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1): 63-6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1.027

引用本文 

郑丽仙, 程冬梅, 郭慧芬. 太原市2007年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1): 63-6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1.02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9-01
太原市2007年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郑丽仙 , 程冬梅 , 郭慧芬     
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了解小剂量慢性职业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评价太原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热释光法测定个人剂量; 按照国家标准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我市放射工作人员连续五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平均为1.16mSv/a; 神经衰弱、皮肤损伤、眼晶状体损伤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高, 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异常率与微核率各工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我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属低剂量水平, 健康状况总体较好, 长期小剂量慢性职业照射对人体健康有一定损伤, 辐射防护工作仍应加强。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    健康状况    调查分析    

为了解小剂量慢性职业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笔者对太原市放射工作人员2007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市从事医用放射诊断、工业探伤、放射性核素应用、核医学、介入治疗及其它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共270人, 其中男212人, 女58人。年龄为18 ~ 74岁、平均36.74岁; 工龄0.5~ 49a、平均12.37a。

1.2 调查方法 1.2.1 个人剂量监测

热释光法测定个人剂量, 按照GBZ128— 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进行, 佩戴周期为3个月, 1年监测4次。个人剂量监测仪器为RGD-3A热释光剂量仪, LiF(Mg, Cu, P)玻璃管热释光探测器, HW-3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

1.2.2 临床检查

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要求进行, 检查内容有普通内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眼晶状体检查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 裂隙灯显微镜下对眼晶状体作详细检查。

1.2.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采用ACTdiffi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全血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 常规制备染色体, Giemsa染色, 在显微镜下选择染色体形态完整, 分散度好、长短适中者进行分析。微核检测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 常规法制片, Giemsa染色。

1.2.4 判断依据

依据GB 16387 -1996《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判断其临床各项指标异常与否。体检结果异常判定:血常规中只要有1项低于或高于国家标准者视为异常; 眼晶状体混浊以分布于赤道及后囊部密集或成片状混浊者视为异常; 染色体以出现断片、双着丝粒、微小体等特异性畸变一个及以上者视为异常; 微核判定标准及计数方法, 应位于完整的淋巴细胞浆内, 且与主核完全分开(如与主核相切应见到各自的核膜), 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 嗜色性与主核一致或略浅, 为主核的1/3以下。

1.2.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 for windows数据包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太原市

2003年~ 2007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1)连续5a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07 ~ 1.23mSv/a, 平均为1.16mSv/ a, 98.6%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5mSv/a, 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均在国家规定剂量限值(20mSv/a)以下。

表 1 2003 ~ 2007年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2 自觉症状与体征

主要自述有失眠、乏力、头痛、视力下降、脱发等, 且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皮肤检查发现放射工龄16a以上者可出现手部皮肤干、硬、粗糙, 手背色素斑或脱色, 甲纵裂等症状, 并且以工龄在21a以上者为主。

2.3 眼科检查

眼晶状体检查结果见表 2。此次检查眼数为540只, 混浊眼数为202只, 混浊率37.41%, 经χ2分析, 各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晶体混浊部位主要在赤道部, 其次为后囊下, 前囊, 核部; 混浊形态以点状混浊为主, 其次为条片状, 团块状, 未见空泡形态混浊。

表 2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检查结果
2.4 实验室检查 2.4.1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结果分析(表 3)
表 3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结果分析(x±s)

表 3中可以看出, 各工龄组中各项指标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以内, 经χ2分析, 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2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异常检出率(表 4)
表 4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异常检出率(%)比较

表 4可以看出, 随着工龄的增加, 外周血象中各项指标的增高或降低呈波动性改变, 未见规律性变化。

2.4.3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查结果(表 5)
表 5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查结果

表 5可以看出, 染色体畸变率为15.19%, 经χ2分析, 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4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查结果(表 6)
表 6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查结果

表 6可以看出, 随着工龄的增加, 平均微核细胞率和平均微核率基本呈增高趋势, 经χ2分析, 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关研究证明, 长期小剂量职业照射可以导致放射工作人员慢性放射性皮炎; 眼晶状体混浊、视力减退;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及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本次调查发现:我市连续五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07 ~ 1.23mSv/a, 平均为1.16mSv/a, 98.6%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5mSv/a, 属于低剂量水平。调查发现, 神经衰弱、皮肤损伤、眼晶状体损伤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高, 说明小剂量职业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是有一定影响的。眼晶状体混浊检出率为37.41%, 与白炳林[1]报道的混浊率33.30%相近, 低于黄润玲等[2]报道的51.62%。晶体混浊部位主要在赤道部, 混浊形态以点状混浊为主, 这些与白炳林[1]、黄润玲等[2]的报道基本相同。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结果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着工龄的增加, 外周血象中各项指标的增高或降低呈波动性改变, 未见规律性变化, 与任先云[3]的报道一致。说明我市放射防护条件的提高及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的增强。有报道认为, 小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等方面的改变[4], 染色体畸变中的无着丝粒断片和单条或多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 形成游离在胞质中的小核(微核), 本次调查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异常率与微核率各工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是因为本次观察的是非稳定性畸变, 仅反映放射工作人员前一段时间所受的剂量照射, 不能反映累积剂量。

总之, 虽然我们的辐射防护工作有了一定成绩, 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条件也有所改善, 但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损伤仍然不能忽视,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仍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白炳林. 黄石市231名医用X射线工作者眼晶状体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3): 179.
[2]
黄润玲, 曹心妩, 吴银娇, 等. 广州市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状况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05, 21(4): 518-519. DOI:10.3969/j.issn.1004-1257.2005.04.020
[3]
任先云, 赵智刚, 周滨鹏, 等. 呼和浩特市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9): 216-217.
[4]
于梅, 楼丽波, 胡逢蛟, 等. 327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分析[J]. 宁波医学, 2000, 12(12): 587-588.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00.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