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6, Vol. 15 Issue (3): 304-30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3.030

引用本文 

路建超, 李萍, 朱宏伟, 赵莉, 罗菲. 宝鸡市十年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3): 304-30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3.03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5-12-13
宝鸡市十年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
路建超 1, 李萍 1, 朱宏伟 1, 赵莉 1, 罗菲 2     
1. 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陕西 宝鸡 721001;
2. 宝鸡市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 了解宝鸡市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 评价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电离辐射危害程度及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法。结果 共测定2737人次, 集体剂量当量为3488.48mSv, 人均年剂量为1.27mSv·a-1, 为最优化的水平(年剂量当量限值的1/10), 其中从事X射线诊断人员的受照剂量最高, 达1.50mSv·a-1, 最低的为工业探伤人员, 受照剂量为0.53 mSv·a-1, 其中96.53%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当量低于5 mSv·a-1, 集体剂量当量与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该市放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年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 放射工作场所是安全的。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热释光剂量计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在职业照射辐射防护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结果是职业健康监护、放射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也是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状况及突发放射事故物理剂量估算的主要手段。为了解宝鸡市放射人员接受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 评价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电离辐射危害程度及防护效果, 笔者对1996 ~ 2005年宝鸡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测试仪器

FJ-377热释光剂量仪及FJ -411热释光退火炉(北京核仪器厂); 热释光剂量探测器为LiF(Mg, Cu, P)粉末(北京防化院), 使用前经240 ℃±5 ℃10 min退火处理, 塑料管封装, 剂量探测器外壳为圆形工程塑料盒。

1.2 方法

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1]的要求进行。剂量计佩戴在工作人员左胸位置。每年监测六期, 每周期为二个月。本底值采用同批退火处理后的个人剂量探测器存放于实验室内与到期回收的剂量探测器一同测定, 结果扣除本底值。市区部分单位直接取送, 大部分单位通过邮局邮寄。监测人员先后多次参加过全国个人剂量培训, 定期参加了卫生部放射卫生监督监测所组织的全国对比, 均为合格且较好。同时记录每个人的放射工作量, 以便评估受检者的大体剂量, 并剔除不真实的监测结果。统计年度为上年10月至当年10月, 对未完成全统计年6次监测者不予统计。

2 结果 2.1 宝鸡市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1)
表 1 宝鸡市1996 ~ 2005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1996~ 2005年共监测人数2 737人次, 集体剂量当量3 488.48 (man·mSv), 人均年剂量当量1.27mSv·a-1, 最高为1998年的2.36mSv·a-1, 最低为2003年的0.62mSv·a-1

2.2 不同放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2)
表 2 1996 ~ 2005年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中, 受照剂量最大的是从事医用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 人均年剂量为1.50mSv·a-1, 其次是从事小型密封源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 人均年剂量为0.96mSv·a-1; 最低的是从事工业探伤的工作人员, 人均年剂量为0.53mSv· a-1。从事核医学、直线加速器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均在1m Sv以下。

2.3 不同类型医院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3)
表 3 1996 ~ 2005年度不同类型医院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表 3可见, 县、区级医院年人均剂量当量最高, 为1.68mSv·a-1, 其次为乡镇医院, 年人均剂量当量为1.67 mSv·a-1

2.4 不同类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4)
表 4 宝鸡市1996 ~ 2005年不同类型医院工作人员个人剂量

不同类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市级 < 厂矿 < 乡镇 < 县级医院。市级、县区级、乡镇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10年间人均年剂量当量虽略有浮动, 但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宝鸡市1996 ~ 2005年共监测各类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2737人次, 人均年剂量为1.27mSv, 为最优化的水平(年剂量当量限值的1/10)。连续5年内平均年有效剂量均在国家限值(20mSv)以下, 且在年剂量限值的1/10以下, 任何一年中有效剂量均低于50mSv[2]。其中96.5%的受测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mSv以下。5~ 15mSv的有66人, 占受测人员的2.4 %; 15 ~ 50 mSv的有27人, 占受测人员的0.99%;50mSv以上有2人, 占受测人员的0.07 %。十年来超过15 mSv的有29人次。2000年以来, 该市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一直保持在1 mSv· a-1以下, 与该市1985年至1995年的人均年剂量当量3.58mSv· a-1相比[3], 下降明显(P < 0.01)。集体剂量当量与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现水平与全国结果相当[4], 但仍高于经济发达地区[5, 6]。这表明, 该市十年来积极开展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培训、健康监护及现场防护监测等放射防护工作卓有成效, 随着射线装置的更新换代和辐射防护设施的改进, 使职业照射水平逐渐降低, 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较低, 放射工作场所是安全的。说明加强射线防护工作能有效降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 能为全市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和广大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西部的该市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已属不易。

