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8, Vol. 17 Issue (3): 327-32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3.002

引用本文 

杜桂珍, 刘雁, 袁士强. 核医学放射性污水自动处理系统的初步应用[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3): 327-32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3.00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2-01
核医学放射性污水自动处理系统的初步应用
杜桂珍 , 刘雁 , 袁士强     
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第二医院核医学科, 山东 聊城 252601
摘要目的 防止放射性污染, 使核医学科的放射性污水达标排放。方法 应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特性设置衰变池, 并配套安装自动控制系统。结果 能够有效的处理核医学放射性废水, 大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结论 放射性污水自动处理系统自动化水平较高, 投资少, 施工简单, 能够有效的处理核医学放射性废水, 经放置衰变、稀释, 排出污水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关键词放射性    污水处理    衰变    

医院核医学科应用核素开展ECT诊断和甲亢、甲癌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产生一定数量的受污染的废液, 这些污水渗入地下或直接排入下水道, 其放射性元素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使群体受到不必要的辐射, 影响群体的安全和健康[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 医院污水必须通过治理达标排放, 为此, 我医院设计并构建了一放射性污水处理系统。

1 方法和设置

该系统是应用放射性物质随时间进行衰减原理制成的。将ECT室产生的放射性污水收集到衰减池中集中储存, 储存时间为10个半衰期[2]。衰变池为全水泥结构:每池的容积37.5m3, 按0.8有效利用率计算为30.0m3, 按核医学科的放射性污水排放量计算, 注满一个池约30天左右。污水通过进水阀门为电动式由微机控制开启, 当注满第一池后, 自动关闭进水阀门, 开启第二池进水阀门。当第三池将近注满时, 第一池排放阀门自动开启排放, 排放完毕, 与第三池进水阀门同时关闭, 并再次打开第一池进水阀门开始第二个循环周期。如此循环, 周而复始, 经放置衰变和稀释, 有效去除放射性核素, 确保达标排放。

污水衰变池的微机控制系统, 设在专用操作间内, 当系统正常后, 完全进入自动运行状态, 随时通过微机查询系统状态, 并可打印液面高度, 储存时间等相关数据, 打开微机显示屏上可一目了然地显示各衰变池的状态图像。根据需要也可通过微机操作人员人工切换相关阀门和开启排污泵。如图 1

图 1 污水处理系统模拟图
2 结果

该系统采用全自动化处理, 放射性污水自动流入储液罐, 待升至一定水位自动启动闭合开关切换, 无须工作人员现场操作, 避免了对工作人员的辐射。该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转, 对接受131I治疗的病人排放的污水可进行有效的处理, 单次约3.7×109Bq (100mCi)使用量的131I治疗病人排放的污水得到处理后, 排水口废水放射性排除量也不会超过环保排放标准。该系统对废水的处理能力为:以每位病人日产生污水200L计, 每个贮液罐可供设置为3张床位的核医学病房收集放射性污水60d, 三个贮液罐轮流收集排放, 放置时间已超过7个半衰期, 131I的半衰期为8.02d, 放射性核素净化率可达>99%。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后, 市环保局检测为入水口放射性浓度为: 2.11×105Bq/L; 出水口放射性浓度为0.98×10Bq/L, 接近本底水平。

3 讨论

随着核技术的飞速发展, 民用核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科研等部门, 核医学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也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和发展, 说明它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是远远大于产生的危害, 而且其危害是可以预防的。开放性放射性同位素的广泛应用使核医学妥善、安全、有效地处理因此产生废物、废液, 已成为卫生、环保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医院放射性废水主要来源是洗涤盛放放射性核素器皿的废水、高活性室的冲洗用水和接受放射性核素诊治病人的排泄尿液等。根据医用放射性核素(主要为131I、99mTc)的使用特点, 核素半衰期短, 核素种类不多, 核素总活度较小。所以医院放射性废水治理的方法一般多采用衰变法、稀释法和吸附离子交换法, 但吸附离子交换法成本较高多不采用, 我们采用的放射性污水自动处理系统自动化水平较高, 投资少, 施工简单, 能够有效的处理核医学放射性废水, 经放置衰变、稀释, 排出污水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大幅度降低了放射性核素对公共环境的影响, 有利于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六一, 赵恒谦. 临床核医学诊断治疗中患者受照剂量指导水平的思考[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47-4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1.031
[2]
李少林, 张永学. 核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