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3, Vol. 12 Issue (4): 230-232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3.04.026

引用本文 

王树华, 李雅春. 心血管造影辐射剂量与放射防护状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4): 230-232.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3.04.02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2-12-20
心血管造影辐射剂量与放射防护状况调查
王树华 1, 李雅春 2     
1. 卫生部北京医院, 北京 100730;
2. 北京市放射卫生防护所
摘要目的 调查心血管造影中有关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受照剂量以及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进行探测。结果 在28个监测点上辐射剂量相差甚大。结论 要加强介入诊治中的防护、降低受照剂量。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    辐射剂量    放射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影象技术的不断发展, 介入放射学已是一门融医学影象,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X射线介入诊治中,尤以心血管介入诊治的应用最多,诊治频率最高。其中包括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型术等。而直接参与介入诊治的心内科医生属于非放射工作入员。他们所接受的X射线辐射剂量要明显高于一些放射工作人员。为此我们与北京市放射卫生防护所共同合作,对参与介入诊治中的医生、护士、患者所受照射剂量及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由北京市放射卫生防护所提供的LiF(Mg, Cu, P)热释光剂量探测器。

1.2 X射线机

非利蒲BH5000(双向)心血管造影机。最高管电压130 kV最大管电流1 250 mA, 影象增强器为22.9, 15.2, 11.4 cm(9, 6, 4.5英寸),床下管球。该机设有自动射线剂量检测系统,并能显示透视剂量及照相剂量。

1.3 病种选择

主要针对心血管介入诊治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心室造影。

1.4 病历选择

为了防止在剂量检测中出现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我们采取了随机不固定式的病历采集方法,从而保证了各种数据的可靠性。

1.5 剂量探测器接放位置

根据医生、患者、机器设备情况,我们设罝了两组、16个摆放位置、28个点。第一组:第一术者、第二术者、巡回护士。第二组:患者、床上铅屏、床下铅屏、铅屏风。第一组6个摆放位;①前额(眼晶体),②颈前正中(铅脖套外甲状腺), ③前胸铅衣外, ④前胸铅衣内,⑤下腹部(铅衣外性腺), ⑥左前臂(肘关节与腕关节中心处)。共计18个点。第二组10个摆放位置:①患者前胸心脏处, ②患者后背第7胸椎处,③患者左腋下,④患者右腋下,⑤床上铅吊屏外侧(远离射线侧), ⑥床上铅吊屏内侧(近射线侧),⑦床上铅屏外侧,⑧床上铅屏内侧,⑨铅屏风外侧, ⑩铅屏风内侧。共计10个点。

1.6 各摆放位置与中心射线的距离

第一组:第一术者的左前臂与中心射线距离为50 cm, 第二术者的左前臂与中心射线距离为100 cm, 巡回护士为流动人员,无固定位置。第二组:患者前胸、后背、左腋下在照射野内,右腋下接近照射野,床上吊屏,床上铅屏与中心线距离为20 cm, 铅屏风与中心射线距离为350 cm。

1.7 剂量探测器的测定

由北京市放射卫生防护所剂量探测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量。

1.8 质量控制

由于摆放点位多,而每一个摆放位置的是否准确,都将影响这一组数据的参考价值。为确保各组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我们确定了如下原则:

(1)所有剂量探测器均由固定检测部门提供(北京市放射卫生防护所)。

(2)所有剂量探测器在一次病历检查中,术前布放,术后专人负责取回。

(3)所有剂量探测器打乱编号,随机进行粘贴,取回时按位置登记编号。

(4)所有剂量探测器一次性接触射线,使用后集中送监测部门进行测量。

(5)所有剂量探测器的测量结果,均按编号填入调查表中。

(6)所有剂量探测器在检测中,检测人员并不知道该元件所处的点位置。

2 结果与分析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可比性,我们在半年时间内,对16例冠脉造影, 25例PTCA进行了数据采集,共采集了922个测量数据,结果见表 1

