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3): 286-28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08

引用本文 

杨非, 黄中夯, 卢小青, 刘慧, 蒋娣, 杨媛, 李佳圆.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不同性别从业者的健康影响现况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3): 286-28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08.
YANG Fei, HUANG Zhong-hang, LU Xiao-qing, et al. A Cross Section Study on Low-Dose Ionization Radiation and Health Effects in Different Sex Subgroups of Occupational Popul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 2009, 18(3): 286-28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08.

通讯作者

李佳圆, 副教授, 环境/肿瘤流行病学, lijiayuan73@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1-04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不同性别从业者的健康影响现况研究
杨非 1,2, 黄中夯 2, 卢小青 2, 刘慧 2, 蒋娣 2, 杨媛 2, 李佳圆 1     
1.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2.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低剂量辐射的长期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关系。方法 2007年成都市1 052名放射从业人员纳入监测队列, 男性785例(74.62%), 女性267例(25.38%)。个人剂量测定采用热释光法; 健康监测指标包括血液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眼晶体等。采用SPSS13.0软件的方差分析、χ2检验和广义线性模型单变量程序(GLMUni-variate procedure, 即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 男性的平均年剂量为(0.76±0.65)mSv, 女性的为(0.75±0.64)mSv,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F=0.136, P=0.712)。女性低白细胞、低血小板、高红细胞数和高血红蛋白量的人数和现患率分别为30(11.2%), 45(16.9%), 4(1.5%)和3(1.1%); 男性分别为32(4.1%), 147(18.7%), 64(8.2%)和115(14.6%), 除血小板外, 上述三个指标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 P < 0.01)。按性别分层分析, 未观察到剂量分组间各健康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及染色体畸变数)的分布差异(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P>0.05)。结论 该人群的健康效应既有低剂量辐射的兴奋和适应效应, 也有辐射的累积损害效应, 其中女性是辐射不良效应的敏感人群, 血液指标是指示辐射健康影响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低剂量电离辐射    兴奋效应    适应效应    健康效应    
A Cross Section Study on Low-Dose Ionization Radiation and Health Effects in Different Sex Subgroups of Occupational Population
YANG Fei 1,2, HUANG Zhong-hang 2, LU Xiao-qing 2 , et al     
West Chin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time exposure to low-dose ionization radiation and health effects. Methods 1052 occupational subjects exposed to ionization radiation in Chengdu city were recruited in monitoring cohort in 2007, including 785 men(74.62%) and 267 women(25.38%).Individual exposure dose were monitored by Thermoluminescent Measurement.Health effects includ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Chromosomal aberration, eye lens test, etc.Variance Analysis(ANOVA), χ2 Test and Univariate Procedure of General Liner Model(Covariance Analysis) were implemented to test the difference among subgroups with SPSS 13.0 software. Results Annual average of exposure dose of male and female were(0.76±0.65) mSv and(0.75±0.64) mSv.There i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between sex subgroups(F=0.136, P=0.712).In females subgroup, the frequencies and ratios with low WBC, Low platelet, high RBC and high HGB were 30(11.2%), 45(16.9%), 4(1.5%)和3(1.1%) respectively.And in male subgroup, frequencies and ratios of above index were 32(4.1%), 147(18.7%), 64(8.2%) and 115(14.6%) respectively.Except low platelet, th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 the rest three blood indexes between sex sub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 test, P < 0.01).Either in male or in female subgroup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ll health indexes(RBC, WBC, Platelet, HGB, and Chromosomal aberration) was observed in different radiation dose teams. Conclusion In this monitoring cohort, the health effects were related to hormesis and adaptive response as well as radiation damage accumulation effect of low-dose ionization radiation.Females were the sensitive group to suffer adverse effects, while blood indexes were the sensitive indexes for monitoring radiation exposure.
Key words: Low-Dose Ionization Radiation    Hormesis    Adaptive Response    Health Effect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低剂量电离辐射存在兴奋效应和适应效应, 对人体可能是保护作用[1]。随着放射防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放射从业人群的年受照剂量处于低暴露水平。本研究以成都市放射从业人群为目标人群, 开展血液、敏感器官(眼)及染色体的等健康指标的监测, 探讨在当前防护条件下, 职业低剂量辐射的长期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剂量效应关系, 并重点分析不同低剂量辐射暴露效应的性别间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成都市按《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要求管理的放射工作从业人员, 并接受了2007年度的剂量监测及2007年度健康监测者, 共收集对象1052例, 其中男性785例(74.62%), 女性267例(25.38%)。放射探伤158人(15.02%); 放射同位素52人(4.94%); 放射介入工种, 18人(1.72%); 放射诊断824人(78.32%)。所有人员在2007年度均未发生事故照射情况。

