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2, Vol. 11 Issue (2): 126-12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2.02.055

引用本文 

刘汝勤, 孙霞. 某医院介入治疗工作人员的剂量与防护[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2): 126-12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2.02.05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1-10-11
某医院介入治疗工作人员的剂量与防护
刘汝勤 1, 孙霞 2     
1. 济南市中心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2. 济南市药品检验所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深入开展, 其检查治疗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介入放射学是在X射线导视下经皮穿刺、插管进行各种诊疗的一门新型技术, 介入工作人员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近台操作, 而且工作时间又长, 给防护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从而使受检者和介入工作人员受到较大剂量[1], 为了切实保障介入工作人员的健康, 减少X射线辐射的危害, 结合济南市中心医院DSA设备和实际监测情况, 现介绍如下:

1 介入工作人员剂量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采用FJ-377型热释光剂量仪, FJ-411热释光探测器退火炉, LiF(Mg, Cu, P)热释光剂量元件, WF-9125D、X、γ防护巡测仪, 现场测量时分别在介入工作人员的头部、胸部、腹部放置剂量计, 然后进行监测得出读数并记录。

监测机型为西门子DSA系统。

1.2 监测结果 1.2.1 无病人情况下监测

打开机器(DSA)把机器的防护吊帘、防护挡板安放到位, 以介入手术近台操作时距离监视器20 cm为宜, 测得结果为1 μSv/次。2 m以外未测得X射线, 把防护铅挡板去掉, 测得结果为50 μSv/次。

1.2.2 有病人情况下监测

以肝癌介入治疗为例(见表 1)

表 1 肝癌介入治疗工作人员单次操作受照射剂量
1.3 结果分析

由以上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有无防护设备所测得的结果有明显差异, 且差异较大, 有防护设备时测得的数据为1 μSv/次, 而无防护时测得的数据高达50 μSv/次, 相差50倍。从表中也可以看出肝癌介入治疗时单次操作胸部受照剂量约140 μSv/次, 年剂量约为65 mSv/a(按每天两人次计算)将超过我国防护规定年剂量限值(< 50 mSv/a)[3], 对于手部、头部某些无法防护的部位, 可能测得的数据会更高, 因此根据我院具体情况采取了下列措施。

2 加强防护措施

(1)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的教育, 充分认识X射线的危害性,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 介入手术时不怕麻烦, 应穿戴好必备的防护铅衣、铅帽、铅眼镜及脖套等防护用品(0.5 mm铅当量以上)。

(2) DSA安装时应严格按照防护的要求, 配置必备的防护吊帘、铅挡板等防护用具(0.5 mm铅当量以上), 为介入治疗手术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加强业务技术能力培训, 熟练掌握各种检查治疗的操作, 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缩短介入治疗时间, 真正达到时间防护的目的。

(4) 无介入手术时, 应尽量远离工作区, 合理安排介入手术, 注意劳逸结合。

(5)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按规定佩带个人剂量计, 3个月检查1次。每1~2年要健康查体1次, 并有档案记录。当发现WBC < 3.0 ×109/L, 应按排休息, 必要时检查染色体, 待恢复后方可从事介入工作。

总之, 要充分认识到X射线的危害性, 合理、正当地应用X射线, 最大限度地减少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促进介入放射学健康、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UNSCEAR.电离辐射源与效应[R].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5, 230.
[2]
邱玉会.放射防护技术与管理[M].济南: 黄河出版社2000, 5,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