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6, Vol. 5 Issue (2): 112-11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6.02.029

引用本文 

胡芳芳, 许晓虹. 介入治疗操作者受照剂量监测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6, 5(2): 112-11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6.02.02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5-08-07
介入治疗操作者受照剂量监测与分析
胡芳芳 , 许晓虹     
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 杭州 310006

介入放射学是现代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在X射线电视或其它影像导向监护下进行插管操作或穿刺技术[1, 2]。介入治疗使用的透视导引法,X射线曝光量大[3]、曝光时间长,介入操作者且位于患者床侧,身体各部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照射,因此,有关防护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为普及和推进介入放射学的深入发展,保障介入工作者的健康,我们对杭州市市级以上11所开展介入治疗的医院进行了现场监测。本文就使用不同型号X线机及不同照射条件的介入治疗操作者辐射剂量进行监测,为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1 仪器与方法 1.1

监测仪器选用FJ—347Aχ、γ剂量仪,经上海标准剂量局标定认准,所有监测均在标定认准的有效期内完成。

1.2

介入治疗时,患者躲在诊疗床上,X射线球管在病人的上方或床下,操作者位于病人的右侧床边,双手在病人的某部位进行插管或穿刺。助手紧靠操作者右侧,传递器械。我们选择操作者的头、胸、腹、手部及助手位五个位置作为测试点。为尽可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所有监测均由专人负责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介入治疗操作者各测试点的平均剂量率见表 1

表 1 介入治疗现场各测试点的平均剂量率
2.2

各介入治疗因X射线机型号,使用条件及防护设施不同,剂量率相差很大。每个现场操作者4个测试点的平均剂量率如表 2

表 2 介入治疗操作者的平均剂量率
2.3

介入治疗通常采用床板上球管或床板下球管透视方法。该二种透视法操作者所受的有明显差异,结果见表 3

表 3 上、下球管各测试点的平均剂量率(μGy·h-1

有些单位在操作时用普通铅胶皮盖在球管上,略作防护。我们选择了二台X射线机,对有无加盖铅胶皮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监测,结果见表 4

表 4 上球管有、无加盖铝胶皮各测试点的平均剂量率(μGy·h-1
3 讨论 3.1

介入治疗各测试点的剂量率都较高,以胸部、手部、头部、腹部、助手位依次递减。由于操作者的胸部、腹部及助手位均有铅围裙作防护, 实际受照剂量低于所测剂量, 而头部、手部的剂量则可视作操作者实际所受的体表剂量。各工作场所操作者的受照剂量与机房的面积、防护设施及机器本身的防护性能有关。

3.2

监测结果发现,介入治疗操作者使用下球管比使用上球管所受剂量约低30~5O%。主要是下球管位于诊疗床下方,床两侧下沿有船形防护板,能屏蔽部分射线,另尚有部分主射线被患者吸收,而上球管与患者身体之间有一段空间,无任何防护,操作者腰部以上均直接受到照射,由此表明,介入治疗应尽可能使用下球管透视。如条件所限,在使用上球管透视时,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尽可能降低球管高度、缩短球管与床的距离,添置固定的上球管防护罩,或加盖铅胶皮等防护材料,使操作者所受的照射剂量降低到最低水平。

3.3

介入治疗操作者胸部的平均剂量率最高,为国家标准规定的卧位透视防护区照射剂量率限值的2.2倍,其中最高达6.6倍。为确保操作者的健康,其受照剂量应严格加以控制。我们建议:①各介入治疗均需进行现场监测,估算所处环境下操作人员年剂量当量; ②操作者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严格限制超剂量操作;③介入治疗操作者要经常轮换,尽可能加大二次操作的时间间隔。只有减少操作者的辐射危害,保障其健康,介入放射学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更深入的发展。

该工作得到浙江省防疫站放监所匡云谷所长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顾正明. 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开展介入性放射学的一些工作体会[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0, 24(1): 50.
[2]
孟祥文, 马自新. 普及发展介入放射学造福患者[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9): 581.
[3]
张雪哲. 全面开展介入性放射技术[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5):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