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2): 208-20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2.035

引用本文 

齐孟文, 朱庆鸿. 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漫谈[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2): 208-20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2.03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2-13
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漫谈
齐孟文 , 朱庆鸿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193
摘要目的 保障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师生健康, 确保辐射安全。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高校放射性安全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结果 探讨了高校放射性工作的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建设, 提出了目标化管理的方案及方法。结论 高校辐射安全工作应从放射性使用许可、工作场所、人员培训, 台帐管理到三废处理所有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以保证高校的放射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辐射防护    安全管理    健康    

随着核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在技术进步中日益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与研发重要机构的高校也逐渐成为核技术应用与管理的重点对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1]出台后, 高校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既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和探讨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目标和任务, 强化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 对于保障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师生及公众的健康, 保护环境和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在高校的应用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笔者结合本校的工作实践, 分析了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强化管理的办法和对策, 以期与高校同行交流, 共同促进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1 高校辐射安全形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分析高校辐射安全形势及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为特色, 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优势互补的综合性重点"211"工程大学。目前在农业及生物科学中, 核技术应用已成为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 本校每年涉及放射性应用的科研课题有数十项, 参加人数约一二百人, 涉及生命科学、食品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和传统农学各个领域。因此, 以典型为对象, 解剖分析高校的辐射安全形势和防护管理工作的要求, 提出改进管理办法, 对促进核技术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1.1 辐射安全形势与防护要求 1.1.1 放射性使用的基本情况

本校的辐射源基本上由非密封放射性核素源构成, 用于示踪或检测分析。示踪中常用的为中、长半衰期的低能β射线核素, 主要包括14C、3H及35S等, 放射性操作活度一般在几十微居里级。检测分析中用于标记探针的为短半衰期核素, 如用于核酸探针标记的β核素32P或33P, 用于抗体标记的γ放射性核素125I或131I, 操作活度一般在105~106Bq的水平。

1.1.2 辐射工作人员及其特点

核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使其拥有众多潜在的用户, 但是由于放射性危害性, 一般仅在无其它替代方法的情况下使用。因此, 高校放射性的使用既具有范围广、部门多, 人数众的特点, 又具有使用者构成不稳定和具体使用的短期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高校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因课题研究需要而短期从事放射性工作, 作为一个特殊放射工作群体, 需要特别制定相应的放射工作许可及个人健康管理办法。

1.1.3 工作场所及其防护条件

为了便于监管, 通过调整和改扩建, 本校建立了集中的放射性工作场所, 依照实验室专用的原则, 同时考虑集约化使用的要求, 放射性实验室主要分为短半衰期核素32p实验室, 中长半衰期核素14C、3H的实验室, 以及一些特殊核素, 如125I和131I的实验室。使用的放射源其单独操作活度一般为105~106Bq, 由于使用频次高, 实验室均按丙级放射工作场所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在运行管理上, 放射性实验室分为专用和公共使用两类, 专用实验室附属于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 而公共实验面向全校开放。

在实验室的防护的要求上, 对软β射线核素, 如14C、3H及35S等的操作, 主要是控制实验室环境及其表面的污染, 防止潜在的内照射危害; 对硬β射线核素如32P或33P, 及标记抗体的γ放射性核素125I或131I的操作, 除了要有效控制污染外, 主要是采用有机玻璃屏蔽等进行外照射的屏蔽防护。

1.1.4 放射性废弃物及其特征

本校放射性操作产生废弃物主要是短半衰期的32P放射性废弃物, 经临时存放衰变后可达到清洁解控水平; 中、长半衰期的放射性废弃物数量相对很少, 主要为放射性闪烁液, 这一部分废弃物的放射性水平或比活度一般比较低, 大部分符合清洁解控水平准则。

1.2 安全与防护管理的主要问题 1.2.1 管理的服务意识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放射性应用的健康发展, 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管理只是手段, 服务才是目的, 应将此作为工作的指导原则, 理顺管理体制, 改进管理方法, 最大可能减少不必要行政干预, 确保放射性工作的正常开展。

1.2.2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

放射源安全的管理是辐射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由于学校放射源使用购买频繁, 用户多而分散,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对放射源从购买、使用到退役实行全程可控的有效监控。

1.2.3 辐射安全文化教育

高校虽然是教育单位, 但并不等于就一定自然拥有正确的辐射安全文化。实际情况是, 许多学生对放射性缺乏了解, 普遍存在有极端的恐惧心理, 这种情况严重有碍辐射工作健康发展。为了加强校园辐射安全文化建设, 本校专门开设了全校性《放射卫生防护知识》公共选修课, 并将是否通过其考核作为学生在校内从事放射性工作资格的认证条件之一。

1.2.4 废物临时收储与处置

放射性废弃物的收储与处置是辐射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直接影响学校放射性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放射性废弃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基于管理部门监控下的废物收集、储存和处置的常态运行体系。

2 强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的探讨[2-3]

高校辐射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及辐射卫生防护[4]相关法规, 依法对高校的放射性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 以期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保护环境, 促进核科学及其核技术在高校科学创新及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 高校辐射安全工作主要应强化工作场所的安全与防护、辐射源的安全监控, 工作人员的管理以及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

2.1 工作场所的安全与防护 2.1.1 强化放射性源的安全管理

高校放射源的使用频次高并且单位众多, 为了依法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统一管理, 促进实验室资源的集中利用与共享, 高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集中的放射性工作场所, 辐射行政管理由行政职能部门负责, 具体管理工作由校放开放实验室统一负责。针对辐射安全工作目标, 对放射性核素的采购、使用、保管和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 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 并逐一落实管理职责。

