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0, Vol. 19 Issue (3): 302-30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0.03.029

引用本文 

熊晓英, 周宁. 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剂量调查值设定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3): 302-30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0.03.02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0-02-22
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剂量调查值设定的探讨
熊晓英 , 周宁     
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 针对个人剂量监测过程中异常剂量常出现的现状, 通过对三种异常剂量调查方法的比较, 筛选适合本实验室的异常剂量调查值。方法 以本实验室2007年出现在28个单位、106人共112人次的异常剂量(3个月/周期)为调查样本, 按设定的三种异常剂量调查方法对其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做出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较, 筛选出能有效清除非真实受照剂量的调查值。结果 三种异常剂量调查方法中, 调查设定值以本省年人均剂量0.89mSv为首选; 以年调查剂量5mSv/a, 四个监测周期导出1.25mSv为次选; 以年调查剂量5mSv/a作为异常剂量调查值不可取。结论 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是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个人剂量监测    异常剂量    调查    

异常剂量的出现是个人剂量监测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个不争事实。一旦出现异常剂量, 必须对其进行调查, 依据调查结果并经核实为真实受照剂量的给予如实记录, 对非真实受照剂量则采用名义剂量替代。在对异常剂量进行调查前, 必须涉及到调查值的设定, 以确定调查对象及调查范围。由于其量值设定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能否全面、有效地将非真实受照剂量清除, 因此调查值的设定凸显重要并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保证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 作者以2007年出现在本实验室的异常剂量值为样本, 并设定了三种异常剂量调查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旨在优选适合本实验室的最佳异常剂量调查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

探测器: LiF (Mg, Cu, P)粉末(80~ 200目); 读出器: FJ-427A1型热释光仪; 退火炉: FJ-L1型。本系统历次通过全国盲样考核。日常监测工作中定期自校并确保量值溯源到国家标准。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对象

以2007年出现在28个单位、106人共112人次的异常剂量(3个月/周期)为调查对象。

1.2.2 异常剂量调查值设定方法(表 1)
表 1 三种异常剂量调查值的设定方法
2 异常剂量及调查结果

以方法1的调查剂量设定值为下限, 即对≥ 0.89mSv/周期的监测数据全部纳入异常剂量调查范围, 结果列于表 2

表 2 2007年度异常剂量出现情况及调查结果

表 1看出, 2007年共有28个单位109人、112人次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出现异常, 周期剂量在0.89 ~ 46.63mSv范围内。异常剂量全部分布在医疗机构, 工种以X射线影像诊断居多, 占总人次数的近90%。调查结果表明, 在109人次的异常剂量中, 真实受照剂量仅1人次, 占0.92%;因接受X射线影像检查受照2人次, 占1.83%, 其他占97.2%的异常剂量为非真实受照剂量。其中不按规定部位佩戴个人剂量计占3.77%, 如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将剂量计佩戴在衣袖口、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人员将剂量计放在摄片窗口处; 剂量计掉机房或遗忘机房的占7.55%;其余占88.68%均为人为照射。如单位序号为5和10的两个单位, 出现集体性的人为照射。另有序号为8的单位, 由于卫生员搞卫生时误将带有剂量计的工作服放在机房内曝光, 导致6人次的周期剂量在0.89 ~ 1.11mSv范围。以上结果不仅表明对异常剂量的调查非常必要, 且提示对低剂量水平的异常剂量调查更不容忽视。

3 结果与分析

按照表 1所设三种异常剂量调查方法, 分别统计所需调查人数、年总剂量、非真实受照剂量、调查人群年人均剂量和集体剂量, 其结果列于表 3.

表 3 三种异常剂量调查方法结果比较
3.1 需调查人数

从需调查人数得出, 方法1(106人)与方法2(103人)接近, 二者仅相差3人; 方法3(29人)较方法1少77人, 相差近3.7倍。表明若采用方法3调查将有77人被遗漏而失去调查。

3.2 年总剂量

方法1、2、3分别为92.72 mSv、91.59 mSv、28.44 mSv, 方法1和方法2仅相差1.13 mSv; 方法1与方法3二者差值为64.28 mSv, 提示如采用方法3调查, 将有64.28 mSv的非真实受照剂量被作为真实受照剂量采用, 并进入年集体剂量估算和评价。

3.3 非真实受照剂量

三种方法的非真实受照剂量约占调查前总剂量的86%以上, 表明对异常剂量的调查非常必要; 方法3的非真实受照剂量占调查前总剂量的95.7%, 与方法1比较多出10%, 表明有10%的非真实受照剂量未纳入调查范围。

3.4 年人均剂量

调查前年人均剂量为6.17 mSv。按方法1、2、3调查后的年人均剂量分别为0.87mSv、1.04 mSv、4.75mSv, 前二者接近, 相差仅0.17mSv, 各占调查前年人均剂量的14.1%和16.9%。方法3年人均剂量则为方法1年人均剂量的近5.5倍, 占调查前年人均剂量的77.0%, 表明如按方法3调查可导致年人均剂量升高的假象。

3.5 年集体剂量(man·mSv)

方法1和方法2分别为92.22mSv和110.24mSv, 其差值仅为18.02mSv。方法3最高, 达到503.50mSv, 高出方法1 411.28mSv, 表明方法3在导致年人均剂量升高的假象下, 直接导致年集体剂量升高假象。

4 小结

方法1调查人数最多、范围最广, 非真实受照剂量可得到全面有效清除, 年人均剂量和年集体剂量亦最小, 其结果可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度, 方法1为首选。

方法2与方法1比较, 各项调查指标结果相近, 在所设定的调查值范围内非真实受照剂量可得到基本清除, 且非真实受照剂量对年人均剂量和年集体剂量的贡献亦小, 对其结果评价无实际意义。方法2可作为次选方法应用。

方法3因其调查设定值高, 导致低于该设定值的非真实受照剂量排除在应调查范围之外, 而作为真实受照剂量被采用, 不能满足异常剂量调查目的需要。另外, 该调查值以年为单位, 既不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剂量, 也不利于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或制止人为照射, 认为方法3不可取。

参考文献
[1]
[1] 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