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1, Vol. 10 Issue (2): 105-105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2.038

引用本文 

罗伟立. 甘肃省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2): 105-105.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1.02.03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1-01-15
甘肃省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分析
罗伟立     
甘肃省放射卫生管理监测所,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对甘肃省各级医院、卫生院从事X射线诊断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和分析。采用普通微量全血法培养。结果表明: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放射组不同工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由此而说明我省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仍受到一定的辐射损害。
关键词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    染色体畸变    电离辐射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是反映电离辐射损伤的一项敏感指标, 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最可信赖的辐射生物剂量仪[1]。目前对大剂量一次性急性照射诱发人类染色体畸变的剂量关系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2], 但长期小剂量照射或者职业性照射条件的剂量效应关系则是人们一直在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调查显示, 受到不同小剂量照射数月或数年后, 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增长仍与累积受照相关[3]。为此, 我们对甘肃省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甘肃省内各级医院、卫生院从事X射线诊断的工作人员830名(下称放射组), 其中男性685名, 女性145名。年龄为20~ 60岁, 平均36.7岁。放射工龄为1 ~ 40 a, 平均14.9 a。另选未接触射线、化学毒物, 也未患感染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 共103名, 其中男性69名, 女性34名, 年龄在25~ 59岁, 平均38.7岁。

1.2 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培养48 h加秋水仙素, (37 ±0.5)℃继续培养6 h后, 按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选择完整、分散良好、形态清晰、数量为46 ±1的中期分裂细胞进行分析。每例分析100个细胞。记录类型:双着丝粒体、着丝粒和无着丝粒环、断片、单体型的断裂。

2 结果 2.1 放射组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比较(表 1)
表 1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与对照组的染色体畸变

表 1可看出,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的染色体型畸变率、细胞畸变率、总畸变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分析, 放射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 0.01)。

2.2 不同工龄医用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比较(表 2)
表 2 不同工龄医用X射线工作者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

表 2可知30 a以上放射工龄组总畸变率略高于其他各组。但经统计学处理明, 不同工龄组之间染色体畸变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各工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 0.01)。

3 讨论

(1) 由表 1可知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提示长期小剂量照射也可使染色体畸变增高, 并且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在一定工龄范围内, 随着受照剂量的增加, 染色体畸变也增加。虽然染色体单体型畸变与其他化学因素的作用有关, 一般不作为辐射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但在本次调查中出现如此高的单体畸变, 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次调查对照组的染色体畸变与公认的正常人平均值(1‰)相近[4]。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都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我省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仍受到一定的小剂量辐射损害, 仍需加强对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县、乡医院卫生院的比较陈旧设备的放射卫生监测和监督管理, 进一步改善其防护条件。

(2) 关于工龄与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 各种报道不尽一致[5, 6]。在事故和一次性大剂量照射情况下, 公认为染色体畸变与剂量有相应的关系。但小剂量慢性照射与剂量还未见有明确关系的报道。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不同工龄与染色体畸变无相关关系, 但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受到小剂量长期职业性照射, 达到一定时间后, 诱发的畸变与旧畸变的修复达到一定的平衡, 本文分析的断片、双加环、单体断裂等, 畸变随着时间的推移, 畸变不断产生的同时, 这些旧畸变也会逐渐修复。本文观察的这些畸变主要反映的是检查前一段时间受照的情况。所以其染色体畸变与工龄看不出明显的相关关系。

(感谢甘肃省放射卫生监督监测所李复增主任医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白玉书, 关树荣, 黄绮龙, 等. 肿瘤放疗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观察[J]. 放射卫生, 1991, 4(2): 79.
[2]
Awa AA, Ohabitaki K, Itaoh M, et al.Chromosome data for Abomb dosimetry reassessment, new dosimetry at Hiroshima and Nayasuki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isk estimetes[A].Proceedings No.9, Bethesda, MD: 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 1988, 15-202.
[3]
Evans HJ, Buckton KE, Hamilton GE, et al. Radiationinduce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nuclear-dockyard workers[J]. Nature, 1979, 277: 531. DOI:10.1038/277531a0
[4]
IAEA.Biological dosimetry: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 for dose assessment[R].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260, Vienna: IAEA, 1986.
[5]
梁星作, 梁新初, 毛玉蟾, 等. 放射工作者外周血象与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0, 9(2): 123.
[6]
马衡阳, 杜杰, 李蓉, 等. 放射作业人员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初步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2): 12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9.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