1.2 方法 1.2.1 个人年剂量

根据国标《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28-2002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佩戴个人剂量计, 每2~ 3月更换一次。使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测定个人剂量[Hp(10)], 并配套GR-200A型热释光剂量片和TLD469型剂量盒, 热释光剂量仪每年在中国计量科学院检定。参照职业性外照个人监测规范中剂量评价的一般原则, 年剂量等级分为: 1:年剂量0~0.99mSv; 2:年剂量1.00~1.99 mSv; 3:年剂量2.00mSv及以上。

1.2.2 个人健康效应指标检测

按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GBZ98-2002的要求和方法进行, 检查项目有血液常规、眼晶体、染色体畸变分析、内科检查等。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白细胞总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 血液成分检查采用日本产F- 820全自动全血分析仪, 血象指标按临床参考值范围[2]判断正常、低于正常和高于正常者。染色体畸变检查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2], 每个对象观察1 000个淋巴细胞。

1.2.3 统计分析

描述并比较个体年剂量的人口学分布特征; 不同性别各相关健康指标的分布(率); 年受照剂量与不良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用Stata9.0的正态性检验命令进行年剂量的分布特征检验(χ2值); 用SPSS13.0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χ2检验及广义线性模型单变量程序(GLM Univariate procedure, 即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的年剂量分布情况(表 1)

监测队列中, 男性的平均年剂量为(0.76 ±0.65) mSv; 女性为(0.75 ±0.64) mSv。正态分布检验, 男性和女性的年剂量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正态性检验, χ2~+∞, P < 0.001);将年剂量经对数转换后, 数据呈对称分布(对称性检验, P=0.359), 故后续剂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对数转换后的数值进行分析。男性和女性的年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6, P=0.712).

表 1 从业人员年剂量的人口学分布特征及差异比较(年剂量测量单位mSv)

男性人群中, 不同放射工种分组间的年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女性的不同工种间年剂量受照剂量由高到低排列:放射介入、放射诊断、放射探伤和同位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 放射探伤工种, 男性的受照剂量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业时间分组上在男性或女性中, 各组的年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健康相关指标的构成比及性别间比较(表 2)

眼晶体异常者, 男性后囊浑浊者4人(0.5%), 女性无后囊浑浊者; 其他类型晶体浑浊者112人(14.3%); 女性26人(9.8%); 男女性在眼晶体变化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67, P=0.198)。男性中出现染色体畸变的209人(26.62%), 女性84人(31.4%), 性别间比较染色体畸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9, P=0.128)

表 2 血液指标的构成比及性别间比较
2.3 按性别分层, 不同年剂量与健康监测指标的关系(表 3)
表 3 不同剂量水平下, 健康监测指标分布及差异比较

按性别分组分析, 在控制了放射工种和从业时间后, 男性的不同的暴露等级间, 健康监测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 而女性的红细胞计数随剂量增加有所下降。

3 讨论 3.1 低剂量辐射的健康效应

低剂量辐射是指低于1Gy的照射剂量, 近年来, 一些辐射本底值较高地区的人群随访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低剂量电离辐射与传统的大剂量辐射有着截然不同的生物学效应。低剂量照射能增强造血刺激因子(GM-CSF、G-CSF和IL-3)的表达[4], 使骨髓和造血系统表现为兴奋效应和适应效应。近年来随着放射防护规范化管理的推进, 职业从业人员年剂量小于20mSV的国家控制标准, 本次监测所有监测对象的年剂量≤10.22mSv, 属于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人群。

从本监测人群的血象来看, 白细胞异常主要表现为低于正常值者的比例较高, 尤以女性明显(性别间差异比较, χ2检验, P < 0.05)。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异常主要表现在高于正常值。Otsuka[5]的研究表明, 低剂量辐射对骨髓和造血系统不同亚群的兴奋和适应效应是不同的, 造血祖细胞(Lin-, Sca-1 -和c-Kit+)细胞及对应的骨髓细胞有明显增殖, 外周血象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增加; 但没有观察B淋巴细胞增殖效应, 因此白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改变。由此可以解释本监测人群中外周血象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 血小板的数量在男性和女性中低于正常值的比例均较高, 这与其他监测人群的情况一致, 可能是长期的辐射效应的累积效应[6], 而不是简单的低剂量辐射效应。