表 1 受检者的一般情况

表 2.3.4中可知,随着透视、曝光的时间不同,透视剂量、曝光剂量也随着正比上升,工作人员各监测点所接受的射线剂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说明床旁辐射剂量分布是工作人员剂量大小的决定因素[1]。在冠脉造影、FTCA的工作人员6个监测点上,左前臂的平均射线剂量最商,因为这个部位没有任何防护,距离中心射线又最近, 完全暴露在散射线下。头前额(眼晶体)处,第二术者与第一术者在剂量的中位值上相比,几乎相等,甚至还高。这是因为铅吊屏保护着第一术者,而第二术者已经远离它的防护。在前胸内、外两个点上,前胸外为工作人员体表受照剂量,而前胸内则是工作人员在铅衣的保护下,所接受的实际照射剂量。无论是第一术者,还是第二术者,内外相差都在15至20倍左右。从而反映出铅衣在造影中的作用及防护性能。

表 2 冠脉造影单次操作时,工作人员体表受照剂量(μCy/次)

表 3 PTCA单次操作时,工作人员体表受照剂量(μCy/次)

表 4 X射线机自动显示的各项剂量参数

表 5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铅屏内、外射线剂量有着悬殊的差别.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由此可见,吊屏、床屏在实际造影操作中的防护作用是非常大的。

表 5 铅屏的防护效果(μCy/次)

表 6显示病人左腋及后背辐射剂量都非常高,尤其是在PTCA的时候。因此, 如何降低患者的实际辐射剂量,这对于保护患者及介入工作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2]

表 6 患者在造影中接受的辐射剂量(μCy/次)
3 讨论 3.1 监测意义

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放射防护重点人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隔室操作、远距离控制是当前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而真正大剂量接受辐射剂量的人群,则是直接参与介入诊治的非专业放射工作人员。介入工作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比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辐射剂量高数倍至数十部[3]。单就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来说,则全部由心内科开展。这部分人群有如下特点:职称高、工作量大、防护意识差。参与心血管疾病诊治的医生,大都具有丰离的临床经验,但随着患者量的增加,单位时间内诊治工作量加大,而心内科医生大多没有参加过专业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没有归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行列,也没有享受放射工作人员的待遇,更没有相应的从事此项工作的约束。这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尤其是年轻医生及进修医生。因此,在现有状况下,对从事此项工作的医生、护士、患者及所有的防护措施进行监测, 对今后制定防护法规,改善工作环境,都将提供最原始的监测数据。

3.2 努力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

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是辐射防护的三原则。而防护的最优化则是心血管疾病诊治过程中最应突出注意的[4]。这种医疗照射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这就务必突出强调,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使确有正当理由的医疗照射,在获取最大量的医疗诊断信息和恰到好处的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辐射剂量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导管室全体医务人员,首先就是要加强防护意识。

3.3 降低辐射剂量

表 4显示,同一个病种,却有着不同的透视、曝光时间,辐射剂量存在着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与诊治操作的复杂程度有关,与操作者熟练程度有关,与机器的管电压、管电流设置有关, 与照射野大小、焦台距有关,与技术员、护士配合有关,与医疗器械有关,也与各种人为因素有关。这一切有关的因索,都将直接影响着辐射剂量的高低,而最终都将影响介入工作人员及患者总体剂量水平。降低辐射剂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介入工作中的所有环节; 降低辐射剂量是每一个介入工作人员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降低辐射剂量是保障介入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 降低辐射剂量将会是今后介入工作中讨论最多的话题。

3.4 现有防护措施的评价

调查结果可清楚的看到,现有防护措施,在介入工作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表 5表明,机器所配置的床屏、吊屏,无论是冠造,还是PTCA, 在它们内外两侧显示的各组监测数据有着几百倍的差距,表明现有的屏蔽防护是有效的,加上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形成了立体防护,有效地减少了辐射剂量对工作人员的损害。但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完善辐射防护措施,仍是今后介入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作为用户,也希望厂家加强辐射防护措施的研究力度,以人为本,确实改善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辐射防护。

参考文献
[1]
侯金鹏, 邓大平, 朱建国, 等. 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估算方法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4): 210.
[2]
侯金鹏, 邓大平, 朱建国, 等. 介入放射学辐射剂量与放射防护状况[J]. 放射医学, 核医学, 1998, 22(1): 211.
[3]
侯金鹂, 邓大平, 朱建国, 等. 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水平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4): 216.
[4]
李雅春. 介入放射学中辐射剂量及其防护[J]. 首都预防医学, 2001, 3(2):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