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8, Vol. 7 Issue (1): 60-6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8.01.041

引用本文 

金振祥. 介入放射学与辐射防护[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1): 60-6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8.01.04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7-04-09
介入放射学与辐射防护
金振祥     
河北省放射卫生研究所, 石家庄市 050071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 这一学科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为临床上的许多棘手问题, 开拓了新的解决途径, 使一些难治之证, 有了新的治疗方法; 使一些危险性大、操作复杂的传统治法变得简捷安全, 痛苦小恢复快, 已成为中晚期癌症、心脑管性疾病的首选诊疗方法。在早诊断早治疗,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 显示了独特的作用。

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步较晚, 十余年来进展速度快,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 尤其是防护设施落后, 防护环境管理上还相差甚远。介入放射学的普及与发展是治疗学的一次飞跃。但是很多人对这门新技术, 还不十分了解, 急待解决的问题较多:如诊断治疗的器材主要靠进口, 辐射防护器材的研制等均须加强, 为了保护病员和从业人员的健康, 提高防护水平, 改善治疗环境, 使介入放射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1 介入放射学的形成与现状 1.1 介入放射学的由来

介入放射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 到70年代逐步应用于临床, 并且获得了飞速发展。由于导管技术的不断完善, 电视影像技术, 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进入了X射线诊断和医学影像领域, 起到催化剂的效应。介入放射学是一门融医学影像和临床诊断学、治疗学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最早曾叫“手术性放射学”、“干涉性放射学”、“治疗性放射学”“导管性治疗学”等。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 多数学者乐意接受“介入放射学”这一名称。由于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快, 可顺血管进入身体各个部位的优点, 这项技术很快在世界各国开展起来, 并显示了巨大的潜力。目前介入放射学已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的三大技术。

1.2 基本设备条件

介入放射操作室的房间布局, 既不同于外科手术室, 又有别于一般放射科的工作间, 如安放导管手术床、X射线电视系统、高压注射器、心电监护设备、手术器械台、无菌药品柜、暗室、敷料器械准备室、抢救通道等。若开展放射性核素的诊断治疗, 还应具有符合放射性核素防护要求的专用设施。结构性能越优良, 附属装置设施越齐全, 越有利于开展较为复杂的介入诊疗项目, 如心脏瓣膜成形术、冠状动脉狭窄成形术等, 尤其是C型臂架、双相摄影、数字减影等装置, 更有利于操作, 缩短诊疗时间, 减少患者和术者的受照射的剂量。

1.3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展望 1.3.1 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研究和应用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很快。从20世纪70年代, 贵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开展此项工作以来, 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很多医院诊治某些疾病的首选措施。大中城市条件好的医院建立了导管室, 介入放射学门诊, 介入放射学病房、一些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也在创造条件开展这项技术。各地有经验的专家学者, 不断组织办班讲学著书立说, 使介入放射学呈现出普及与提高同步发展的新局面。有些医院在脑血管疾病、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等实行栓塞术治疗:如恶性肿瘤等病种, 采用导管将化疗药、放射性核素等直接送到病变局部组织。

1.3.2 介入放射学临床科室地位的形成

在我国介入放射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机械电子、制药等行业在密切注视这一学科的发展, 将为诊疗器材的国产化作出贡献, 国家政策法规上已给予及时支持指导。卫生部医政司于1990年4月发文, 卫医司发(90)第27号《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 从管理体制和设置上确立了介入医学的作用和地位, 也展示了介入放射技术由单纯医技科室向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科室转变的必要性。

从对河北省部分医院开展介入放射学现状来看, 拥有先进设备的是极少数, 条件差的是大多数。一般是一机多用, 房间小, 开展项目少, 为了增加清晰度就得加大照射量, 跟开展早的发达地区相比设备落后、条件差、人才缺乏。为了扭转这一落后局面, 许多医院正在派人出国进修学习, 准备进口新设备, 建立介入治疗中心。因而加强法制管理, 实施预防性卫生监督, 制定相关的管理实施细则, 是当务之急。

1.3.3 介入诊疗技术和相关器材的攻关研究, 单独立项列为国家“九五规划”的攻关课题

少创伤或无创伤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 适应了这个需要, 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可是介入放射学所用的仪器、设备、导管等95%是从国外引进的, 使国家和患者的负担大幅度增加。国家决心要促进医学科技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 科企单位有机结合。不仅要解决疾病的医疗技术问题, 而且要促进我国介入器材的产业化发展。项目攻关赋予了随时启动、随时参与的特色。

1.3.4 存在的问题

① 目前做一次介入诊断治疗约需2 — 4小时, 工作人员和病员接受的射线剂量较大。若是设备简陋, 技术不熟练, 需要的时间就更长, 受照量就更大, 因此,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对身体健康危害大。②防护服笨重与介入手术轻便灵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尽快研究适合介入放射学的轻便防护服和屏蔽装具势在必行。③介入诊疗操作员未按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对这部分人员应如何管理, 急待解决。

2 更新观念, 建立健全辐射防护体系 2.1 急待解决的问题 2.1.1

关于医疗照射, 也应遵照实践的正当性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

从目前的医疗技术来看, 降低照射剂量潜力很大, 需要制定剂量约束值, 确定不同疾病的诊断治疗所用剂量。

2.1.2

关于诊断治疗照射无需频度限制的观念。当今医疗照射剂量大。多在短时间内, 对人体或人体某个部位给予较大剂量照射而且重复多次。机体的效应, 随照射目的、射线性质、照射方式、剂量大小、照射部位等因素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对照射频度和治疗间隔应给予限制。介入治疗操作者要经常轮换, 严格限制超剂量操作, 保证其健康。介入放射学才能得到顺利的普及和发展。

2.1.3

关于对病员健康组织屏蔽有无均可的观念。病变组织受到照射是应该的, 也存在着剂量掌握不准的问题, 健康组织受到照射是不应该的, 应采取屏蔽防护措施, 应将辐射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2.1.4

目前附属设备装具不配套, 本着安全方便, 经济实用的原则, 进行技术改造。

2.2 制定分类管理的实施细则 2.2.1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防护水平, 随着介入放射学发展, 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点多面广, 安全防护日益显得重要。操作人员和病人的辐射防护成了重要课题, 旧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应把介入诊疗的操作人员纳入管理范围, 制定相关的管理实施细则。

2.2.2

定期组织操作人员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就业前必须体检, 上岗前进行防护技能培训。

2.2.3

定期对介入诊疗现场和操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 根据剂量分布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2.4 加强预防性审计监督

建立严格的设计审查制度, 对新进、改建、扩建的介入放射学工作场所, 如介入治疗中心等, 重点是选址, 建筑布局, 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准开展放射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德平. 辐射防护基本原理[J]. 辐射防护通讯, 1995, 15(5): 4.
[2]
胡芳芳, 许晓红. 介入治疗操作者受照剂量监测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6, 5(2): 12.
[3]
郑钧正. 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更新和发展[J].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1996, 20(4):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