在本监测人群中, 虽然出现染色体畸变的人数比例较高(男性26.62%;女性31.4%), 但个体的细胞突变率较低, 变化范围(0.1%~1.0%),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人群累计的细胞总突变率甚至低于国内其他监测队列的对照人群[7]。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存在"健康工人效应", 即该特殊职业的人群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医疗保健, 在既往严格的健康监测中, 出现了染色体或晶体异常的从业者已调离岗位, 故该人群的健康状况优于一般人群[8]; 另一方面, 研究发现, 低剂量辐射能促进DNA的错义修复功能, 因此可能与DNA突变和染色体损伤较低有关[9]。但是, 在当前职业防护的措施下, 职业人群的遗传稳定性是否高于一般人群, 结果尚不统一,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一定剂量的照射可诱发眼晶体白内障, 但此次监测人群中, 与辐射有关的后囊下浑浊的现患率极低, 男性仅4人(0.5%), 而女性则未观察到。但其他晶体浑浊(包括赤道部点状浑浊, 皮质浑浊, 晶体透明度下降等)在男女性中的现患率在10%左右, 也可能与辐射的累积效应有关。

3.2 辐射与健康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在分析不同剂量等级的血液指标的差异时, 采用了协方差的分析方法, 但在协变量的检验中, 从业时间和职业均与健康效应无关(结果未列出); 此外也没有观察到染色体畸变、晶体浑浊在不同辐射暴露等级下的分布差异。说明在本研究监测的辐射剂量范围内, 年剂量与健康效应之间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同时, 本研究结果提示从业时间与辐射受照剂量之间也无时间-剂量累积关系, 这些结果与国内研究结果不一致[7]。可能的原因是, 本次监测人群大多数处于极低剂量下(≤ 2mSv), 在这一范围内辐射剂量和健康指标之间是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 也非U型关系, 而可能是阈值效应[9]

3.3 不同性别的敏感性不同

本研究中, 男性和女性在总受照剂量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都处于低剂量辐射的范围内。但是健康效应指标上却有所不同, 性别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见表 2)。血液指标中, 除血小板外, 男性更多表现了低剂量辐射效应的兴奋和适应效应, 如白细胞正常者比例高,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高于正常者的比例高; 而女性则更多表现了辐射的累积损害效应, 如白细胞低于正常者, 血小板低于正常者比例高。而其他指标, 晶体和染色体的异常率性别间没有差异。由此可见, 男性和女性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女性可能是辐射暴露的敏感人群; 而血液指标是指示辐射影响的敏感指标。

3.4 不同职业的影响

在本次监测中,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在男性中没有观察到有意义的差异, 但放射介入职业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受照剂量都是最高的。这与该职业的工作时必须暴露在放射环境中有关, 因此应加强该职业人群的防护。

参考文献
[1]
苏燎原. 低剂量辐射的兴奋效应研究工作的进展[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3, 21(2): 88-90. DOI:10.3969/j.issn.1000-3436.2003.02.003
[2]
邵华, 李吉贵, 李洁清, 等. 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分析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2): 126-127.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5.02.027
[3]
项兴达. 实用临床检验手册(修订版)[M]. 广州: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12.
[4]
王冠军, 谭业辉, 张福明, 等. 低剂量辐射对造血系统兴奋效应的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1, 5(22): 232-234.
[5]
Otsuka K, Koana T, Tomita M, et al. Rapid myeloid recovery as apossible mechanism of whole-body radio adaptive response[J]. RadiatRes, 2008, 170(3): 307-315.
[6]
周美娟, 郑莉, 丁振华. 辐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J].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2004, 28(3): 139-142.
[7]
侯殿俊, 乔建维, 李洁清, 等.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 2003, 19(8): 1-3. DOI:10.3969/j.issn.1004-1257.2003.08.001
[8]
Rogel A, Carre N, Amoros E, et al. Mortality of workers exposed to ionizing radiation at the Fernch National Electricty Company[J]. Am J Ind Med, 2005, 47(1): 72-82. DOI:10.1002/ajim.v47:1
[9]
Koana T, Okada M O, Ogura K, et al. Reduction of back ground mutations by low-dose X irradiation of Drosophila sperma to cytes at a low dose rate[J]. RadiatRes, 2007, 167(2): 2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