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1, Vol. 10 Issue (4): 243-24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4.048

引用本文 

秦萍, 吴希庆. 脑梗塞CT检查与临床诊断误差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4): 243-24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4.04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1-01-10
脑梗塞CT检查与临床诊断误差分析
秦萍 , 吴希庆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自CT应用于临床, 使脑血管病的诊断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发现部分脑梗塞与CT检查不相符合, 本文对此作以分析。

脑梗塞是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所致的脑组织坏死。造成脑梗塞的原因: ①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②血栓、气体和脂肪栓子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 引起急性脑血管闭塞。③低血压和凝血状态。

脑血管闭塞后, 动脉的供血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如脑缺血、肿胀、变性、坏死、吸收、囊变等。当脑组织的损害尚未达到CT检查所能显示的形态学改变时, CT检查不显示病灶而呈“假阴性”或“模糊效应”, 最初4~6h, 缺血区开始出现脑水肿, 12 h细胞坏死, 但梗塞部分难以与正常脑质区分, 2~5d脑水肿达高峰, 同时侧支循环开始建立; 1~2 w脑水肿逐渐减轻, 但发生坏死和硬化, 并出现巨噬细胞浸润, 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其后坏死组织完全被吞噬移除; 1~2个月形成含液囊腔。由此可见CT检查不显示病灶, 而有临床体征是因发病的时间过短; CT检查显示病灶, 但病灶损害的部位为脑功能上的“亚区”或病灶小, 则无临床症状。体检时不能发现相应的神经体征, 或虽然有血管闭塞, 但侧支循环良好, 血供障碍不大, 故未能出现脑实质损害的症状。相反, 临床有定位体征, CT检查显示正常, 可见于CT扫描时间过早, 24 h内可无阳性发现。病灶较小时容易漏诊, 因病情发展缓慢, 2~3 w后梗塞区因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浸润, 密度相对增高而成为等密度, 平扫时呈等密度, 称“模糊效应”。

除以上原因外, 有文献报道, CT扫描为阴性的缺血性脑梗塞时, 部分为: “梗塞潜伏期”, 即发病后3 h的CT检查均为阴性, 称为“绝对潜伏期” 3 h至4 w, 可陆续转为阳性并非阳性, 故称为“相对潜伏期”。

临床无定位症状及体征, CT检查有局限性病灶, 可见于病灶在非功能区, 即所谓脑功能的“哑区或静区”, 病灶过小, 如腔隙性脑梗塞, 不足以引起临床症状, 由此可见脑梗塞后, 正确掌握CT检查的时机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