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3): 303-30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19

引用本文 

戴富友, 胡传朋, 程晓军, 李永兴, 时峰.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3): 303-30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1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2-13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
戴富友 , 胡传朋 , 程晓军 , 李永兴 , 时峰     
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河南 郑州
摘要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从放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进行。结果 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300μGy/h; 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8.85 Bq/cm2; 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52mSv, 其中一人年剂量最大值为6.24mSv, 超过了目标管理值5mSv。结论 核医学科, 布局合理, 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放射卫生标准要求, 但应结合实际, 适当增加工作场所面积, 进一步完善科室放射防护管理体系和加强放射性核素操作环节的个体防护, 降低操作放射性药物环节、病人环节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照射。
关键词核医学    放射防护    表面污染    放射工作人员    

随着核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 其辐射危害也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核医学放射防护效果既关系到放射医学工作人员及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 也关系到放射诊疗场所周围环境安全。某医院是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 该院核医学科开展核医学诊疗项目较为齐全, 有PET-CT、ECT-CT等大型医用设备及γ计数器、甲功仪等一般性核医学诊断设备。核医学科位于医院门诊大楼地下一层, 主要包括放射源库、发生器室、注射室、治疗室、候诊室、ECT-CT室、PET-CT室和放免室, 32P敷贴室(在另外处设立)。笔者依据国家有关标准[1-3]对该院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状况进行了放射防护监测与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FH40G型多功能辐射测量仪、TCS-163弱γ表面粘污仪、Victoreen290型α、β表面粘污仪。上述仪器均经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检定。

1.2 监测方法

参照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l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要求进行放射防护监测。表面污染使用表面污染仪在污染物表面连续测量, 测得污染物表面单位面积的污染水平; 工作场所相关位置空气比释动能率测量, 每点取10cm2面积上的读数平均值。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由医院提供的具有相关资质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中给出。

2 监测结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2.1.1 辐射源项

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用途、最大年用量和日最大操作量见表 1

表 1 放射性核素的用途、最大年用量和日最大操作量
2.1.2 核医学科布局与分类、分区

(1) 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 具体布局见图 1。放射源库设有防盗安全门, 无关人员不易进入, 放射性核素不操作时均存放在源库内的屏蔽容器内。发生器室和注射室紧邻放射源库, 设有核素操作通风橱, 通风橱排气孔高度高于该建筑物屋脊, 并设有活性炭过滤装置。淋洗、分装、活度测定均在通风橱内进行, 通风橱四周有铅砖屏蔽。核医学科设有独立的下水排放系统和衰变池。

图 1 核医学科平面布局示意图

(2) 依据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相关规定, 该核医学科日加权最大操作量经计算总计可达4.2 ×1011Bq, 大于5.0 ×1010Bq, 划属Ⅰ类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

2.2 监测结果 2.2.1 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放射防护监测(表 2表 3)
表 2 放射工作人员操作放射性核素时工作位置辐射水平(μGy/h)

表 3 核医学科各功能室辐射水平和表面污染水平

人员工作位置辐射水平监测, 在操作放射性核素和检查摆位时进行分别测量工作人员头位、胸位和腹位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表面污染检测在排除放射源外照射干扰的情况下进行。

2.2.2 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4]

核医学科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均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结果见表 4

表 4 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核医学科布局

图 1可见, 医生办公区为监督区, 贮源、分装、注射候诊、检查等区域为控制区。控制区和监督区界限分明, 整个布局与核医学科工作流程相适应, 病人与医生各自有独立通道, 科内风向由低活性区向高活性区流动, 布局较为合理。

3.2 工作场所表面污染

32P敷贴室表面污染水平最大为8.85Bq/cm2, 其他工作场所表面污染均较低, 波动在本底和0.52Bq/cm2之间, 低于相关标准的规定, 因此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控制较好。

3.3 外照射辐射水平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

放射工作人员在分装、注射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时, 工作位置辐射水平较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52mSv, 略高于2000年全国人均年剂量当量水平[5]。年个人名义剂量最大值为6.24mSv, 超出个人剂量调查水平(5mSv), 应引起重视。究其原因:一是科室工作量较大, 科室分类定为Ⅰ类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 但工作场所面积尤其是候诊室面积相对较小, 病人较多, 不能很好控制患者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二是操作放射性核素的通风橱结构不尽合理和药物离开通风橱后到注射前时间段内不能有效屏蔽, 造成了不必要的照射。应当结合实际, 适当增加工作场所面积, 进一步完善科室放射防护管理体系和加强放射性核素操作环节个体防护, 降低操作放射性药物环节、病人环节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照射。

参考文献
[1]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2]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3]
GBZl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
[4]
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5]
胡爱英.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状与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