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9, Vol. 8 Issue (3): 186-18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9.03.037

引用本文 

张绍新, 胡振华. 紫外线所致的射光性眼炎[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3): 186-18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9.03.03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9-03-08
紫外线所致的射光性眼炎
张绍新 , 胡振华 *     
山东德州市人民医院, 德州市 253000

短紫外线可被角膜结膜吸收, 造成角膜结膜炎。由于短紫外线的来源不同, 所致角结膜损伤又有不同名称, 如在工作中常见到的来源于电焊、乙炔焰和氢氧焰所致者又称为电光性眼炎。该病在眼科急诊中占较大比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8例, 皆为双眼发病, 其中男58例, 女10例, 年龄18 ~ 56岁。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人均以瑞士产900型裂隙灯检查。

1.3 临床表现

发病有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与紫外线接受量有关。一般在6~ 8小时后发病, 如接受剂量过多, 可在30分钟后发病, 潜伏期最长不超过24小时。故通常多在下班后, 尤其在晚间入睡前后发病。最初眼有异物感和刺痛, 羞明, 流泪, 眼睑痉挛, 睫状神经痛, 头痛, 闪光幻觉, 视力减退, 虹视等现象。一般检查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眼睑皮肤红斑和水肿, 明显的睑结膜充血和混合充血, 球结膜水肿, 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混浊, 上皮有多数点状混浊或剥脱, 荧光素染色阳性, 瞳孔反射性缩小。急性症状一般持续6~ 8小时, 之后逐渐在48小时内消失。

2 治疗

主要是减轻自觉症状。如局部冷敷, 滴肾上腺素, 最有效的办法是局部滴止痛剂, 如的卡因等。此外也可滴可的松液, 人乳及抗菌素液, 涂抗菌素眼膏等。

3 讨论

紫外线来源于高热固体或气体, 紫外线光波分长波(4000 ~ 3000)与短波(3000以下)两种, 3000至2500波长的紫外线均可对眼产生损害。主要是损伤角膜上皮, 损害最明显的波段是在波长2880附近的紫外线。由紫外线引起的损害, 病理上称为损生病灶(abiotic lesion)。受紫外线照射时并不立即发生病变(不象红外线烧伤)。在经过一个时间的细胞生活过程之后, 逐渐出现上皮细胞的核坏死, 细胞脱落等, 因此有一定的潜伏期, 典型的“紫外线”照射眼病称为电光性眼炎(photophthalmia), 照射后4 ~ 6小时发病, 其反应程度与暴光时间成正比, 与光源距离成反比, 但一般在12 ~ 24小时, 重者在48小时自愈, 不留痕迹。也极少发生感染。

在治疗上从病损恢复角度讲, 至今尚无任何药物能产生明显疗效。因此目前治疗主要是止痛, 发作多在夜间, 如能有效止痛, 使患者安睡次日可自行痊愈, 止痛用的局部表面麻醉剂, 应选择对角膜上皮再生影响小的, 通常可使用0.5 %以下的的卡因, 滴用次数尽量减少, 以适能止痛为度。有时用药后因患者揉眼导致大片角膜上皮脱落, 应嘱患者注意。不应滴用可卡因, 因其导致角膜上皮干燥, 而延迟上皮损伤修复。

从本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程特点看, 应防重于治, 从事有关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提高防护观念, 工作戴防护眼镜, 接触紫外线照射环境的其他人员, 根据具体情况或戴防护眼镜或自行注意回避照射眼睛, 因为在临床上看到的急诊患者主要为非专业人员未能注意防护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