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3): 305-30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14

引用本文 

郭宝石, 南新中. 二炮医疗系统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3): 305-30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1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2-12
二炮医疗系统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郭宝石 , 南新中     
第二炮兵防护防疫队, 北京 100071
摘要目的 了解二炮医疗系统9年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外照射剂量水平与分布、比较各类放射工作受照剂量的差异、分析剂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方法 采用LiF(Mg, Cu, 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探测器, 按照GBZ128-2002和GB5294-85制定的标准方法进行监测。结果 9年人均年有效剂量1.615 mSv, 监测比为89.9%, NR15为1.3%。结论 二炮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均在年有效剂量限值以下,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    外照射    个人剂量    监测    

X射线诊断引起的居民受照剂量约占天然辐射源所致世界人口年集体剂量的七分之一, 已成为公众接受人工电离辐射的最大来源[1]。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已成为辐射防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不仅用于评价个人的具体受照水平, 而且还可评价所有辐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集体有效剂量和剂量分布情况, 为估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危险和危险分布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二炮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工作, 现对2000年以来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0年到2008年二炮部队所属医院、门诊部、卫生队(所)从事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各类放射工作人员。

1.2 材料

采用LiF (Mg, Cu, 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探测器(玻璃管、圆片)进行监测, 测量仪器为FJ-427型和BIRM-2000型热释光剂量测量仪、BIRM-2000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BIRM-2000型冷却炉等。所用计量仪器均经中国计量院检定。

1.3 方法

按批次对剂量计探测器进行筛选, 将同一批次的探测器灵敏度控制在2%以内, 经中国计量院60Co标准源刻度后获得Hp (10)的刻度因子。探测器经高温退火后装入剂量盒中, 每个剂量盒中放2个探测器, 剂量计统一佩戴在左胸前, 监测周期为90天。每个监测单位均配发本底剂量计, 探测器测读时自动扣除本底剂量。异常监测结果经调查核实为非职业照射引起的予以剔除。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表 1)
表 1 2000 ~ 2008年度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9年来, 监测比呈中间高, 两头低状波动, 2002~2004年达到顶峰, 近年来有所下降, 可能与各大战区实行大联勤有关。人均年有效剂量在1.14mSv· a-1 ~1.91mSv· a-1之间波动, 保持在最优化水平之内[2]

2.2 个人剂量分布(表 2)
表 2 2000 ~ 2008年度个人剂量分布

表 2可以看出,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在5mSv以下的人数为实测人数的95.3%, 年有效剂量超过15mSv的人员数占总人数的份数(NR15)呈逐年降低趋势, 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引起了各放射单位的重视, 防护措施到位, 使个人外照射剂量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尚有4.7%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较高, 甚至高于20mSv, 相关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做好辐射防护。

2.3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显示, X射线机、直线加速器、伽玛刀和PET-CT操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55mSv、1.32mSv、1.65mSv和2.12mS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只要防护措施得当, 同样可使这些工种的个人剂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3 讨论

(1) 近年来, 人们对X射线的危害有了充分的认识, 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不断提高, 加之防护措施到位, 二炮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保持在较低水平, 为1.62mSv, 略高于全国人均年有效剂量0.977mSv,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二炮基层医疗单位防护设施较为简陋; ②各放射单位过于分散, 辐射本底高低不齐, 加之路途遥远, 剂量计的发放与回收多通过邮寄的方式完成, 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额外的照射剂量; ③鉴于放射监测力量薄弱, 通常每年只能监测一个周期, 且大多在第四季度完成, 此时正值新兵入伍体检, 为X射线装置的使用高峰期。

(2) 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剂量异常值说明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的认识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①一些放射工作单位只重视防护设施硬件建设, 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视不够; ②个人剂量计不能及时回收。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 最长不超过90天[3], 而有些单位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佩戴超过90天甚至超过半年; ③个人剂量计在佩戴过程中丢失, 或丢失其中的剂量片, 或剂量片受到污染, 导致无监测数据; ④不按要求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 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 剂量计应佩戴在人体躯干的前方中部位置, 一般在左胸前; 当辐射来自后方时, 剂量计应佩戴在背部中间。如果受到的不是均匀照射, 除应佩戴常规剂量计外, 还应在可能受到较大照射的部位, 佩戴附加剂量计[4]。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放射工作人员按要求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把个人剂量计放在抽屉中; 有的佩戴部位随意, 甚至有的故意把个人剂量计放在辐射工作场所或辐射设备中进行照射, 导致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不能正确反映辐射工作人员的实际受照剂量。

(3) 进一步细化个人剂量限值,参照王其亮等提出的6个水平划分法[2]进行管理,即:测不出的水平(测量系统最低探测限以下)、可忽略的水平(<1mSv/a)、最优化水平(<2mSv/ a)、可接受的水平(<6mSv/a)、可忍受的水平(<20mSv/a)、不可接受的水平(>20mSv/a)。对于年有效剂量在6mSv~20mSv范围内的工作人员, 应分析查找原因,按最优化原则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于年有效剂量超过20mSv的人员,应按超剂量照射处理,有利于辐射单位和工作人员提高辐射安全与防护意识,避免接受过高的照射剂量。

参考文献
[1]
侯祖洪, 范辉堂, 胡荣祥. 湖北省放射治疗的医疗照射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1): 4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2.01.033
[2]
王其亮, 王建超. 关于依法改进当前个人剂量监测的建议[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3): 192-19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5.03.017
[3]
卫生部第55号令,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
[4]
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