方法是Niklason方法。上述10篇国外文献中, 共有4篇[11, 17, 18, 20]采用了该方法计算有效剂量。也有文献通过实验和分析认为证明其他经过简单公式的计算转换为有效剂量的计算方法, 如Rosenstein- Webster方法, 会造成有效剂量的严重低估, 不应该被推荐使用; 而Niklason方法尽管也存在种种偏差, 但在估算有效剂量的不确定度范围是可以接受的[22]。对于Niklason方法简述如下:采用两个剂量计进行测量。一个戴于颈部水平铅衣外, 一个戴于腰部水平铅衣内。当未戴颈套(thyroid shield)时, 采用如下公式估算有效剂量:

当戴颈套时, 采用如下公式估算有效剂量:

如果由于条件所限, 仅能佩戴一个剂量计时, 则佩戴于颈部水平铅衣外(衣领上), 当未戴颈套(thyroid shield)时, 采用如下公式估算有效剂量:

当戴颈套时, 采用如下公式估算有效剂量:

上式中, HOS表示由颈部剂量计测得的"浅表深度"的剂量, 严格应为Hp(0.07)。如果剂量计全部以Hp(10)进行了刻度, 由于在医疗X射线能量范围内, Hp(0.07)与Hp(10)仅有3%的差别, 只需将相应测量部位的Hp(10)值增加3%即可[18], 笔者认为也可不理会二者之间的差别。Hu表示由腰部铅衣下的剂量计测得的"深部"剂量。

文献[22]给出了蒙卡计算结果与Niklason方法的比较, 未戴颈套时, 蒙卡计算的颈部剂量与有效剂量的比值为0.066~ 0.085(Niklason方法为0.07), 戴颈套时, 蒙卡计算的颈部剂量与有效剂量的比值为0.022~0.041(Niklason方法为0.03)。表明Niklason方法计算有效剂量的偏差范围是可以接受的。

3 国内外方法的比较 3.1 监测方法

国内外以TLD剂量计为主, 国外也有少部分单位采用电子个人剂量计, 但仅作为TLD测量的辅助方法。

3.2 监测部位

头、眼、甲状腺、胸、腰、腹、下肢、手臂、手、足等是放射介入操作剂量监测经常的监测部位, 但由于所用仪器设备、人员防护情况的不同, 不同文献各有侧重。

3.3 评价方法

① 我国很少进行有效剂量的计算, 通常将胸部剂量计测得的Hp(10)作为有效剂量。国外认为虽然在放射介入操作情况下, 进行有效剂量的计算要么非常困难, 要么不确定度很大, 但由于ICRP将有效剂量作为个人剂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还是进行有效剂量的计算。计算所用的最常用方法为Niklason方法。②为了便于更好的比较放射介入治疗操作人员之间的剂量, 国外往往计算归一化的有效剂量, 即计算操作人员有效剂量与剂量-面积乘积(DAP)的比值, 以更好地评价防护工作的效果。我国测量DAP并不困难, 但在评价操作人员剂量时, 很少进行这项工作。

4 建议

根据国内外22篇文献的调研, 给出我国放射介入操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建议:①进行有效剂量的计算。建议暂时使用Niklason方法。但由于Niklason方法建立在铅衣屏蔽效率可以达到98%~99%或更高的基础上, 在铅衣性能较差时, 该方法的使用应慎重。②加强剂量-区域产额(DAP)的监测与估算工作, 并进行归一化的有效剂量计算。③由于放射介入操作人员手部可能直接暴露于X射线束下, 建议进行手指部位的剂量监测。

参考文献
[1]
楚彩芳, 张钦富, 赵艳芳. 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4): 442-444.
[2]
陶永军, 陈本宝, 徐孝波, 等. 介入放射手术时被检者和操作者受照剂量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1): 76-7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5.01.031
[3]
徐孝波, 殷志跃, 陈秀华. 介入放射时X射线机防护与操作者个人剂量监测[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4): 22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4.018
[4]
寻长洲. 介入放射工作中操作者和患者受照剂量监测[J]. 中国职业医学, 2008, 35(1): 80-81.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8.01.037
[5]
马明强. 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监测评价[J]. 职业与健康, 2003, 19(8): 14-16. DOI:10.3969/j.issn.1004-1257.2003.08.008
[6]
殷志跃, 徐孝波, 陈秀华. 介入放射手术临床医生受照剂量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3): 201-20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3.03.025
[7]
孟冰, 闫琳, 由京周. 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调查及防护措施应用[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4, 22(3): 133. DOI:10.3969/j.issn.1007-1326.2004.03.013
[8]
曾勇明, 李萍. 应用综合剂量控制技术降低介入治疗操作者剂量[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6): 429-43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0.06.020
[9]
马玉兰, 桑军阳, 杨泽云, 等.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剂量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1): 29.
[10]
芦春林, 阮明, 贾德林, 等. 介入放射学医疗照射与职业照射剂量水平[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4): 230-231.
[11]
Padovani R, Rodella CA. Staff Dosimetry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J]. Radiation Dosimetry, 2001, 94(1-2): 99-103.
[12]
Kicken PJH, Kemerink GJ, Van Engelshoven JMA. Dosimetry of occupationally exposed persons in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arteriography.Part Ⅰ:Assessment of Entrance Doses[J]. Radiation Dosimetry, 1999, 82(2): 99-103.
[13]
Kicken PJH, Kemerink GJ, Schultz FW, et al. Dosimetry of occupationally exposed persons in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arteriography.Part Ⅱ:Assessment of Entrance Doses[J]. Radiation Dosimetry, 1999, 82(2): 105-114. DOI:10.1093/oxfordjournals.rpd.a032611
[14]
Casey M, Malone DE. The value of digital personal dosemeters in angiography/interventional radiology:Preliminary Experience[J]. Radiation Dosimetry, 2001, 94(1-2): 93-94.
[15]
Kottou S, Neofotistou V, Tsapaki V. Personnel dosed in haemodynamic Units in Greece[J]. Radiation Dosimetry, 2001, 94(1-2): 121-124.
[16]
Janssen RJ JN, Hadders RJ, Henkelman RH, et al. Exposure to operating staff dur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measured by thermoluminescence Dosimetry[J]. Radiation Dosimetry, 1992, 43(1): 175-177.
[17]
Padovani C Foti, Trianni RA, et al. Staff dosimetry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Survey on Methods and Level of Exposure[J]. Radiation Dosimetry, 2008, 129(1-3): 100-103. DOI:10.1093/rpd/ncn038
[18]
Kim Kwang Pyo, Donald L, Miller, Stephen, et al.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oses to operators perform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procedures[J]. Health Physics, 2008, 94(3): 211-227. DOI:10.1097/01.HP.0000290614.76386.35
[19]
Nico Buls, Jessica Pagés, Johan de Mey, et al. Evaluation of patient and staff doses during various CT fluoroscopy guided interventions[J]. Health Physics, 2003, 85(2): 165-173. DOI:10.1097/00004032-200308000-00005
[20]
Trianni A, Padovani R, Foti C, et al. Dose to cardiologists in haemodynamic and electrophysiology cardiac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J]. Radiation Dosimetry, 2005, 117(1-3): 111-115. DOI:10.1093/rpd/nci764
[21]
Tsapaki V, Patsilinakos S, Voudris V. Level patient and operator dose in the largest cardiac centre in Greece[J]. Radiation Dosimetry, 2008, 129(1-3): 71-73. DOI:10.1093/rpd/ncn006
[22]
Padovani R, Foti C, Malisan MR. Staff dosimetry protocol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Radiation Dosimetry, 2005, 94(1-2): 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