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1, Vol. 20 Issue (2): 227-23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1.02.050

引用本文 

谢萍, 覃志英, 唐孟俭, 张会敏. 某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2): 227-23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1.02.05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0-12-01
某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谢萍 , 覃志英 , 唐孟俭 , 张会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目的 评价某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的控制效果。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对项目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水平进行检测和辐射危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场所辐射剂量水平和安全措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在正常运行时, 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的辐射影响是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关键词核医学    建设项目    放射防护    评价    

核医学科主要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1]。诊断是通过注射或吸入方式将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引入人体, 然后利用仪器对其进行测定; 治疗则是将放射性核素注入或吸入人体内, 使放射性核素直接对病灶进行照射。在核医学工作中所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如131I、99mTc等)可看作一个放射源, 在源的周围形成一个γ、β辐射场。在放射性药物制备、分装、注射等操作中, 工作人员就处在该辐射场中, 会受到来自放射性药物的外照射。口服或注入放射性药物(如131I、99mTc等)的患者, 也成了一个辐射源, 此外,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呕吐物均具有放射性, 会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为保护从事核医学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的身体健康, 防止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危害公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放射诊疗管理规定》[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4]和相关的法规和标准[5-12]等规定, 受医院委托对该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来源及周围环境

该院新引进一台进口的SPECT设备, 并把核医学科搬迁到该院某住院楼四楼, 三楼为其他放射诊疗用房, 五楼为普通病房。

1.2 辐射源项

该院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见表 1

表 1 放射性核素一览表
1.3 平面布局及分区

核医学科平面布局图见图 1。该场所分为两个区域:控制区和监督区。控制区包括:注药候诊室(K区)、VIP候诊室、去污间、放射性废物存放间、注射服药过道(即F区)、分装室、贮源室、功能室、防护用品室、SPECT机房及操作室、敷贴室; 监督区为:公共走廊、阅片室、化学发光室、甲测室、离心温育室、体外放射免疫检测室、登记室及会议室。

图 1 核医学科分区示意图
1.4 工作流程 1.4.1 患者出入核医学科路径

图 1虚线所示, 患者由四楼大厅(A点)进入核医学科, 经公共走廊→到防护门(G)→再到B点口服药物或到C点注射药物, 然后到注射候诊室(K区)休息或经E点出口乘专用电梯到一楼离开。

1.4.2  

131I分装工作流程D点为两个并联的分装柜, 右边为131I分装柜, 左边为99m Tc分装柜。在131I分装柜分装所需131I→用托盘把药从D点拿至B点, 距离约2.5m。

1.4.3  

99mTc分装工作流程在99mTc分装柜淋洗分装所需99mTc →放入移药盒→从D点拿至C点, 距离约2.5m。在公共走廊与注药候诊室之间有一道防护门(G), 正常工作时此防护门处于关闭状态。

2 放射防护控制效果验证与评价 2.1 检测仪器

451P电离室巡测仪, 不确定度10%, 检测下限0.01μSv/h, 量程0~50 mSv/h, 仪器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合格。

2.2 监测结果

对核医学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监测采用定点监测和巡测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巡测时, 检测仪器距各防护屏蔽体外表面30cm, 检测点距地面高为0.8~1.5m (除顶层、防护门外)。检测结果见表 2

表 2 核医学工作场所周围环境辐射检测结果
3 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防护安全措施评价

本项目属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

3.1 工作场所室内表面结构及装备

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室内表面结构及装备见表 3, 该场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可行。

表 3 核医学工作场所室内表面结构及装备
3.2 贮源室的防护

设有贮源室和专用的保存放射源的铅灌, 有专人负责该室的安全及物品保管, 有详细的放射源出入库、领用登记记录, 但登记缺乏条理性, 不易于及时掌握放射性核素的存量情况。有定期对该场所进行放射防护监测计划及记录, 贮源室的门上有电离辐射警示标识。

3.3 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

工作时, 职业人员穿橡胶铅衣、戴上橡胶铅帽、铅玻璃眼镜和橡胶铅围脖, 在放射性核素的制备、分装等均在分装柜内进行, 分装柜的风速大于1.0m/s。职业人员把分装好的99mTc注射器放在一个移药盒里, 然后拿到注射窗口给患者注射; 把分装好的131I拿到服药窗口给患者服用。

3.4 核医学诊断中的防护

SPECT检查在控制区内进行, 患者在注射窗口注射99mTc后, 到注药候诊室休息候诊, SPECT检查后的患者经E点出口乘专用电梯离开; 进行甲状腺、肾功能测定的患者在控制区给药后, 到监督区的甲测室、功能室检测, 然后通过监督区通往非限制区离开。

