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8, Vol. 17 Issue (1): 97-9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1.042

引用本文 

马捷, 杨忠, 朱进, 李莹, 龚静山, 单军, 徐坚民. 乳腺腺体的MRI表现[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1): 97-9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1.042.

基金项目

深圳市科技局项目基金资助(编号:20060317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7-08-09
乳腺腺体的MRI表现
马捷 , 杨忠 , 朱进 , 李莹 , 龚静山 , 单军 , 徐坚民     
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放射科, 广东 深圳 518020
摘要目的 正确认识乳腺腺体的MRI信号和强化特点, 提高MRI对乳腺内良、恶性病变的检出, 并避免实际工作中的过诊断。方法 收集24例(48个)不同范围乳腺腺体的MRI检查患者, 分析其腺体分布、形态特点、动态增强、与病变相邻处腺体的MRI表现。结果 腺体分布:双侧对称性分布22例, 不对称分布2例。形态特点:呈均匀散在斑片状9例, 大片状5例, 团状3例, 渔网状2例, 棉絮样改变5例。动态增强:各期均不强化2例, 缓慢轻度强化18例, 中度强化2例, 局限性片状强化2例。与病变相邻处腺体的表现:良性病变17例, 其中肿瘤8例, 表现为肿瘤周围腺体受压, 变形, 信号高于距离肿瘤较远处正常腺体; 非肿瘤性9例, 与病变呈渐进性改变, 呈"墨汁征"。乳腺癌3例, 呈伸入样改变, 与早期明显强化的癌组织形成明显对比, 隆胸术后4例, 假体相邻的腺体强化与正常腺体一致。结论 乳腺内腺体的MRI表现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 准确认识和分析是检出病变的前提。
关键词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 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细微结构, 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国内外学者[1]多从形态学和动态增强特点研究乳腺癌的MRI表现, 但对乳腺内正常腺体的描述却少见报道, 笔者收集24例(48)个腺体的MRI检查, 总结分析其MRI表现, 旨在正确认识乳腺腺体信号和强化特点, 从而提高MRI对乳腺内良、恶性病变的检出、并及时发现乳腺癌的多灶性和多中心性, 为选择保乳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 同时对部分良性病变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7月行乳腺MRI检查患者共24例, 48个乳腺腺体。所发现的病变手术治疗6例, 核芯针活检3例, 服药治疗2例, 结合钼靶及彩超随访13例。

1.2 研究对象

包括正常腺体、病变乳腺的正常部分、与病变相邻处腺体。乳腺病变不作为笔者研究对象。乳腺正常腺体经外科触诊、钼靶和/或彩超检查证实无病变, 病变乳腺的正常部分和异常部分同时结合手术探察, 共48个不同范围的乳腺腺体。

1.3 扫描方法

平扫FS-TSET2WI (横断)、TSET2WI (横断)、TSE-T1WI加权(横断)、FS-TSET1(横断)、动态增强扫描:平扫后设置好动态扫描序列, 范围包括整个乳腺。高压注射器团注, Gd-DTPA (0.1mmol/kg体重), 注射速度为3mm/s, 采用FS-3D-FLASH横断T1序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具体方法为造影剂注射前行第一次扫描, 扫描完成后, 中间暂停20s, 暂停开始后立即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造影剂, 20s暂停结束后, 连续进行FS-3D-FLASH序列扫描3次, 每次FS -3D-FLASH序列扫描时间为1min1s, 动态增强总时间为4min23s。增强后FS-TSET1加权(横断)双侧乳腺扫描、FS -3D-FLASH矢状面或斜矢状面的双侧乳腺T1 WI扫描。成像参数见表 1

表 1 乳腺MRI成像参数
1.4 影像学分析

所有图像均由三位以上副主任医师(以MRI、钼靶为研究方向)共同分析:对手术及核芯针活检患者对照病理, 对无病理结果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 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

2 结果 2.1 双侧腺体分布特点

对称性分布22例, 不对称分布2例:其中1例10年前曾因化脓性乳腺炎行治疗, 另1例无病史。

2.2 正常腺体及病变乳腺的正常部分特点

正常乳腺腺体及病变乳腺的正常部分呈均匀散在斑片状9例(图 1), 大片状5例, 团状3例, 渔网状2例, 棉絮样改变5例(图 2)。腺体在TSET1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 其间有高信号的脂肪间隔, T2WI上与TIWI大致相反, 呈稍高灰白信号, 脂肪抑制序列(FS -TSE)上, 乳房中脂肪信号减低、而衬托出腺体呈等或稍高信号, 且不规则, 同时可见到高信号的血管影、纤维间隔影, 矢状位有时清晰见到腋下淋巴结, 中心的脂肪信号减低, 即钼靶片中常见的空心淋巴结。

