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1, Vol. 10 Issue (3): 159-15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3.029

引用本文 

张殷, 俞荣生, 樊根凤. 移动式介入治疗辐射防护装置防护效果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3): 159-15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3.029.

基金项目

苏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资助课题(SSZ002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1-03-05
移动式介入治疗辐射防护装置防护效果评价
张殷 , 俞荣生 , 樊根凤     
苏州市卫生防疫站, 江苏 苏州 215003
摘要目的 评价应用移动式介入辐射防护装置的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测定防护装置应用前后操作人员的体表剂量水平。结果 在未使用该装置时, 介入治疗操作人员体表剂量严重超出国家标准, 使用后则显著降低, 防护效率在99%以上。结论 移动式介入辐射防护装置能有效降低介入治疗操作人员的剂量负担。
关键词介入治疗    辐射防护装置    个人剂量    

国内介入治疗的防护多采用个人防护用品(铅防护服、防护帽、防护颈套等), 近几年来介入治疗防护装置亦已有产品, 其特点多为单防护屏、固定式。这些防护设备的防护有效率虽然较高[1], 但有碍介入治疗操作人员的正常操作, 若是进口设备, 则价格昂贵, 难以推广应用。我们与江苏省张家港市防辐射劳保用品厂合作, 共同研制开发了“移动式介入辐射防护装置”。在应用防护装置前后, 对介入治疗操作人员不同部位的体表剂量水平进行了测定, 其防护效果令人满意。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量仪器

RGD-3型热释光剂量仪及LiF(Mg, Cu, P)热释光粉末元件。热释光剂量仪经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校正: LiF粉末在240℃高温下进行退火处理, 然后测其本底水平, 计算时除其本底。

1.2 方法

将经退火处理后的热释光探测器让介入治疗操作人员分别佩戴在头、胸、腹及下肢(距离地面分别为165, 135, 95, 65 cm)作为4个不同测量点, 每个测量点均有3组热释光粉末元件(计算时取该3组数据的平均值)。因介入治疗实施操作有两名医务人员完成, 一名距X射线球管0. 5 m, 另一名距X射线球管1. 0 m。分别对现场两名医务人员在应用“移动式介入辐射防护装置。”前后进行测量个人剂量。为便于比较, 取同一曝光条件, 并将结果换算成每分钟测量。参与测试的介入治疗设备为德国西门子POLYTRON PLUS ANGIOSTA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臂X射线机。

2 结果

应用“称动式介入辐射防护装置”前后不同部位的体表剂量变化见附表。表中数据提示, 不同部位所受剂量有一定差异, 应用该防护装置后, 以腹部及下肢的防护效果最显著, 有效防护率达99. 0%以上。

附表 使用移动式介入辐射防护装置前后不同部位的体表剂量变化
3 讨论

介入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可降低病人用化疗药物而引起的全身性反应, 又可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部位而提高疗效, 目前在肿瘤治疗中被普遍应用。

然而, 介入治疗时插管必须在X射线荧光屏导视下进行, 这给操作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剂量负担[1~3]。文中防护前的数据也证实了此点, 在未用该防护装置时操作人员所受的最小剂量已超出国家标准[4]数倍。为此, 在介入治疗中必须配置有效的防护设备, 同时还需考虑该设备的灵活、方便, 以不妨碍介入治疗的正常操作为前提。我们研制的“移动式介入辐射防护装置”能大大降低介入治疗过程中X射线对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 防护效果理想, 同时该装置移动方便、灵活, 不妨碍介入治疗正常操作, 故该装置在介入治疗的防护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晓虹, 匡云谷. 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及其防护措施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1): 31.
[2]
于夕荣, 何顺升, 杨珂, 等. 82例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3): 216-21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9.03.028
[3]
Vano E, Arranz L, Sastre JM. Dosimetric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considerations based on some case of patient skin injuries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J]. Radiol, 1998, 71: 510-516.
[4]
GB 8279-89, 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