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1, Vol. 20 Issue (2): 172-17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1.02.020

引用本文 

杨新芳, 赵进沛, 刘士敏, 李秀芹, 李华军, 孟园. 医院核医学项目的放射防护现况与管理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2): 172-17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1.02.02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0-11-12
医院核医学项目的放射防护现况与管理对策
杨新芳 , 赵进沛 , 刘士敏 , 李秀芹 , 李华军 , 孟园     
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0042
摘要目的 保障临床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实践中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法 根据临床核医学的特点, 结合日常放射防护监督监测实践经验, 分析影响人员健康和安全的诸多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 临床核医学科自身的运行规律以及实际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是造成职业人员、患者和公众健康受到危害的主要原因。结论 必须在建设、运行阶段对人员、设备、设施、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 才能切实消除隐患, 保证临床核医学项目安全健康运行。
关键词核医学    放射防护    监督管理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和核技术来进行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并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 近年来随着国内SPECT和PET/CT技术的问世, 以及放射性药物的创新和开发, 使得核医学显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核医学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 核医学专业人才偏少, 现有从业人员多为其他专业改行, 新建临床核医学科室的医院对这一项目了解不多, 接受放射性同位素诊疗的患者更是知之甚少, 导致核医学项目在建设和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 为核医学从业人员、患者和公众带来许多潜在的危害, 成为医源照射放射防护监督管理的难点和重点。

1 临床核医学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特点 1.1 临床核医学场所建设的一般要求

核医学科一般平面布局和分区:核医学科一般位于大楼一层或独立的区域, 科室内划分为三个区域, 即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控制区包括:放射源库、分装室、治疗室、给药室、病人床位区、SPECT室和PET/CT室。监督区包括:候诊室、病房、病人专用走廊和厕所。非限制区包括:仓库、工作人员办公室、值班室等。

1.2 临床核医学常见的诊疗项目与使用的放射性核素

核医学科多设在中心医院, 开展的项目有放射性免疫检测项目、放射性影像项目(如PET、ECT等)、放射性粒子插植以及其他放射治疗项目。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氟-18(18 F)锝-99m (99mTc)碘-125(125I)碘-131(131I)等。

表 1 核医学科常用放射性核素主要物理常数
1.3 临床核医学项目的主要危害来源

核医学实践中放射危害的途径有下列三个:①在放射性药物准备、标记与配置过程中受到Χ射线、γ射线、β射线等引起的外照射; 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后其本身成为辐射源而产生外照射。②核医学实践过程中使用的非密封源容易扩散, 通过挥发、蒸发、溢出、洒落、泄露等使工作场所的地面、墙面、设备、工作服、工作台面、人体的皮肤受到一定程度放射性物质污染。一般的表面污染会产生外照射, 人体皮肤的表面污染除了在污染局部产生外照射, 还会通过皮肤的吸收而渗透到体内, 或者通过进食、呼吸和结膜等途径进入体内。③工作场所的放射性空气污染, 非密封源挥发、蒸发扩散可导致放射性空气污染, 尤其是由于操作125 I和131I药物形成的放射性碘蒸气容易形成放射性气溶胶, 引起严重的放射污染, 这些放射性气溶胶可以通过黏附人体产生外照射以及被人体吸入产生内照射, 从而成为健康危害的主要来源。

2 目前医院核医学项目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1 放射工作场所和设施建设中的问题

有些医院在核医学科建设时没有严格遵循分区原则, 放射性活度从轻到重、医患分流等基本的设计理念未能体现, 为运行中的交叉污染埋下了隐患。个别医院没有设置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药物的通风橱, 或通风橱的风速小于1m/s; 有的单位通风橱排气口低于建筑屋脊3 m; 有的单位没有配置专门的收集放射性废物的容器, 使污染的针头、注射器和破碎的玻璃器皿储存于普通污物容器内, 未加任何屏蔽措施, 致使其表面γ射线辐射水平4~6μSv/ h, β表面污染水平2 600-5 000计数/min[1, 2]

2.2 放射性药物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操作放射性药物应尽量采取时间、距离和屏蔽措施, 以减少无谓照射。操作放射性药物应在专门场所, 使用专门工具, 充分利用屏蔽或通风设施, 并用模拟源训练操作速度以缩短操作时间。少数从业人员操作放射性碘化物等挥发性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时, 没有在通风橱进行, 存在放射性碘在操作人员甲状腺内沉积的隐患; 有些医院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和储备必须的应急预防药物; 工作人员离开放射工作场所应洗手和进行表面污染监测, 但很多单位没有按规定配备表面污染检测仪器, 个别工作人员操作不注意, 污染手表面后又不及时清洗, 致使工作服、办公桌、衣服、鞋子等其污染水平超过GB18871规定值。

2.3 临床核医学项目中的管理问题[3, 4]

根据有关标准, 使用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应在划定的区域活动, 除必要的医务人员外, 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患者也不应随便离开该区, 患者应使用专用便器或者专用卫生间和浴室, 实际检查中发现:①病人注射放射性药物以后需要等待时间, 许多病人外出、购物、与家人一起就餐以及在医院使用公共厕所, 致使公共环境受到污染, 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外照射和公共场所的放射性污染。②近年来PET/CT在一些大型医疗单位逐步应用, 使核医学科放射线的来源更为复杂, 既有PET使用的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药物产生的外照射和内照射, 也有CT产生的Χ射线的外照射, 有些还有小型回旋加速器产生放射性核素时产生的外照射、感生放射性以及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内照射。有的医院核医学科为了提高PET/CT的使用效率, 将PET/CT同时作为普通CT使用, 放射治疗的CT定位、造影与注射18 F的病人共用一台CT, 致使注射18 F放射性药物的病人和普通病人、陪护人员、公众交叉污染, 接受无谓的照射。

3 改善医院核医学项目放射防护现况的对策

核医学实践的特点与运行规律, 以及目前医院核医学项目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人员、环境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加强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 保障职业人员、患者、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十分必要。①建好核医学从业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坚持放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由于核医学属于发展型学科,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员变动较快, 因此, 新从事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人员必须首先了解法规标准, 放射性核素的危害与防护知识, 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才能合法上岗。②加强预防性监督工作, 新建、改建和扩建核医学科室一定要进行预防性监督, 要进行设计预审、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 设备安装完毕验收合格才能从事核医学工作。③加强应用放射性药物病人的管理, 已经用药严禁随便外出, 必须用专用卫生间和浴室, 防止交叉污染和交叉照射。④严格PET/CT的专区、专病使用的意识, 杜绝其他科室的普通就诊病人进入放射性污染区, 杜绝接受普通放射诊断的病人与放射性药物应用患者的交叉。⑤配齐辐射监测设备。职业人员上岗时要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和个人剂量计, 科室配备辐射监测仪器, 每天下班时对离开控制区的操作人员进行表面污染检测, 发现放射性污染及时进行洗消处理。⑥克服无所谓和恐惧心理。无视放射防护原则和规律必然造成辐射危害, 而过分夸大放射危害的后果, 从而缩手缩脚, 甚至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识辐射的危害, 了解和掌握放射防护的知识和技能, 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同时, 保护人员、环境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http://www.docin.com/p-133648933.html
[2]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3]
GBZ133-2002,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S]. http://www.docin.com/p-67003999.html
[4]
郑钧正. 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防护与安全[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