图 1 均匀散在斑片状

图 2 棉絮样改变
2.3 与病变相邻处腺体表现

本组24个乳腺病变分别为:乳腺癌3例(2例单侧乳腺癌、1例双侧乳腺癌), 隆胸术后4例, 良性病变17例(囊肿5例、纤维腺瘤3例、炎症3例, 术后改变3例、乳腺增生症3例)。17个良性病变中, 良性肿瘤8例, 表现为肿瘤周围腺体受压, 变形, 信号高于距离肿瘤较远处正常腺体, 强化较正常腺体稍明显, 但强化时间与周边腺体一致, 无早期快速强化; 非肿瘤性9例, 与病变呈渐进性改变, 无明显边界, 呈"墨汁征"; 乳腺癌3例:腺体与病变分界清晰, 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 腺体与病变相邻处呈伸入样改变, 与早期明显强化的癌组织形成明显对比, 强化程度与时间与距离肿瘤较远处腺体基本一致; 隆胸术后4例, 假体相邻的腺体强化与正常腺体一致(图 3)。

图 3 乳腺癌, 脂肪抑制增强矢状T1WI 可见病变明显著强化, 毛刺粗大僵硬, 呈星芒状; 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 腺体与病变相邻处呈伸入样改变, 正常腺体与早期明显强化的癌组织形成明显对比。
2.4 动态增强表现

各期均不强化2例, 缓慢轻度强化18例(图 2), 中度强化2例, 局限性片状强化2例(图 4)。

图 4 局限性片状强化
3 讨论

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呈年轻化趋势。钼靶X射线摄影可有效地检出早期病变, 但对致密型乳腺内病变的检出率较脂肪型腺体明显减低, 而致密型腺体占受检人数的1/3, 年轻女性更为常见[1, 2]。MRI对软组织具有良好分辨率, 克服了上述钼靶检查的不足, 对浸润性乳腺癌的敏感性94%~100%, 可及时发现隐匿性病变, 并能明确癌灶的多灶性和多中心性, 客观评价肿瘤的范围, 而钼靶和超声常低估的肿瘤的浸润范围和数目[1]。乳腺动态增强MRI主要从病灶的形态学和强化方式两方面鉴别良恶性病变, 病变的形态学表现与钼靶X射线表现基本一致, 病变的范围、数目及周围浸润在强化后得以更好的显示, 使其诊断敏感度大为提高[2]。笔者旨在探讨并认识正常乳腺腺体的MRI表现, 提高对乳腺内病变检出的同时, 避免实际工作中的过诊断, 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和外科手术。

3.1 腺体分布特点

正常情况下, 双侧乳腺大小和内部结构一致, 但少数患者双侧乳腺发育不完全一致, 可表现为双侧结构不对称[3]。本组2例, 其中一例无任何治疗史, 仅因钼靶发现细小钙化(BI-RADSⅢ级[4]), 而行MRI检查, 一侧表现为斑片状散在腺体, 而对侧腺体量较少, 呈散在点片状; 另一例10年前曾有化脓性乳腺炎治疗史, 虽治疗方法不详, 但在治疗过程中因改变乳腺局部的异常血供, 使得腺体的总量有所减少, 同时, 萎缩的腺体在脂肪和纤维间隔中形成点片状形态, 与对侧乳腺不同。该患者钼靶及彩超均未提示病变, 随访已超过12个月。

3.2 乳腺正常腺体及病变乳腺的正常部分的形态特点

根据乳腺内腺体多少, BI-RADS[4]将钼靶X射线表现描述为致密型、多量腺体型、少量腺体型和脂肪型。患者行乳腺MRI检查时, 俯卧于检查床上, 双侧乳房自然悬垂于线圈的空洞内, 不同于钼靶检查需要加压及摆位, 采集图像双侧一致, 不同年龄和生理状态下, 腺体和脂肪及间质的比例不同。本组24例中, 本组9例腺体表现为散在分布的斑片状, 占37.5%, 年轻女性可表现为大片状, 与BI-RADS所描述的致密型及多量腺体型类似, 不论哪种分型, 腺体在T1W1呈等或低均匀信号, T2WI上与TIWI大致相反, 呈稍高灰白信号, 比身体其他部位软组织信号稍高, 这与乳腺的结构组成有关, 乳腺本质上是一种复管泡状腺体, 内包含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的间质和乳腺小叶导管系统所组成的实质[5], 同时由于富含脂肪, 高信号的脂肪组织容易掩盖病灶, 也易于产生化学位移伪影, 尤其对增强后小病灶强化程度的评估有极大的影响, 应用脂肪抑制技术可减少脂肪信号的影响。本组乳腺MRI检查中, 脂肪抑制技术用于抑制脂肪信号和检测脂肪组织。在常规T1WI、T2WI, 脂肪呈亮白的高信号, 腺体组织和病变呈相对暗黑的低信号, 脂肪与腺体组织或病变之间的反差较大, 应用PFS技术之后, 高信号的脂肪变成了较暗的低信号, 腺体组织及病变则表现为高、略高或等信号, 同时软组织的灰阶度也扩大, 更有利于显示腺体组织及病变的信号特征(特别是在T2WI上)。尤其是对病变出血、水肿、囊变、坏死等的显示往往非常清晰, 在病变的定性诊断中价值更大。有学者[5]主张将"乳腺囊性增生症"准确称为"乳腺囊性增生改变", 更符合乳腺内的客观生理状态和解剖结构, 以纠正长期以来将乳腺囊性增生认为是病变的观点, 该类型乳腺在MRI上往往表现为团状腺体或棉絮样改变, 脂肪组织少, 腺体信号高但均匀一致, 压脂后仅见腺体前后脂肪层信号受抑制后减低, 而腺体信号对比常规扫描改变不明显, 仅少量分布于腺体团状结构间的脂肪信号减低; 若伴有导管增生, 增生的乳腺导管自乳头向后方牵拉形成渔网状改变, 尤其悬韧带表现更为明显, 间质可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 增强后与腺体强化相同。该种类型腺体无肿块, 平扫可见多个大小不一长T1、长T2的小腺泡, 可聚集呈堆, 增强扫描各期不强化。临床上患者往往有乳房涨痛, 并与月经状态有关, 触诊检查有大结节感或大片状腺体增厚, 部分患者口服中成药后, 症状可缓解。这也正是"乳腺囊性增生症"这一病名沿袭至今的原因之一, 但该类型乳房内腺体结构治疗前后无改变, 患者仅症状明显好转。乳腺MRI对以上两种类型乳房较钼靶更为可靠准确, 致密的腺体在钼靶片中可遮盖病变, MRI将腺体的真正结构较好的显示, 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 病变在各期会有各种异常强化, 而正常腺体往往双侧一致对称, 不同于良恶性肿瘤的强化特点和方式。