2.1.2 加强工作场所辐射安全的监控

凡使用放射性公共实验室者, 需预先申请, 对使用实验室进行安排, 32P操作均应配备有机玻璃或树脂屏防护, 131I操作在通风柜内进行, 每一个实验在开始和结束时, 应对实验室进行环境污染监测评估, 发现不安全辐射因素应及时妥善处理。

2.1.3 控制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

为防止操作中放射性液体的泼洒, 非密封源的操作必须在铺有吸水纸的瓷盘中进行。放射性实验室应配齐放射性固体和液体废物桶, 分别收储所产生放射性废物。对贯穿辐射如32P和125I, 应将废物桶用有机玻璃箱进行包容性屏蔽。

2.1.4 配备必须辐射及剂量监测仪器

辐射及剂量监测仪器包括:辐射报警仪, 主要用于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源及可能的沾污源以及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预警测量, 常用型号有Inspecotr Alert辐射监测仪(美国); 表面沾污仪, 用于测量实验室台面, 仪表等物体表面污染, 以便发现污染并及时清除, 常用型号有TBM-3S(美国)和CoMo170 & 300(德国); 个人剂量计, 佩戴在身体适当部位用以测量个人所受外照射剂量的仪器, 主要有仪器型和固体剂量计型两类, 仪器型有如基于现代二极管探测技术的, γ、β和X射线剂量当量HP(10)、HP(0.07)读数的个人电子剂量计EPD个人剂量计, 固体剂量计主要是热释光剂量计, 对β辐射应选用LiF(Mg, Cu, P)薄膜探测器。

2.2 辐射源的安全监控

辐射源的安全监控是辐射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辐射源的使用具有使用单位多、进货渠道多、进货批次多的特点, 做好辐射源安全管理, 防止(突发)辐射事故发生及防范安全隐患的责任重大。为此, 必须对辐射源从购买到使用实行全过程监控。购买实行审报登记制度, 否则财务不予报销, 预定的辐射源到货后由专人签收, 统一存放于校储源库, 按台帐登记和出人库流程进行使用管理。储源库及临时放射性废物库, 按照要求应安装了防盗门窗及视屏安全检控设备, 以确保辐射源储存安全万无一失。

2.3 工作人员的管理

学校放射工作的主体是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因课题研究需用而短期从事放射工作。针对这一类特殊放射工作人群, 应制定相应的放射工作资格许可管理办法, 对岗前培训和岗前体检做出基本要求。通过开设培训课程对同学进行辐射及其防护基本知识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发给校内临时放射工作许可证。

辐射安全管理说到底是对放射性实践的管理, 管理的核心对象是放射工作人员。学校的放射工作管理应依托放射性开放性实验室进行, 借助电磁门禁等电子化管理手段, 积极推行全过程目标管理模式。对申请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 采用表格登记方式进行管理, 表格登记内容包括:①个人基本信息:姓名、学号、导师、本人电话和工作场所等项目; ②资格认定审核:辐射防护培训合格证、发证机关、发证时间、放射工作岗前体检、每天进人实验室的流水记录及放射性污染安全监督记录; ③实验室管理备档:领取门卡、个人剂量计编号; ④同位素申购登记:时间、核素、化学品名、供货单位、申购人和审核人; ⑤停止实验后的交接手续:交还门禁磁卡及个人剂量计、结清相关押金及实验室管理收费。

2.4 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

放射性废弃物的安全管理是一类涉及放射工作人员人身及公众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依法由国家行行政执法管理部门批准与监督的实践[5]。依法加强对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废弃物处置办法, 有效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核技术应用工作健康发展。

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一般可分为控制废物的产生、预处理和整备处置三个阶段。为降低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成本, 放射性废弃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严禁将普通废物混人放射性废弃物, 为此放射实验室应分别放置贴有明显标识的普通废物、放射性固体及液体废物桶, 强化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 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 以达到废物减容及总量减少的目的。

高校所产生的放射性废弃物的比活度一般较低, 大部分低于放射性废物清洁解控国家标准,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豁免审批管理制度, 经常性的大量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的预处理与处置必须在管理部门监督下进行[6]。建议高校放射性废弃的处置可遵循以下原则和途径:短半衰期的32P放射性废物可以通过临时存放, 存放半年即10个半衰期后进行申报以便获准清洁解控, 为了减少对公众安全心理的冲击, 解控的后的32P废水拟在在露天废水池中进行自然挥发处理, 32P固体废物主要由可燃性材料构成, 解控后应送交已建成的城市医用垃圾处理中心作最终处理。另一类14C、3H等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弃物, 相对数量很小, 对于其中的在极个别实验情况下所产生的符合国家放射性废物管理标准的放射性废物, 应按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进行收储、整备, 及上交城市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处理, 而大部分的中、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废弃物, 主要为液体闪烁液, 一般符合国家清洁解控标准, 在获准清洁解控后, 闪烁液因是甲苯类有机溶剂, 须交有处理化学废弃试剂资质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3 结语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是对放射性实践的过程进行管理, 管理的核心对象是放射性工作人员。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从放射性使用许可、工作场所、人员培训、台帐管理到三废处理所有环节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以保障高校放射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S].
[2]
王朝刚, 李炎. 高校放射性同位素管理对策与思考[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3): 287.
[3]
赵惠云, 崔育新. 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J].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 2007, 24(12): 153.
[4]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5]
陈式. 放射性废物安全纵横谈[J]. 辐射防护通讯, 2003, 23(5): 1.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03.05.0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