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8, Vol. 7 Issue (4): 234-23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8.04.029

引用本文 

张方清, 徐侠, 姜文. 医用射线工作者20年间健康查体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4): 234-23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8.04.02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8-07-07
医用射线工作者20年间健康查体结果分析
张方清 , 徐侠 , 姜文     
山东省滨州地区卫生防疫站, 滨州 2566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滨州地区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医疗单位和放射工作者逐年增加, 为保障我区医用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并为进一步改善卫生防护条件提供依据,于1978至1997年先后5次对医用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体检,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地区从事放射诊断治疗、核医学临床应用等的放射工作人员共1584人次(其中1978年356人、1986年324人、1991年290人、1995年318人、1997年296人),及非接触射线人员(对照组)341人次。每次分别为84人、65人、56人、72人、64人。

1.2 内容与方法 1.2.1 临床检査

内科:临床症状如神经衰弱症候群、脱发、视力减退、嗜睡、牙龈出血、易出汗等。皮肤科:皮肤干燥、脱屑、色索沉着;指甲横沟、指甲纵裂、指甲脱离、角化过度等。眼晶状体检査,以5%新福林药液散瞳, 检眼镜检査屈光间质,眼底,用裂隙灯(苏州YZ-5B型)检査晶体。按照国家颁布的放射性白内障分期标准进行诊断[1]

1.2.2 实验室检査

白细胞总数(试管法)及分类,血红蛋白(氰化法),血小板(草酸铵法),血淸免疫球蛋白(单向免疫扩散法)和采用全血培养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分析及微核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本次观察对象,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18岁,专业工龄最长者42年, 最短者3个月,平均工龄11.5年。对照组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19岁。用热释光剂量计监测个人剂量, 其最高年剂量为6.06mSv, 最低为0.56mSv, 年均剂量为1.31mSv, 经估算,最大累积剂量为141.98mSv, 最小为2.57mSv。

2.2 临床检查 2.2.1 临床症状见表 1
表 1 放射组与对照组自觉症状(例数与发生率)比较

表 1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临床症状发生率有逐次减轻的趋势,但某些指标如神经衰弱症候群,视力减退,嗜睡,牙龈出血等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 < 0.01), 有临床症状者多发生在放射工龄长、年龄大的放射工作者中,反映出长期接触射线后出现的远期效应。

2.2.2 皮肤与指甲检査结果见表 2
表 2 手部皮肤与指甲阳性检出率比较(例数与百分比)

表 2中可以看出,手指甲及皮肤阳性检出率放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小剂量射线的照射致使手背部的皮肤损伤较明显,特别是指甲纵裂发生率较高,由于个别基层工作人员忽视防护, 特别在做胃肠检査时,裸手检査受到过量的照射造成。其中一名致右手放射性皮肤癌而截肢。

2.2.3 眼科检査

① 远视力:视力在5.0的占56.91%, 5.0以上的占89.68%, 4.5以下的占1.96%, 矫正视力占7.65%, 视力下降亦有逐次增加的趋势。②眼晶状体是对射线较敏感的器官之一,长期接触放射线可造成一定损伤。五次检査结果表明:晶状体混浊检出率1978年为30.6%, 1986年为51.5%, 1991年为53.8%, 1995年为53.1%, 1997年为54.4%其出现率有逐次增加的趋势,统计表明病变的程度与工龄的长短有关, 工龄长者混浊较严重。按国家标准[1]1995年查体发现近似放射性白内障患者9例.占受检人数的2.8 %.其他几次检查未发现类似患者。

2.3 实验室检查 2.3.1 血液系统 2.3.1.1

外周血象均值,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均值,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说明从群体分析小剂量慢性照射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辐射效应不明显。

2.3.1.2

异常血象检出率,见表 3:由表 3看出,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总数低于4.0 × 109/L或高于10.0× 109/L, 血红蛋白小于100 × 109/L, 淋巴细胞比值大于40%, 血小板小于100 × 109/L检出率及异常血象总检出率有逐次降低的趋势。这与几年来防护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有关。但1997年异常血象检出率与正常对照(3.8%)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说明本地区某些放射工作人员仍存在一定的外周血细胞辐射效应。其主要变化特点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总数的下降和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对增高, 这可能是由于骨髓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致使造血细胞受损,造成外周白细胞下降,而慢性照射对脾脏的损伤可呈现增生性反应,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

表 3 不同时期异常血象检出率(例数与百分比)比较
2.3.2 免疫指标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IgA、IgM放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IgG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各项免疫指标中对照组低于放射组。

2.3.3 遗传学指标 2.3.3.1 染色体和微核率检査结果见表 4
表 4 3次查体异常染色体、微核检出率比较

表 4中可以看出染色体与微核异常率几次结果有所差异,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但与对照组(42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按工龄组对染色体畸变率进行统计表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微核细胞率有随工龄递增之势,本次结采与张爱珍等[2]调査结果相一致。

3 小结

本文报道了滨州地区医用射线工作者20年间5次健康査体结果。结果表明:尽管近年来防护监测表明工作场所的剂量水平均低于国家限量值,但仍有部分射线工作者出现慢性放射损伤的表现。与射线有关的临床指标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加强射线工作者的健康管理, 改善防护条件,将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承蒙山东省放射医学研究所,滨州医学院的大力协作,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8B283-87).
[2]
张爱珍, 陈吉风, 黄祥寿, 等. 杭州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3, 2(2):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