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2, Vol. 11 Issue (2): 122-12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2.02.050

引用本文 

黄亚平, 王春香. 蝶鞍的X射线解剖和异常改变[J].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2): 122-12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2.02.05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2-01-24
蝶鞍的X射线解剖和异常改变
黄亚平 1, 王春香 2     
1.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01;
2. 山东省立医院护士学校
摘要目的 正确诊断颅内病变。方法 蝶鞍的X射线影像与其解剖学的比较分析。结果 总结出不同年龄人的蝶鞍典型形态及病变特征。结论 颅骨X射线平片分析对诊断颅内病变尤为重要。
关键词蝶鞍    X射线解剖    异常改变    
1 蝶鞍的位置形态

蝶鞍位于中颅窝, 在颅骨侧位片上能清楚地显示蝶鞍的轮廓。按前后径和深径的关系其正常形态可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三种。前两种前后径大于深径, 而后一种前后径与深径大致相同。椭圆形蝶鞍多见于成年人, 圆形多见于儿童。扁平形在各种年龄中均少见。另外还有“J”型蝶鞍和空泡型蝶鞍更少见。“ J”型蝶鞍可见于正常婴儿其发生率约有5%, 在少数成年人因过度凹陷的视交叉沟可呈“J”型蝶鞍。X射线征象为鞍结节变平视神经交叉沟明显。在无其他征象时应视为正常或变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颅内肿瘤如视神经胶质瘤、慢性颅内压较高, 第三脑室向下压迫, 全身性骨发育异常和蝶骨发育不良均可造成“ J”型蝶鞍, 特别是蝶鞍局部有骨质侵蚀时, 临床又有相应的症状时, 应该考虑为鞍上占位性病变和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疾病。空泡型蝶鞍其发生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鞍隔发育缺陷脑脊液搏动扩展了蝶鞍。颅骨侧像片显示蝶鞍对称性扩大, 但无骨侵蚀破坏征象。典型的临床症状如肥胖、高血压头痛、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等。而继发性是因垂体瘤或垂体病变治疗后, 蝶鞍隔受损坏形成的。

2 蝶鞍的大小

蝶鞍是否正常应视其大小及骨质情况而定。蝶鞍的大小是以前后径和深径的测量值而言。前后径是取蝶鞍前后壁间的最大距离, 其正常范围在8~16 mm, 平均值为11.5 mm。深径是取前后床突之间连线到鞍底的最大垂直距离, 其正常范围在7~14 mm, 平均值为9.5 mm。可以看出其测量值有一定的范围, 但是不应超过最大值如超过最大值应考虑蝶鞍扩大。

3 蝶鞍骨性解剖结构 3.1 蝶骨隆突

其前缘与前颅窝的蝶骨平板相连接, 后缘与交叉沟相接。蝶骨隆突的大小形态随交叉沟的形态而不同。当蝶骨隆突骨质增厚, 同时伴有蝶骨平板或鞍结节的骨质增生时应考虑鞍上脑膜瘤。

3.2 交叉沟

是视神经交叉所在。部分人的交叉沟可因蝶窦气化扩大显示不清。当交叉沟变大且深同时伴有视神经孔的扩大和骨质破坏时, 应考虑视神经胶质瘤, 如伴有鞍区钙化应考虑颅咽管瘤。

3.3 鞍结节

是蝶鞍前上壁的骨性隆起, 呈钝角或直角, 应不小于80°角, 如小于80°角应视为异常。

3.4 鞍底

是蝶鞍中央的凹陷, 是脑垂体的窝, 其下方与蝶窦相连接。鞍底的形态可平直或中央略凹陷, 但其深度不超过2 mm鞍底的侧角呈光滑的圆形。当鞍底骨质变薄吸收或鞍底凹陷超过3 mm而且出现双底征象, 并同时伴有侧角呈锐角的改变应示为鞍内占位性病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双底蝶鞍的出现也可能是投照技术问题造成, 也可能是先天发育不对称所致, 后两者虽然可以出现双底征象, 但是没有蝶鞍的扩大和骨质吸收破坏征象及其相应的临床症状, 应同鞍内肿瘤造成的双底征象相鉴别。

