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2, Vol. 11 Issue (2): 83-8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2.02.016

引用本文 

朱瑾, 熊菊英, 黄荣钦. 心内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2): 83-8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2.02.01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1-04-24
心内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朱瑾 , 熊菊英 , 黄荣钦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22

介入放射融单纯的放射诊断技术和影象学方法引导下的导管治疗技术于一体, 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 以简便安全、快速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心内科应用介入放射开展的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时间较早, 已是一门成熟且成绩斐然的学科。然而心内科医护人员在介入放射治疗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接受射线照射。我站于1998年开始对云南省两大医院心内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

1 监测系统和方法

依照GB 5294-85《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法。

1.1 监测系统

监测装置为RGD -3型热释光剂量仪, LiF (Mg, Cu, P) 12 mm ×0.8 mm玻管剂量探测器, FJ -411型退火炉, 测量系统1996~1998年连续3年参加卫生部放射卫生监督监测所组织的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比对, 各测点测量值与真值的偏差均在10%以内。

1.2 监测方法

两医院心内科被监测医护人员共33人, 采用热释光剂量探测器佩戴在左胸部, 监测周期为2~3月一次, 每年4~6次, 认真填写佩戴记录, 以便估算受照剂量。

2 监测结果与分析 2.1 1998~2000年两医院心内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表 1
表 1 心内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mSv)

表 1可看出, 心内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1998~2000年人均年剂量当量与全国放射诊断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1.94 mSv·a-1相比[1], 剂量水平相当; 与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1.44 mSv·a-1相比[2], 剂量水平较高。

2.2 与两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见表 2
表 2 与两医院放射诊断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

表 2可看出, 同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1998~2000年人均年剂量当量相比, 心内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要高出一倍多。

3 结论

介入放射操作由于在诊视床边长时间曝光下进行及所处辐射环境与传统X射线诊断的差异, 致使操作者的受照剂量明显比传统X射线诊断高[3], 在本次监测中, 心内科介入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超过全国放射工作人员水平及同医院放射诊断人员水平。但在大多数地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如心内科)不被认定为放射工作人员, 也就脱离了对此类放射工作人员的监护与管理, 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 也使这些工作人员缺乏放射防护意识。

1997年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指出, 凡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相应接受健康管理。由此, 制定健康管理实施细则, 将从事介入放射的临床医师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范围, 加强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确保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良安, 张文艺, 常贺新, 等.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剂量水平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2, 12(增刊): 6.
[2]
王其亮. 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4): 251.
[3]
UNSCEAR 1993报告.电离辐射源与效应[R].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