3.5 核医学治疗中的防护

核素治疗病房设置在普通病房, 未采取专门的防护屏蔽措施和设置专门下水管道, 按普通患者管理。

3.6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核医学科设置了放射性废物存放间及放射性废物衰变池, 控制区内的固体放射性废物放置在废物桶后转运到放射性废物存放间, 存放10个半衰期后按医疗垃圾处理; 控制区和监督区的液体放射性废物通过专用下水道排入衰变池, 经10个半衰期后排入医院废水的水管网。核医学科控制区设置了通风橱和排风系统, 放射性气体通过该系统排到室外, 废气排放烟囱高于该住院楼楼顶, 也高于周围楼群。

综上所述, 该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防护安全措施基本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4 辐射危害综合评价 4.1 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辐射危害 4.1.1 职业人员受到的外照射

职业人员在工作中受到的外照射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①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和分装; ②给病人注射; ③给病人摆位; ④给病人服药; ⑤所在的工作场所被放射性污染; ⑥与已服药病人接触等。根据现场检测的结果见表 2, 假若131I分装和注射99mTc这两种操视为同1人完成, 再参考职业人员全年的工作负荷, 可以估算出职业人员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年最大外照射剂量, 结果见表 4

表 4 职业人员受到外照射剂量估算

表 4可见, 职业人员手部最大年剂量当量为103.1mSv (小于500 mSv), 全身受到最大年剂量当量为4.5mSv (小于20 mSv)。在分装柜内淋洗99Mo-99mTc、分装131I等时, 职业人员均在有防护条件下(注射器防护套、铅防护手套、铅罐等)进行分装操作, 因此职业人员全年所受到的外照射剂量远小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相关剂量限值的要求。

4.1.2 职业人员受到的内照射

职业人员所受到的内照射主要是由于吸入挥发到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或手部受到放射性污染而引起的。职业人员在分装或淋洗放射性同位素时, 只要分装柜的风速不小于1.0m/s, 且戴防护手套, 就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其所受到的内照射就可以忽略不计。

4.1.3 公众成员中个人的受射剂量

公众区的辐射剂量水平均为天然本底或接近天然本底, 在附近场所留驻或通过的非职业人员或公众, 他们所接受的附加照射剂量可忽略不计。

4.2 异常和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害

医院如果能够严格按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去管理和执行, 则本项目发生潜在照射的可能性就很小。万一发生了异常事故或放射性事故, 如放射源丢失或放射性物质洒泼或病人服用的放射性药物过量等, 就有可能造成职业人员和公众的异常照射, 其造成的危害随放射事故等级不同而不同, 但均会引起严重的社会恐慌,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预防以上情况发生, 医院必须制定比较全面的有关放射性药物的使用、登记和管理制度, 有完备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人员培训计划, 采取相应的保安措施, 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通过采取以上预防措施, 能有效地预防有关事件或事故发生。

5 放射防护管理评价 5.1 管理组织

该院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成立了医院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 医院分管领导担任组长, 相关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全面分管医院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

5.2 自主管理制度

为加强该项目的自主管理, 医院制定了《医院应急组织及其职责》、《核医学科放射性同位素管理规定》、《核医学科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方案》、《核医学科放射性"三废"管理制度》、《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医院放射事故管理与报告制度》、《医院意外事件应急处置程序》和《核医学科辐射监测计划》等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较全面且可操作性强。

5.3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该院一直以来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培训、职业健康检查和个人剂量监测,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个人剂量监测档案指定专门部门统一管理, 并终生保存。

6 结论

① 该核医学科项目工作场所分区明确, 布局基本合理, 采用的放射防护设施的布置符合放射卫生学的要求。②该核医学科项目的放射防护和安全设施在正常运行时能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③该核医学科项目的辐射安全措施比较完善, 保持辐射安全措施良好的运行状态, 能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控制潜在照射和放射性污染。④该院设有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和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制定了较全面的自主管理规章制度, 对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能做到应急处理有计划、有措施。

综上所述, 该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良好, 放射性危害因素的控制在国家标准规定限值以内。医院设有放射防护管理组织, 规章制度比较健全, 辐射安全措施和设施适宜。该建设项目放射性危害的防护达到了竣工验收的要求。

7 建议

为了确保该核医学科放射诊疗项目的安全运行, 保障公众和职业人员的健康安全, 提出以下建议:

⑴对分装室131I分装柜进行整改, 即在131I分装柜的南侧开一个服药窗口, 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建屏蔽墙), 这样职业人员把分装好的药物直接通过服药窗口让病人服用, 减少职业人员把分装好的药物从分装柜拿到服药窗口(约2.5m距离)这个流程, 减少职业人员不必要的照射。

⑵加强和完善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 特别是对放射性核素出入库、领取、使用登记等, 要求登记记录条理分明, 做到交接严格, 账目清楚, 账物相符, 记录资料完整等。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 赵力, 李冰, 等. 某医院核医学科综合防护措施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1): 37-3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1.022
[2]
国家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
[3]
卫生部令第46号,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
[4]
卫生部令第49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S].
[5]
卫生部令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
[6]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8]
GBZ/T181-2006,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S].
[9]
GBZ133-2009,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S].
[10]
GBZ158-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S].
[11]
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12]
GBZ179-2006,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基本要求[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