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1, Vol. 10 Issue (4): 228-22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4.031

引用本文 

莫素芳. 9例放射病病例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4): 228-22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4.03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0-12-07
9例放射病病例分析
莫素芳     
广州市卫生防疫站, 广东 广州 510080
摘要目的 报道9例放射病发病情况。方法 调查其职业史、病史, 分析症状。结果 9例病人均是因过量照射导致的职业性放射病。结论 放射防护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 更要重视心导管术和介入治疗中的射线防护问题, 骨科医生也应列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关键词过量照射    职业性    放射病    病例分析    

放射工作人员, 尤其是早年从事放射工作的, 往往因设备简陋, 防护条件差, 工作量大而受到超过国家规定剂量限值的照射。我市从1989年始开展对全市2 000多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就业前体格检查和就业后定期体检。从1989 ~ 1999年间, 通过体检发现, 并经广东省放射病诊断小组确诊了9例因过量照射所致的职业性放射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1.1 9例放射病患者的基本情况(表 1)
表 1 9例放射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1.2 9例放射病患者的病例摘要及诊断

病例1病历摘要:双手接触射线觉疼痛, 皮肤粗糙, 指关节变形, 手颤、失眠20 a, 右眼视力0.04, 左眼0.10, 严重视力障碍, 双晶体前后囊下片状混浊, 右晶体混浊尤甚。

诊断:放射性白内障(Ⅲ ~ Ⅳ期)

病例2病历摘要:疲乏无力、多汗、头痛伴恶心15 a。双晶体前、后囊下片状混浊, 晶体透明度下降, 左手指甲纵脊, 左手食指、中指甲增厚、变形, 右手掌皮肤增厚脱屑, 右手食、中指甲增厚, 边缘黄灰色, 部分缺损。血红蛋白103g/ L, 红细胞总数3. 53×109/L, 偏低。

诊断:放射性白内障(Ⅰ期)慢性放射性皮炎(Ⅰ°)

病例3病历摘要:脱发10多年, 近5 a觉头晕、头痛, 记忆力明显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1966年曾因疲乏无力、头痛、记忆力减退, 皮下出血, WBC降低4.0×109/ L, 经白求恩医科大学诊断为“射线反应”, 住院治疗, 此后脱离射线工作11 a。双晶体后囊下片状混浊并见空泡, 前囊下点状混浊, 双指甲较明显纵脊,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5.5 %, 偏高。

诊断:放射性白内障(Ⅱ期)

病例4病历摘要:疲乏无力, 头晕头痛, 梦多睡浅20多年。右手掌指皮肤干燥、皲裂, 反复出现鳞屑, 皮肤增厚, 指甲轻度纵脊, 右拇指甲缺损(劈裂), WBC总数(4.2 ~ 5.2)×109/L,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4%, 偏高。

诊断:慢性放射性皮炎(Ⅰ°)

病例5病历摘要:双眼视力1.0, 双晶体后囊下及前囊下片状混浊, 右眼晶体后囊下见空泡, 皮质放射状混浊, 双手指甲纵脊, 双拇指干燥脱屑10 a, 曾有皮下出血, 血小板降低史, WBC总数持续高于10×109/L。

诊断:放射性白内障(Ⅰ期)

病例6病历摘要:失眠25 a, 双掌跖部皮肤干燥脱屑10年, 检查见双手指甲明显纵脊, 轻度变形, 掌指片状红斑、鳞屑、角化。微核率5.5 ‰~ 6‰偏高, WBC(8.8 ~ 10)×109/ L。

诊断:慢性放射性皮炎(Ⅰ°)

病例7病历摘要: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多年。右眼视力减退0.1, 左眼为0.4, 双晶体后囊下片状混浊, 左眼晶体后囊下见空泡, 晶体透明度下降, 指甲轻度纵脊。

诊断:放射性白内障(Ⅰ期)

病例8病历摘要:易乏力10多年, 近几年加重; 局部皮肤反复皮疹2年多, 1976、1989、1992年WBC检查低于4.0×109/ L。检查见左肘部轻度角化, 苔藓脱屑; 右眼视力0.8, 左眼1.2, 双晶体后囊下点片状混浊; 连续3次WBC形态分析病理细胞36 %~ 41%。

诊断:放射性白内障(Ⅰ期)慢性放射性皮炎(Ⅰ°)

病例9病历摘要:疲乏10多年, 伴失眠多梦。WBC持续在(3.0~ 4.0)×109/L波动。

诊断:外照射慢性放射病(Ⅰ ~ Ⅱ°)

2 诊断依据

(1) 9例患者放射工龄均在15 a以上, 有长期接触X射线历史, 尤其是早年所用设备简陋、防护条件差、工作量大, 接受剂量大。其眼晶状体、手部或全身受照累积剂量均超过了国家有关放射病诊断标准中所要求的剂量。

(2) 眼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形态符合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1], 手部皮炎的表现符合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2], 造血功能的异常改变符合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3]

(3) 排除了其他因素所致白内障、皮炎或造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

3 讨论

(1) 9例患者中7例为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 多数于60年代开始从事放射工作, 这与全国各省市报道的放射病病例情况相一致, 说明我国在开展非核能放射性应用早期, 医用X射线诊断应用得最早, 也最广泛。老一辈放射工作者中从事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的人数最多, 加之早年防护设施条件差, 防护意识弱, 导致受照剂量较大。时至今日, 各地诊断的职业性放射病仍以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为主。因此, 对于这一人群应给予格外关注, 加强定期体检和追踪观察。

(2) 心导管术和介入治疗是我国近十多年才普及开展的一项医疗诊治技术, 发展很快, 在心血管疾病和肝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心导管术及介入治疗由于其工作特殊性, 需床边近台操作, 只能靠铅眼镜、铅围裙和铅手套进行防护。有时工作人员为了手术操作灵活方便, 连上述防护用品都不愿使用, 因此, 手术中往往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本文报道的9例放射病中有一例即从事心导管介入工作, 且九例患者中此例的放射工龄最短, 说明心导管术和介入治疗的射线防护问题是放射防护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和难点, 加强此类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医学观察、制作新型的轻巧灵便的个人防护用品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3) 9例患者中有一例是骨科医生, 在从事骨科工作36 a后患上了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这在放射病诊断中是较为少见的。实际工作中, 许多单位往往不把骨科医生列为放射工作人员, 成了放射防护工作中被忽视的一群。实际上, 骨科医生在进行各类正骨时也常常需要在X射线机下近台操作, 受到职业性照射。因此, 应将此类人员列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防止放射防护工作出现漏洞。

(4) 9例患者均表现为先出现无力型神经衰弱症候群和WBC减少或异常波动, 以后才出现晶状体或皮肤的损伤改变。因此, 在放射工作人员体检中, 对于那些自诉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脱发增多等症状而体检未发现异常或仅有血象轻度异常者,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强追踪观察, 必要时增加体检次数, 并应及时了解其工作环境的防护情况, 指导其加强个人防护, 以防止射线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B 8283-87,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2]
GB 8282-87,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3]
GB 8281-87,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