3.5 鞍背

是斜坡向上的延续部分, 其形态和结构有很大的变异。鞍背中央部分因容纳垂体后叶而变薄, 常有一凹陷称垂体压迹。鞍背形态常见有两种, 一种是鞍背骨皮质较薄, 边缘锐利清楚, 稍向前方倾斜与枕骨斜坡相续几乎成一条直线; 另一种为鞍背较厚松质骨较多, 边缘不如前者锐利清楚, 而且较直立, 此种多见于婴幼儿童。有少数人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鞍背显示不佳, 应与颅骨其他骨质情况作比较以免误认为病变。在鞍背的后缘, 特别是后下缘也可因局部静脉丛丰富呈毛糙不整, 甚至小的缺损, 此无临床意义。

3.6 后床突

是鞍背向上竖立于两上角的突起。位于鞍背顶端呈点状或圆形致密骨形。当鞍上有占位性病变或成人颅内压增高时, 后床突和鞍背的骨质可吸收, 甚至侵蚀破坏。鞍内占位性病变时, 鞍背骨质破坏消失, 后床突则呈游离的骨片征象。

3.7 前床突

是蝶骨小翼向内侧伸展而突出的骨性结构。较后床突尖而长, 两侧前床突可不对称。当有一侧前床突变尖上翘时, 内面骨质吸收侵蚀应考虑鞍旁占位性病变。当两侧前床突骨质破坏消失时, 可考虑鞍区占位性病变或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征象。

在蝶鞍的上方有硬脑膜覆盖称鞍隔即床间韧带, 介于鞍背之上, 前后床突之间。在其中间有一小孔, 垂体漏斗部由此孔通过。蝶鞍两旁也有硬脑膜覆盖。它们在X射线平片上不能显示。但在前后床突间的韧带钙化或骨化时, 侧位片上可显示被封闭的蝶鞍即所谓的封闭型蝶鞍。

4 小结

蝶鞍位于颅底的中央是脑垂体的窝。在X射线侧位平片上, 按前后径和深径的关系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三种。前两种其前后径大于深径, 后一种前后径与深径大致相同。椭圆形多见于成年人, 圆形多见于儿童, 扁平形较少见。另外文中提到的“ J”型和空泡型蝶鞍在没有临床症状和骨质破坏时可示为正常或变异。蝶鞍的范围前方以鞍结节, 后方以鞍背为界。鞍结节为蝶鞍前上壁的骨性隆起, 紧接其前的是交叉沟, 是视神经交叉所在, 与前颅窝的蝶骨平板相连, 鞍结节的两侧是蝶骨小翼的后缘, 蝶骨小翼对称地向后内方延伸构成了前床突, 其形态尖而长, 蝶鞍中央凹陷为脑垂体的窝即鞍底。下方与蝶窦相连接, 鞍背是斜坡向上延续的部分, 后床突则是鞍背向上竖立于两上角的突起。蝶鞍的大小一般是指蝶鞍前后壁间的最大距离, 其正常范围是8~16 mm, 平均值是11.5 mm, 深径是指前后床突间连线到鞍底最大垂距离, 其正常范围是7~14 mm, 平均值是9.5 mm。当蝶鞍本身或附近甚至较远的颅内病变都直接或间接的引起蝶鞍的改变。因此对了解蝶鞍的正常X射线解剖变异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在基层医院, 在没有CT、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 仅能依靠颅骨X射线平片进行分析诊断, 这对掌握蝶鞍正常X射线解剖更显尤为重要。在此赘述其目的, 旨在提高没有先进设备的基层医院人员的X射线诊断水平, 以免漏诊和误诊而贻误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 颅脑X线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2: 17.
[2]
陈巨坤. 我国正常人540例蝶鞍X线平片分析[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2, 16: 91.
[3]
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第二册骨骼、神经、五官[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17-418.
[4]
刘赓年.X线鉴别诊断手册[M].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49-253.
[5]
刘德华. 颅内肿瘤244例X线平片分析[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60, 8.
[6]
吴恩惠. 蝶鞍内与蝶鞍附近肿瘤之X线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57, 5: 40.
[7]
Edmund HB. The so-called J-sella[J]. Brit J Radiol, 1964, 37: 661. DOI:10.1259/0007-1285-37-441-661
[8]
Swanson HA, Du Boulay G. Borderline variants of the nomal pituitary fossa[J]. Brit.J Radiol, 1975, 48: 366. DOI:10.1259/0007-1285-48-56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