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4, Vol. 13 Issue (4): 260-26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4.04.012

引用本文 

吴晓明, 何顺升, 于凤海, 赵艳敏, 张茹. 倡导安全文化素养 深化放射卫生管理[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4): 260-26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4.04.01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4-06-16
倡导安全文化素养 深化放射卫生管理
吴晓明 , 何顺升 , 于凤海 , 赵艳敏 , 张茹     
山东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目的 讨论放射工作单位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倡导安全文化素养, 促进放射卫生管理工作。方法 加强宣传与培训教育, 加强交流, 营造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的环境, 注重对放射工作单位安全文化素养的考核, 制定具体的辐射安全文化绩效评价体系。结果 加强放射工作单位安全文化素养教育, 使其对防护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予以充分重视, 在放射防护工作中发挥自主管理的作用。结论 安全文化是一种手段, 建立辐射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便于对放射工作单位实现分级管理, 确定监督工作重点和监督频率, 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安全文化    放射卫生    管理    
1 安全文化的实质和意义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在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 ”的概念, 1988年, INSAG在《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提出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管理原则[1], 1991年INSAG出版了《安全文化》专著, 引起了核工业界的普遍重视, 使安全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实践。此专著中, 安全文化定义[2]为: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 它建立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 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1994年3月, 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与中国核能学会联合召开安全文化研讨会, 对安全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后, 安全文化的覆盖和影响已超出了核安全和一般工业企业安全的范围, 得到逐步推广延伸。目前, “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关于安全文化素养,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讨论, 大部分学者强调了“体制”和“态度”问题, 安全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组织中决策层和管理层所确定的体制, 包括政策、制度、保证组织中各种工作正常运行的具体规定等, 二是相关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态度。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GBZ/T 146-2002) [3]中“安全文化素养”定义为: “组织机构和人员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 以确保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得到充分重视。”强调了“组织机构”和“人员”两方面都应具有的态度———对防护与安全问题重要性的充分重视。

通过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的分析, 学者一致认为, 解决安全问题, 只靠必要的体制和管理、良好的设施及完整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等, 往往是不够的, 尚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入手, 培养其对安全问题的正确态度, 使其具有“高度的警惕性、适时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4]”。我们知道, 引起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分两大类, 一类是物的不安全因素存在, 或处于不安全状态, 另一类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前者是事故发生的根源, 是首要控制的, 但其控制程度受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还不能完全解决安全问题, 尚需要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来补充。从我国1988~ 1998年间所发生的放射事故[5]来看, 人为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4.64%, 责任事故主要由于管理不善、领导失职、安全观念淡薄引起, 故应从加强管理和提高安全意识两方面促进放射卫生工作。在解决设备安全技术及其性能的基础上, 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 提高安全文化素养, 增强放射防护意识, 使放射工作人员自觉服从管理, 主动采取防护措施, 进行更深入的纵深防御, 控制不安全行为, 预防放射事故的发生。

在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 应注重对放射工作单位安全文化素养的考核, 以此来深化管理内容, 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放射卫生工作。如果把有效卫生许可证的持有、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及防护设施的配备等看作一个单位进行放射防护管理必备的“硬件”, 那么对放射防护的重视程度主要反映在其“软件”部分—放射防护负责人和员工对放射防护问题的认识及对有关制度、规定的实际执行情况。两者都能反映出单位的安全文化素养水平, 同属于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但首要的是态度问题, 缺乏对放射防护与安全的足够重视, 所有的制度规程都将是“摆设”,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倡导安全文化素养, 深化放射卫生管理,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 安全文化的实施 2.1 加强宣传, 强调“安全就是效益”

安全文化已在企业界得到广泛宣传和认同, 同样, 在放射卫生领域, 也应强调安全与效益问题, 这是“安全第一”思想的深化。提高安全文化素养, 做到“预防第一”思想的统一, 预防放射事故的发生, 加强对员工、患者和公众的保护, 与效益并不矛盾, 相反, 可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防护与安全工作出现失误, 发生放射事故, 不但可能造成放射性危害, 还会引起社会恐慌, 损害单位的声誉。所以, 加强安全文化教育, 做好防护与安全的预防工作, 是一项投入小、效果显著的预防措施,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2 营造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的环境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使放射工作单位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具有相关的防护知识、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对防护与安全的良好探索态度。鼓励管理层就放射防护与安全问题建立工作目标和适当的奖罚制度, 并将其文件化, 定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评价, 以此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将授权转化成员工对职责的自觉履行。注重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 如在诊疗室候诊区张贴有关放射诊疗与防护知识的宣传资料, 可以使患者了解注意事项, 参与放射防护, 从而对工作人员的疏忽起到补充作用, 关于这一点, 尤其应强调对孕妇(胚胎和胎儿)、儿童和公众的保护。现场监督曾碰到过这种现象, 诊断室内滞留多余的陪护人员, 接受了不必要的照射, 无端的增加了公众集体剂量。

2.3 加强培训教育, 重点是对放射防护负责人进行全覆盖式的培训

决策层、管理层在放射防护工作中起到组织领导的关键作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 放射工作单位放射防护工作开展的好坏, 工作是否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层、管理层对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防护与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态度。如果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好放射防护知识, 对防护与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 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 保持与员工的沟通与探讨, 将对基层人员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监督工作中遇到个别单位, 虽然有红头文件确定的放射防护组织, 但身为防护负责人的同志却不知道自己的职责, 缺乏防护知识, 可想而知, 其对放射防护的重视程度是不尽人意的。据我们调查, 2000~ 2003年期间, 山东省省级组织的培训中, 参加培训的各类管理层人员只占应参加培训总人数的14.5 %, 所以应重点加强对放射防护管理人员的培训, 进行安全文化素养教育, 确保管理人员对防护与安全问题充分重视, 主动开展工作, 逐步实现自主管理。

2.4 加强交流, 确保信息畅通

本着对防护与安全采取深思、探究和虚心学习的态度[6], 注重加强监督方、被监督方及放射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交流, 定期座谈, 沟通, 对工作进行探讨, 听取放射工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以促进监督工作更好的开展, 更好的为被监督单位服务。此外, 在放射工作单位内部各级人员之间, 交流同样重要, 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 使员工的行为与决策层、管理层确定的体制相适应。

2.5 制定具体的辐射安全文化绩效[7]评价体系

应尽快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放射工作单位的辐射安全文化绩效评价体系, 将监督内容予以细化、量化, 合理分配每一部分的比重, 予以赋值, 并以用人单位综合指标值作出评价, 明确监督工作重点及监督频度, 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安全文化所强调的态度、作风、思维等是抽象的, 反映在实践中的行为是具体的。对辐射安全文化绩效的评价, 可以从知识和能力、管理层的参与和承诺、员工授权与积极性、责任制与奖罚制度等许多方面进行衡量。

总之, 安全文化是一种手段, 它强调了人因因素在防护与安全中的主导作用。把辐射安全文化的宣传与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建立辐射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以综合评价值进行量化, 便于对放射工作单位实现分级管理, 确定监督工作重点和监督频率, 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力. 核安全文化的发展与应用[J]. 核动力工程, 1995, 16(5): 443-446.
[2]
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编.李维音, 徐文兵译.安全文化[M].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2.
[3]
GBZT146-2002,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S].
[4]
范深根. 安全文化的由来和作用[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3(2): 123-124.
[5]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 公安部三局全国放射事故案例汇编: 1988-1998年[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8-20.
[6]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J].
[7]
刘长安, 王文学, 贾廷珍. 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3, 16(1): 54-56. DOI:10.3969/j.issn.1002-221X.2003.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