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不同。各工种年剂量分析表明, 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剂量最高, 其次是小型密封源应用, 工业探伤最低, 这与宁波、内蒙古等大多数地区监测结果相反[6][7]。原因是该市工业探伤多为固定探伤室, 经多年现场监测, 防护条件均优于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分析表明, 医用X射线诊断的放射防护仍然是该市今后放射卫生工作的重点。不同类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均个人剂量也不同。县区级医院受测人员年受照剂量当量有3.05%在5 ~ 15mSv, 1.74 %在15 ~ 50mSv, 0.11%在50mSv以上; 乡镇医院受测人员年受照剂量当量有3.79%在5 ~ 15mSv, 0.95 %在15 ~ 50mSv, 0.47 %在50mSv以上; 企业厂矿医院受测人员年受照剂量有2.75 %在5~ 15mSv, 1.92%在15 ~ 50mSv。市级医院受测人员年受照剂量最低, 为1.17mSv·a-1, 其中2.95%在5 ~ 15mSv, 0.17 %在15 ~ 50mSv。县区级医院放射人员剂量最高, 其次为乡镇医院。这与该市十年前乡镇医院剂量最高的监测结果有所不同[3]

分析其原因是:市级医院放射科、CT室等设备先进, 换代较快, 大部分为隔室操作, 工作条件好, 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高, 防护意识较强。县区级医院设备相对落后, 工作量较大。乡镇卫生院放射科设备陈旧, 大多数沿用传统透视方法, 防护条件较差, 人员防护意识不强, 所受剂量较高。在日常监测发现, 个别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不符合规范要求, 时有恶意照射剂量计发生。例如个别受检人员把剂量计长期挂在透视室, 甚至放在球管下照射, 致使检测结果太高而作废。但对适量非正常照射的结果, 目前的测试手段尚不能鉴别, 须进一步探讨。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由于其特殊性, 受测者的个人恶意操作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十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该市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①监测率较低。十年来, 宝鸡市专职放射工作人员在520名~ 560名之间, 而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人员一直徘徊在221名~ 349名左右, 接近全国平均监测率58.4%[4]水平, 远未达到《职业病防治法》中“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的要求。2003年该市卫生监督监测机构改革以来, 由于作为个人剂量监测机构的疾控中心没有执法权, 监测率有所下降; ②监测项目单一。只开展了对X射线、γ射线的监测, β及α射线未监测; ③仪器设备老化, 自动化程度低, 劳动强度大。④改进现行剂量分布区间划分, 要求国家卫生部门修改现行放射卫生统计报表, 以便更好的贯彻新的基本标准[2]

因此, 该市今后要继续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及新发布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规标准, 加强对用人单位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监督, 不断改进放射工作场所防护设施, 增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加快个人剂量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 尽快推行ICRU的新实用量Hp(d), 提高监测率, 使该市的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GB5294 -85,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S].
[2]
GB18871 -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
路建超, 罗明泉. 宝鸡市放射卫生防护40年[J]. 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2): 77-78.
[4]
胡爱英.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状和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377-37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4.035
[5]
王进, 余宁乐, 许翠珍, 等. 江苏省部分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1): 69-7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1.027
[6]
丁锬贵, 蔡耀章, 董文骏, 等. 宁波市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2): 9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2.02.018
[7]
苏木增, 于凌, 任福利. 内蒙古1996 -2000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 121-12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3.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