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6, Vol. 15 Issue (1): 103-10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1.070

引用本文 

徐孝波. 介入放射学防护现状与对策的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1): 103-10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6.01.07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5-05-14
介入放射学防护现状与对策的分析
徐孝波     
浙江省舟山市卫生监督所, 浙江 舟山 316000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是指应用现代X射线诊断手段, 利用导管、穿刺等技术对某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明确病变性质和取得组织学、细菌学, 以及生理、生化等资料的一门崭新技术学科[1]。介入放射学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由于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病人耐受性好等, 越来越被病人所接受。介入放射学既是诊断的一种手段, 同时也可达到治疗目的, 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如心血管、消化、呼吸、神经、骨骼等系统), 并在县(区)级以上医疗机构得到普遍应用, 但由于介入放射学的特殊性, 病人和操作者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 使操作者和病人都接受了较大的剂量, 并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2~4]

1 介入放射学特点与现状 1.1 使用设备

目前用于介入放射的医用X射线机有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带影像增强器的普通X射线机(床上管、床下管), 只有DSA是介入放射专用的X射线机。

1.2 近距离操作

由于介入放射的特殊性, 操作者必须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在诊视床旁边插管边观察荧光屏, 而且很难回避, 即使在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透视(摄片)时也须有一人观察。

1.3 暴露时间长

由于介入手术的复杂程度不同, 并且在操作过程中需多角度观察及进行动态观察, 所以透视(摄片)时间要比普通放射诊断(胃肠造影、透视)长得多。

1.4 工作条件高

很多放射介入手术的部位是实质性脏器, 且导管经过的升降主动脉都在纵隔附近, 所以透视(摄片)时使用的管电压、管电流、时间都较大。

1.5 操作者和患者受照剂量大

UNSCEAR 1993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5], 介入放射学可使病人和工作人员受到很大的剂量, 袁志强等报道[6], 患者在一次介入操作中受照剂量均值为6.236 mSv, Marx等报道, 在铅围裙外, 操作人员躯干部位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为49.1 mSv.a-1[7], 且从事放射介入手术的临床医生年剂量当量要高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2, 8, 9]

1.6 防护困难

放射介入时, 由于需要多角度观察, X射线机固有防护设施少, 且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操作者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利用铅衣、铅帽、围脖、眼镜等物品进行屏蔽防护, 但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不利于介入手术, 不象普通的放射诊断可充分利用隔室、遥控手段。

1.7 操作者防护意识淡薄

很多从事放射介入的操作者为临床科室医生, 对X射线机的操作规程不甚熟悉, 且对防护知识了解较少, 防护意识淡薄, 不充分利用机器的回放功能而长时间在透视条件下观察影像的变化。

2 防护对策 2.1 加大放射卫生监管力度

在放射卫生日常监督中, 要结合放射卫生法规、标准进行宣贯, 特别是新标准、新法规的实施; 要做好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 对违法行为要严肃指出, 直至改正, 否则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 要做好医疗机构领导的参谋, 配备专用的放射介入设备及机房。

2.2 选择专用的X射线机

选择好的X射线机可减少操作者和患者的受照剂量, 所以要尽可能选用DSA等专用设备, 同时也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尽量不要选择床上管的X射线机, 据报道, 使用床上管的X线机操作者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床下管[10]

2.3 做好操作者和患者的防护工作

做好放射介入的正当性判断, 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在介入手术前要仔细查阅病例, 决定最佳的检查方案, 尽可能选择低千伏、低毫安、短时间、小照射野的工作条件,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屏蔽装置, 选择防护性能良好、使用方便的防护设备和用品, 对患者的非照射部位要屏蔽, 减少受照剂量。

2.4 将放射介入操作者按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有很多放射介入都是由临床医生操作, 但他们并未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的范畴, 所经要加强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管理, 按《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进行定期体检、防护知识培训及个人剂量监测, 使操作者提高操作技能, 增强防护意识, 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放射介入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给病人带来福音的同时, 必然有它的负面影响, 所以必须重视操作者和患者的受照剂量, 使放射介入学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Gary J, Becker MD. 2000 Rsna annual oration in diagnostic radiology:The future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Radiology, 2001, 220: 281-292. DOI:10.1148/radiology.220.2.r01au39281
[2]
殷志跃, 徐孝波, 陈秀华. 介入放射手术临床医生受照剂量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23(3): 201-20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3.03.025
[3]
孙培芝, 王明龙, 孙扣红, 等.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受照剂量监测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2): 94-9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2.016
[4]
胡芳芳, 刘晓红. 介入治疗现场辐射剂量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7, 17(3): 206.
[5]
UNSCERA,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R].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3.69-71.
[6]
袁志强, 林秀华, 刘晓虹. 介入放射治疗病人受照剂量水平监测与防护[J]. 劳动医学, 1999, 16(4): 239-240.
[7]
Louis k, Wagner Phd, Marsha D, et al. Severe skin reactions from Interventional fluoroscopy: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Radiology, 1999, 213: 773-776. DOI:10.1148/radiology.213.3.r99dc16773
[8]
李琼, 杨想军. 心内科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4): 27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4.022
[9]
樊树明, 邱玉会, 庄丽. 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与健康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2): 11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2.02.028
[10]
李萍, 孙军, 杨东生, 等. 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6): 43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0.0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