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9, Vol. 8 Issue (2): 107-10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9.02.027

引用本文 

商希梅, 李洁清, 侯殿俊, 乔健维, 刘伟, 于文霞, 高梅兰, 温继惠. 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率的观察[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2): 107-10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9.02.02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9-01-04
修回日期:1999-02-05
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率的观察
商希梅 , 李洁清 , 侯殿俊 , 乔健维 , 刘伟 , 于文霞 , 高梅兰 , 温继惠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济南 250062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 从事介入放射学诊疗的工作人员日益增多。由于操作人员在利用X射线显影时, 长时间在机床侧工作, 易受到较多的散射线照射, 为了解这部分人员的辐射效应, 进一步搞好健康管理工作, 我们对120名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的辐射遗传学效应进行了观察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我省地、市医院从事介入放射学诊断和治疗的医护人员120名。其中男90名, 女30名。年龄22~ 60岁, 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时间1 ~ 15年, 个人年剂量范围为0.21 ~ 28mSv。对照组是医院不接触射线和毒物的医务工作者62例。

1.2 染色体和微核培养与分析

染色体采用全血微量培养法, 开始加秋水仙素, 37℃±0.5℃水浴箱培养48 ~ 52小时, 常规制片(略加改进)Giemsa染色[1]。在光学显微镜下, 选择完整, 形态较好的细胞进行分析。每例分析200个中期分裂相, 观察到的畸变必须由2人加以复核。微核制备及观察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 不加秋水仙素, 培养72小时, 其余皆同染色体制片方法, 按公认的微核制定标准[2], 分别观察1000个转化的淋巴细胞中的微核数, 以千分率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对电离辐射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染色体畸变率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受到损伤的程度。本次对120名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染色体观察结果见表 1

表 1 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染色体畸变类型

表 1所示, 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染色体型畸变, 染色单体型畸变以及总畸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畸变类型可知, 染色体畸变主要是断片、断裂、双着丝点、单断,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 0.01)。此结果, 和其他射线接触者出现的畸变类型基本一致[3]提示介入放射学诊疗工作者应加强放射防护, 把受照剂量降低到最低水平。

2.2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结果见表 2
表 2 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淋巴细胞微核观察结果

表 2显示, 放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2.95‰, 阳性(大于4‰)检出率占受检人数的25 %, 和对照组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进一步说明介入放射学诊疗的医护人员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 小结

电离辐射引起细胞遗传学效应。早已有报道[2, 3]。但关于介入放射学诊疗的医护人员机体的辐射效应报道较少。本文对120名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率分析显示, 染色体畸变为对照组的3倍多, 畸变类型主要以断片检出率最高, 占总畸变率的54%。同时还出现了双着丝点、单断等, 占总畸变率的28 %。如此高的畸变不可忽视。从微核检测结果可知, 放射组微核细胞率0 ~ 9 ‰。平均2.95‰, 其中4 ‰以上者30人, 占受检人员的25 %。以上结果说明了介入放射学诊疗的工作人员机体出现了较明显的辐射损伤效应。为此, 我们认为对介入放射学诊疗的医护人员的健康应进一步加强防护措施,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努力减少和降低可能出现的辐射效应, 对促进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黄权光, 等. 染色体畸变在职业辐射损伤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1992, 1(2): 29.
[2]
染色体微核专题组. 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45.
[3]
黄权光, 等. 医用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辐射防护, 1984, 5: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