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5, Vol. 4 Issue (4): 230-23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4.021

引用本文 

杨银花.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现状与展望[J]. 中国辐射卫生, 1995, 4(4): 230-23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4.02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4-12-28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现状与展望
杨银花     
江苏省连云港放射卫生防护所, 连云港市 22200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这种监测,可以真实地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情况,及时地给出放射性工作场所剂量水平,确保放射工作者的身休健康,同时为放射损伤诊断及制定或修改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提供可靠依据。因此,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在世界各国均受到了重视,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我国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起步比较晚,80年代初,北京市放射卫生防护所使用TLD对北京的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接着辽宁也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到1985年以后,1985年国家颁布了卫生标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各省市陆续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通过多年的个人剂量的监测,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职业人员的受照情况,较好地反映了我国职业人群接受剂量的水平。

1 10年来的主要成果 1.1

建立法规、标准,促进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开展。1985年卫生部先后发布了行政规章《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和国家标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使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目前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中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人数已达4万多人,占应监测的40%以上,其中从事医疗照射工作人员占总数的三分之二[1]以上。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剂量当量为:医用诊断X射线为:1.85~2.71mSv·a-1; 放射治疗为0.94~2.02mSv·a-1; 工业探伤为:1.42 ~1.99mSv·a-1; 核医学为:0.34~1.80 mSv·a-1[2];连云港市自1986年10月开始在部分单位试点监测,1987年在全市开展,先后有80%的人接受了个人剂量监测。监测结果为: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0.8~37.5 mSv·a-1;放射治疗职业0.1~0.9mSv·a-1工业探伤职业0.1~1.3mSv·a-1 [3],其放射治疗和工业探伤的剂量水平低于全国的水平,而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剂量水平远远高于全国的水平。其原因可能与连云港市乡镇级医院放射医师占的比例大有关系,而这些单位,设备比较简陋,防护条件差,人员素质较低,故所受剂量较高。不论是全国的监测结果,还是连云港市的监测结果均表明90%以上的放射人员年剂量当量低于十分之一年限值。且所受的年剂量水平逐年减少,特别是接受剂量在50mSv·a-1以上的人员减少更为明显,说明我国辐射防护水平在逐年提高,也说明了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1.2

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我国个人剂量监测技术人员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积极组织下,先后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监测技术人员学习班,培训了省以上及部分地市级防护机构技术人才。同时各省也相继举办了培训班,层层培训,形成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为技术指导中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部分市级防护机构为实验室监测中心,市、县为现场监督服务为主,较大的放射工作单位自主监测为辅的三级监测网。为全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3

研制出了灵敏度髙,价格低廉的个人剂量元件材料,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各实验室间的技术比对,双轨剂量计考核监测,各种技术交流等活动,保证了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提髙了监测水平。

10年来,我国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特别是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的年剂量当量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许多人认为监测没有意义,不愿接受监测,有的单位从单纯的经济角度考虑不愿配合监测。连云港市放射人员个人剂量连续监测人数逐年下降,连续监测5年以上的仅占整个监测人员数的19.9%,这应引起足够重视。

2 展望 2.1

从10年的监测实践看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艰巨性。从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剂量监测实践看,10年来基本上是以外照射为主的医用诊断X线占主导地位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的个人剂量监测,县以下放射工作单位的个人剂量监测相对比较薄弱,但从连云港市的实践看,县以下放射工作单位防护条件差,人员素质低,个人受照剂量实际较县以上单位的工作人员要高,今后应加强这一部分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

2.2

研制出适用不同类型射线,不同能响等多种信息资料的组合式剂量计以及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的监测仪器,以保证个人剂量监测高质量、高水平,持久进行下去。

2.3

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的必要性。1990年发表的ICRP60号报告,取消了以年剂量限值3/10为界限的甲、乙两类工作条件的划分,改变了过去那种以工作条件划分来判断是否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依据,而认为是否需要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4]:①受照剂量大小。由于新建议书把个人剂量限值由过去的每年50mSv降低到20mSv。这样,在保持原来防护条件的情况下,应监测人数大大增加; ②受照剂量的稳定程度。根据其操作内容、操作方法、设施稳定状况、技术复杂程度,主要考虑所受辐射的种类、能量、照射方式等;③如果是费人力物力较少,即使剂量较低,也应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个人外照射监测相当简单,并不需坚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对所有受到职业照射的人员都应有个人剂量监测,除非很清楚其剂量将一直很小,或者像飞行人员那样,知道其工作环境使其剂量不可能超过某一个确定值。

2.4

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的计算机管理,充分运用监测所达到的各种信息,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为辐射实践的正确决策、放射防护的综合评价、放射人员的健康咨询、放射防护标准的修改制订等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数据。

参考文献
[1]
宋玉芳.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2;(第12卷): 增刊。
[2]
张良安, 等.我国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剂量水平分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2;(第12卷): 增刊.
[3]
杨银花, 等.连云港市1986—1992年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水平与分析.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国放射卫生学术会议资料汇编之二1994. http://www.cqvip.com/QK/90840X/199501/4001315526.html
[4]
李德华, 等译.ICRP 60号出版物.原子能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