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1, Vol. 10 Issue (2): 120-12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2.053

引用本文 

杨智民. 放射科工作人员白内障一例报告[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2): 120-12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2.05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0-06-09
放射科工作人员白内障一例报告
杨智民     
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06

眼晶状体是对电离辐射较敏感的组织, 电离辐射可引起晶状体混浊改变。本文就放射科工作人员白内障一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 男, 60岁, 已婚, 江西××厂职工医院放射科医师。1960年开始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工龄30 a。其中, 1960~1983年操作使用上海跃进牌200 mA X射线机, 防护条件较差, 工作量大, 透视15~20人次/d, 胃肠1~2次/d, 拍片10~15人次/d。1984年后操作西南Kc400 mAX射线机, 防护条件有所改善, 工作量减轻, 透视100次/月, 拍片50~60张/月, 胃肠8~10个/月。自觉1987年以来视力下降明显, 伴失眠, 多梦, 食欲减退偶有腹泻。查体:体重48~50 kg, 血压16/ 9.5 kPa, 脉率78次/min。营养中等, 早衰、慢性病容, 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肝、脾正常。眼科检查:双眼结膜、角膜正常。1987年, 视力左1.5, 右1.5, 散瞳裂隙灯下见双晶状体前, 后囊下皮质均有点状混浊(+), 且后囊下皮质点状混浊较多。1990年, 视力左1.0, 右0.7, 散瞳裂隙检查见双晶状体前, 后囊下皮质点状混浊较前增多, 且点状混浊区有尘雾状改变。1991年后, 视力明显下降, 1992年左0.5, 右0.6, 双晶状体前, 后囊下皮质点状混浊(++), 后囊点状混浊量环形排列。晶状体后皮质放射状密度增加。双眼玻璃体正常, 双眼底无明显病变。实验室检查:Hb、WBC、BPC、血染色体、FSH、T3、T4、血浆皮质醇、HBsAg均正常。否认糖尿病及其它有害药物史。

2 讨论

眼晶状体属射线中度敏感组织, 一定剂量照射后可引起混浊。放射工作者由于照射条件时惯用体位的不同, 可诱发白内障[1]

白内障有各种不同类型, 辐射诱发的白内障在其初期阶段是一种特有的损伤, 通常被称为后囊下混浊[2]。晶体后囊下混浊的主要特征为:点状混浊形成环形, 密集点状成簇排列, 多伴有数量不等的空泡或彩色结晶小点, 这类改变占多数, 列为Ⅰ期。其次为盘状、双壳状和蜂窝状, 分别诊断为Ⅱ期和Ⅲ期[3, 4]。通过对本病例4 a随访观察, 根据其职业史和现场模拟测量结果估算, 眼部累积受照剂量达2.03 Gy。结合病史, 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眼疾及老年性白内障, 由省诊断组集体讨论, 确诊其为放射性白内障Ⅰ期。

参考文献
[1]
蒋木荣. 慢性放射病及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若干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4): 23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9.04.008
[2]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安防环保卫生局,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译.电离辐射源与效应[R].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5, 907.
[3]
胡椿枝. 放射性白内障1例[J]. 中华眼科杂志, 1993, 3: 179.
[4]
GB8283-87,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