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2, Vol. 11 Issue (3): 187-18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2.03.049

引用本文 

王柏春, 丁志波, 王雯, 徐莉丽, 崔利民. 一套自制用于介入治疗的防护装置介绍[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3): 187-18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2.03.04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1-11-12
一套自制用于介入治疗的防护装置介绍
王柏春 , 丁志波 , 王雯 , 徐莉丽 , 崔利民     
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31

由于临床操作人员在实施介入治疗技术时, 需要暴露于X射线下进行, 而且介入手术时间长, 曝光时间长, 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也高, 直接影响了介入放射工作的深入开展[1], 因此, 介入治疗学中所存在的放射防护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广泛地开展介入治疗工作, 加强介入操作中的放射防护, 降低介入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我们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球管及导管床进行了防护改造, 自制了一套防护装置, 经测试防护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防护材料制作及作用

用厚10 mm的木板制成高为75 cm, 截面积为50 cmx50 cm的长立方体木箱, 且有一侧全部敞开, 顶部挖截一30 cmx 20 cm长方形开口, 为X射线出线口, 木箱内里全部衬以1.5 mm厚的铅皮, 使用时, 将木箱通过一侧开口推至导管床下球管周围, 调整床的高度, 使出线口至患者背部皮肤的距离为10 mm。床侧用1 mmPb的铅橡皮制成长180 cm, 宽90 cm的铅帘, 使用时, 将铅帘临时固定在导管床侧。

1.2 测试仪器

美国产的450 PX、γ剂量仪。

1.3 测试条件

450 PX、γ剂量仪,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 分别对主操作人员和助手的3个不同部位防护前及防护后的受照射剂量进行了比较测量。

2 结果和分析 2.1 使用防护装置前后, 主操作人员不同部位的屏蔽效果(见表 1)

表 1可以看出, 使用防护装置后胸腹部屏蔽效果显著, 屏蔽效率达807以上, 头部屏蔽效果显著较差, 屏蔽效率仅20%, 这是因为X射线透过患者后, 在影像增强器周围的散射线所致, 因此, 操作人员受照射剂量较高。

表 1 加防护前后主操作人员不同部位的屏蔽效果比较
2.2 使用防护装置前后, 操作助手不同部位的屏蔽效果(见表 2)

表 2可以看出, 使用防护装置后助手各部位屏蔽效果均显著, 因为助手一般站于主操作人员的右侧, 距球管的距离较远, 所受照射剂量无论防护前, 还是防护后, 均较主操作人员低。

表 2 加防护前后操作助手不同部位的屏蔽效果比较
3 讨论

介入操作人员受照射剂量大, 且明显高于放射科其他检查技术人员, 这也是有些放射工作人员不愿从事介入工作的原因之一。为了普及和深入开展介入治疗技术, 加强介入治疗中的放射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可以采取各种综合措施, 如:使用床下球管X射线机, 尽可能的降低投照条件, 缩小光圈, 熟练介入操作, 减少曝光时间, 穿戴铅衣铅帽等, 也可自制屏蔽装置, 我们利用现有材料自制了防护装置, 其防护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介入操作人员减少受照射剂量达80%以上, 消除了介入操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刘保昌, 余永就, 邓槐春, 等. 一种用于介入放射学的防护装置[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 18(6): 417-41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8.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