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6, Vol. 15 Issue (1): 26-2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1.014

引用本文 

王勇, 王建国, 贾荣国, 李呈芹. 副鼻窦疾病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1): 26-2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1.01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5-07-14
副鼻窦疾病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
王勇 , 王建国 , 贾荣国 , 李呈芹     
沾化县人民医院, 山东 沾化 256800
1 资料与方法

48例副鼻窦疾病患者, 男30例, 女18例, 年龄12 ~ 64岁, 使用GE公司CT/e单层螺旋CT机对48例患者进行低剂量冠状扫描, 扫描基线垂直于听眦线, 扫描范围自额窦前缘至蝶窦后缘, 扫描参数:120 kV、30 mA、1.5 s/r、层厚5 mm, 然后选取上颌窦中部同时显示筛窦、上颌窦及中、下鼻甲层面行常规剂量扫描, 扫描参数:120 kV、100 mA、1.5 s/r、层厚5 mm。将扫描所得图像由3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进行诊断和图像质量的评判, 对比2种扫描方法所得图像差异有无显著性。

2 结果

48例副鼻窦疾病患者常规剂量扫描发现病变172处, 其中副鼻窦黏膜肥厚92处, 上颌窦黏膜下囊肿29处, 鼻甲肥大31处, 鼻腔息肉12处, 骨质改变8处, 并做出相应的正确诊断。低剂量扫描亦发现相同病变并做出正确诊断。见表 1

表 1 2种剂量扫描发现病变比较

常规剂量扫描单次扫描CTDIw为24.1 mGy, 而低剂量扫描单次扫描CTDIw为7.2 mGy, 不足常规剂量的1/3。

3 讨论

随着CT的临床应用和普及, 现已成为副鼻窦疾病术前的常规检查,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尤其是副鼻窦疾病患者的增加和发病的低龄化, 受检者的辐射防护就更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1977年第26号出版物中提出了辐射防护三原则, 即实践的正当化, 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最优化是以最小的病人剂量来获得有价值的影像, 进而进行正确诊断的全过程中施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1]

病变的发现及内部结构的显示取决于CT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与被测物体间的密度差别有关[2]。副鼻窦为颅面骨中的含气腔隙, 与周围组织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密度差别, 这就使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成为可能。

本组病例低剂量CT扫描发现172处病变, 图像质量均良好, 完全能够达到诊断要求, 与常规剂量相比无差异, 且单次扫描CTDIw降至7.2 mGy, 不足常规剂量的1/3, 使受检者辐射剂量大幅度降低。同时, 低剂量CT扫描的曝光量由150 mAs降至45 mAs, 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 减少了CT球管和探测器的损耗, 延长了CT球管和探测器的使用寿命, 节约了CT运行成本。

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保证了图像质量, 对病变的发现和诊断准确性与常规剂量相同, 并且大幅度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实现了ICRP提出的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所以, 应大力推广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

参考文献
[1]
李连波, 王金鹏. 放射卫生防护[M]. 济南: 黄河出版社, 1998: 159-160, 20.
[2]
李国珍. 临床CT诊断学[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