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1): 103-10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1.063

引用本文 

林曰增, 张雪林. PET、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1): 103-10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1.06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7-24
PET、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林曰增 1, 张雪林 2     
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青岛 266071;
2.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摘要目的 探讨PET、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9例经临床、CT、MRI诊断放射性脑损伤病人行PET检查(2例行PET-CT检查), 分析病变的放射性分布, 即糖代谢的高低。结果 PET或PET-CT均显示了颞叶较大病变, 对脑干病变显示不敏感。结论 PET、PET-CT对中、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PET-CT的分辨率大于单一PET扫描。
关键词PET    鼻咽癌    放疗    放射性脑损伤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在中国华南广东地区发病率最高。放射治疗仍是NPC的首选主要治疗手段, 放射性脑损伤是NPC放射治疗后的严重后遗症之一, 最早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严重者产生放射性脑坏死, 甚至形成脑软化。目前, CT、MRI仍然是放射性脑损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但对鉴别诊断有一定限度。PET、PET-CT对中、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重大[1-5]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一般情况

回顾NPC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9例患者, 男8例, 女性1例, 年龄29~65岁。9例NPC放射治疗前, 均经鼻咽镜活检组织学证实, 放射总剂量为(60~70)Gy/(7~8)周。照射野采用面颈联合野+耳前野, 其上界均在颅底线(OM线)上1~2cm。

1.1.2 临床症状

头痛为主, 其余的症状包括吞咽呛咳、声嘶、听力或视力下降、肢体活动不灵等。

1.1.3 证实方法

9例放射性脑损伤均经临床、CT、MRI或PET、PETCT诊断。随访观察, 排除了颅内转移瘤等疾病。

1.2 检查方法 1.2.1 仪器设备

PET扫描仪为GEAdvance全身PET扫描仪, 采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作PET脑显像, 分辨率为5.0mm。肘静脉注射18F-FDG250~370MBq, 安静休息约45min后开始发射及透射扫描各10min, 每次扫描重建后得横断面图像, 层厚4.3mm, 再经计算机重建成冠状及矢状面图像。PET-CT为以上PET设备与CT结合后的融合图像。

1.2.2 检查过程

9例病人行PET扫描, 同时行MRI和PET检查4例(MRI+PET)。2例行PET-CT检查。

1.3 观察项目

PET的观察项目:病变的放射性分布, 即糖代谢的高低。

2 结果 2.1 MRI+PET检查

4例中1例PET显示的颞叶低代谢病变(放射性物质分布缺损区)与MRIT2WI所示的高信号区相同, 另1例部分符合, 左侧颞叶的较大病变PET显示, 而右侧颞叶的小病变PET未显示。另2例颞叶底部的小病灶, PET均未显示。

2.2 PET表现

9例病人行PET扫描, 5例18F-FDGPET显示右颞叶为放射性物质分布缺损区, 诊断为放射治疗后脑损伤, 其中4例与CT及MRI诊断相符, 另1例部分符合, 左侧的较大病变PET显示, 而右侧的小病变PET未显示。另2例, PET显示桥脑无代谢异常, 而CT及MRI均示桥脑放射性脑损伤。其余2例PET均未显示MRI所示颞叶底部的小病灶。

2.3 PET-CT表现

均显示与CT所示颞叶低密度区的放射性物质分布缺损区, 图像分辨率明显高于单一PET成像。

3 讨论

放射治疗至今仍是鼻咽癌(NPC)的首选主要治疗手段。体外放疗范围常规包括鼻咽、颈部、颅底三个区域, 颞叶下界、脑干等重要结构位于放射野靶区内, 尤其在伴有颅底骨质破坏时, 照射野上界比常规野还要高。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 NPC放射治疗后5a生存率达50%以上, 生存期延长, 放射治疗后遗症日益突出, 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之一。放射性脑损伤是头颈部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及与颅内浸润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困难。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如能早期发现放射性脑损伤, 应用激素、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 病变可吸收消散。放射性脑损伤与脑转移瘤的治疗措施截然不同。记忆力减退程度与脑损伤影像学表现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对长期存活的鼻咽癌患者, 放射后遗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很大, 因此如何鉴定脑损伤和肿瘤复发或脑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若将放射性损伤误诊为肿瘤复发或转移而给予放射治疗, 不但不能缓解症状, 反而加重已有的放射损伤。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生存质量应引起临床的的高度重视[3-5]。笔者通过CT脑灌注[4]、MR脑灌注[5]、PET、PET-CT等先进技术对脑损伤微循环和代谢方面的研究, 支持脑放射损伤的血管和胶质损伤学说, 并认为脑组织局部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缺血性改变在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并与脑转移瘤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的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做到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来诊断放射性脑损伤。

PET成像是一种非创伤性的用于探测体内放射性核素分布的影像技术, 以分子水平反映病变组织中的生化变化和代谢状态, 是利用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代谢上的差异对病变作出诊断。PET在血脑屏障(BBB)、脑代谢和血流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辐射损伤的一些病理生理改变。采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作PET脑显像技术是较先进的检查手段, 实用性强, 根据18F-FDG代谢情况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18F-FDG摄取率在坏死区较低, 而在肿瘤复发区较高。故更适合于放射性脑损伤晚迟发期的鉴别诊断。PET能在代谢活性水平上成像对晚迟发期放射性脑损伤及肿瘤复发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PET的低空间分辨率, 不能做出病变的精确解剖位置和脑的重要结构, 通常它需与CT或MRI并用。PET对脑干病变显示欠佳, 这是因为脑干神经细胞相对较少, 糖代谢低的缘故。因PET偏低的敏感性, 昂贵的费用, 有限的可获得性, 限制了PET的常规临床应用。但PET结合MRI在迟发放射性脑损伤中可提供相互补充的作用。而PET-CT和PET-MR的临床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PET在这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Spaeth N, Wyss MT, Weber B, et al. Uptake of 18F-fluorocholine, 18F-fluoroethyl-L-tyrosine, and 18F-FDGina-cute cerebral radiation injury in the rat:implications for separation of radiation necros is from tumor recurrence[J]. J Nucl Med, 2004, 45(11): 1 931-1 938.
[2]
Wang XL, Yin JL, Li H, et al. PET/CT imaging of delayed radiation encephalopathy following radio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Chin Med J(Engl), 2007, 120(6): 474-478.
[3]
林曰增, 张雪林. 脑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2000, 24(4): 148-151.
[4]
林曰增, 张雪林, 阎卫平.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CT灌注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4): 339-343.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2.04.013
[5]
林曰增, 张雪林, 昌仁民, 等. MR脑灌注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5.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