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8, Vol. 7 Issue (4): 239-24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8.04.032

引用本文 

徐师国, 刘远兴, 季其仁, 李晓静, 徐影, 孙卫. 合肥地区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4): 239-24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8.04.03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8-04-23
修回日期:1998-06-29
合肥地区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分析
徐师国 , 刘远兴 , 季其仁 , 李晓静 *, 徐影 *, 孙卫 *     
安徽医科大学核医学教研室, 合肥 230032

小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改变[1]。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日益受到放射医学和放射生物学者的普遍重视,被认为是一项比血常规检査更为灵敏的指标[2], 广泛用于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及放射损伤的评价等方面, 逐渐成为一种特检的常规检査项目。为此, 我们于1993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对合肥地区部分放射工作者进行了染色体畸变观察分析。

1 观察对象和方法 1.1 放射组

观察对象为合肥地区从事医用X射线,工业探伤,核医学,加速器等放射工作人员。1993年组3%例,男性291例,女性105例, 年龄18 ~ 65岁,放射工龄为1 ~ 40年; 1996年组439例,其中男性321例,女性118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岁,放射工龄1~43年。

1.2 对照组

从事放射工作就业前体检人员116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27例, 年龄为21~56岁,平均年龄37岁。

1.3 染色体畸变分析

采用改良的微量全血培养,取0.3ml静脉血加到5ml RPMI 1640组合培养液(20%新生牛血清,青、链霉素各100μg/ml, 肝素20单位,PHA 100μg/ml, PH值7.2~7.4)37±0.51℃培养48小时加秋水仙素适量,继续培养6小时收获细胞, 75mmol KCI低渗处理,甲醇:冰乙酸(3:1)固定液固定细胞, 气干法制片及Giemsa染色。阅片标准按1973年WHO建议的标准进行[3]。采用盲法阅片,选择细胞完整, 染色体条数在46 ± 2范围内,长短适中,分散良好,各染色体可清晰辨认者。每例观察100个中期细胞(必要时观察200个中期细胞),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畸变均需经第二、三者复核确认后方可作为畸变计数,并同时记录显微镜坐标备査。染色体畸变表示方法及统计学处理参照白氏[4]进行。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的伴随性断片为畸变的一部分,不单独计数, 将伴或不伴断片的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合并统计。畸变细胞率(%)=染色体畸变阳性细胞数÷观察细胞总数×100%;总染色体畸变率(%)=总染色体畸变数÷观察细胞总数× 100%;总染色体畸变率为染色体型畸变率和染色单体型畸变率之和。

2 结果及分析 2.1 染色体畸变结果,见表 1
表 1 放射组和对照组染色体崎变的比较

表 1可见1993年、19%年两个年段放射组总畸变率基本一致,明显髙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放射组均见到带有断片和不带断片的双着丝点体及着丝点环,而对照组均未见到。染色单体型畸变细胞率, 放射组稍高于对照组,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染色体畸变率与阳性细胞检出率分布情况见表 2
表 2 染色体崎变率与放射工龄关系(1996年组)

表 2表明,所有不同放射工龄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及阳性检出率, 均髙于对照组,且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髙(30年以上工龄组除外)相关系数r =0.833, 其中26~30年工龄组的染色体畸变阳性检出率髙达33.3%, 与对照组(9.5%)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是对照组的3.5倍。

3 讨论

国内外辐射遗传学学者普遍认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一项灵敏指标,并公认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作为估算辐射剂量的生物剂量计。辐射可使细胞染色体发生断裂、畸变, 或使染色体上某些基因丢失、重建、异位而诱发基因突变,是遗传危险讯号,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流产,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56]。本文所观察的结果显示,1993年,1996年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相近似,分别为0.258%, 和0.250%, 均明显髙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其总畸变率虽较国内报道[7]的结果偏低,但与对照组比较,总的增髙趋势是一致的。两个年龄组所观察到的主要畸变产物是以断片,微小体为主,分别占总畸变数的71%与66%。双着丝点体及环均见于放射组, 从而提示从事放射工作的职业人员由于长期受到小剂量的照射, 而这种小剂量被认为比剂量限值(≤50msv/年)小得多的剂量,同样可引起染色体畸变率的明显变化。

本文还就1996年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与放射工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放射工龄的增长,染色体型畸变率呈增加的趋势, 这与某些文献报道的畸变率与剂量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是相似的[8]。26~30年工龄组染色体畸变率达到最髙,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这可能与此时期的工作人员多为业务骨干,接触的剂量偏多有关。超过此工龄组,如本文的31年及以上工龄组, 染色体畸变率又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这部分工作人员大多已退居二线, 实际操作较少,因而接触剂量偏少,及随着时间的推移, 染色体自我修复而使畸变率相应降低。

综上所述, 小剂量(这里指小于剂量限值)电离辐射可对放射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损伤效应,导致细胞遗传学方面的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减少辐射剂量,加强放射防护, 以保证放射工作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继先. 低水平电离辐射对人的损害效应[J].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1984, 8(3): 136.
[2]
卢春林, 等.核医学基础与放射防护.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
[3]
Buckton K. E. et al.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human chromosome aberration. WHO, 1973: 18 ~20.
[4]
白玉书. 辐射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 9(6): 429.
[5]
[6]
Caldwell GG, et al. Mortality and cancer frequency among military nuclear test (smoke) participant[J]. JAMA, 1983, 250: 620. DOI:10.1001/jama.1983.03340050032024
[7]
染色体专題组. 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46.
[8]
孔鲁建, 等. 部队医院X射线工作者受照剂量与细胞遗传效应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4, 3(3):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