3.3 病变相邻腺体的MRI表现

本组指与病变相邻处腺体, 其中良性肿瘤8例, 由于其膨胀性生长特点, 周围腺体受推压, 相互重叠, 平扫信号较离病变较远处腺体稍高, 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均较外围腺体稍明显, 无早期强化, 仅表现为程度明显, 并与病变分界清晰; 非肿瘤性病变中, 炎症3例, 病变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 呈渐进性改变, 靠近病变越近的腺体, 强化越明显且早, 与炎症的充血水肿有关, 表现为"墨汁征"; 术后瘢痕3例, 由于纤维化的瘢痕组织纠集, 周围腺体受牵拉变形, 瘢痕及腺体均呈缓慢轻度强化, 可与乳腺癌的毛刺征及早期快速强化特点鉴别。乳腺癌3例, 正常与病变分界清晰, 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 腺体与病变相邻处呈伸入样改变, 与早期明显强化的癌组织形成明显对比, 强化程度与时间与距离肿瘤较远处腺体基本一致。在准确认识乳腺癌MRI表现的同时, 应注意分析观察病变是否有多灶性和多中心性的存在, 使患者慎重选择保乳手术。

3.4 动态增强

乳腺是体表器官, 腺体内没有大的动静脉血管穿行, 但有特定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 有一定的外科意义[6]。本组动态增强总扫描时间4min23s, 2例增强各期腺体均无明显强化, 其中纤维化的间质逐渐缓慢强化将腺体形成纤细分隔, 18例呈逐渐缓慢强化, 但强化程度较病变明显低, 呈对称、散在性缓慢强化。乳腺内弥漫点状强化98%为良性, 片状强化良、恶性均可, 但主要以非肿瘤性(正常腺体或腺病)为主, 形态学准确性在70%~85%[7]。本组资料中, 1例增强扫描左侧较右侧强化早且明显, 双侧乳腺增强前后呈均匀对称的小片状腺体, 该患者双侧乳房外形大小基本一致, 经追问病史, 哺乳时双侧程度不同, 婴儿以吮吸左侧为主, 可能与右侧未将腺泡内的乳汁充分吮吸, 乳汁淤积有关。1例呈局限性小片状强化, 强化时间长, 该受检者触诊仅触及局限性增厚的腺体, 在对侧亦可触及同样增厚腺体, 彩超检查未见异常, MRI考虑为无临床意义的强化, 随访32个月中复查两次MRI, 双侧乳腺呈对称一致强化特点, 原局限性片状强化消失, 动态增强未见异常片状强化, 符合文献报道乳腺内局限性小片状强化无临床意义[8]

乳腺内腺体的MRI表现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 准确认识和分析是检出病变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WANG D B, TAN L, ZHAN Y, et 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of breast lesion[J].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02, 18(8): 768-770.
[2]
鲍润贤, 叶兆祥, 刘佩芳. 重视乳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449-450.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7.05.001
[3]
汪晓红, 耿道颖, 顾雅佳, 等.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 放射学实践, 2005, 20: 662-666. DOI:10.3969/j.issn.1000-0313.2005.08.002
[4]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GY (ACR).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e system (BI-RADS)[M]. 4 th ed. Reston: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ology, 2003: 1-336.
[5]
沈镇宙, 邵志敏. 乳腺肿瘤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7.
[6]
李树玲. 乳腺肿瘤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7]
郭勇, 蔡幼铨. 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RI鉴别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2): 139-143.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04.02.021
[8]
陈蓉, 龚水根, 张伟国, 等. 乳腺肿瘤动态增强MRI对比剂空间分布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23: 857-861. DOI:10.3969/j.issn.1001-9324.2004.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