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5, Vol. 4 Issue (4): 220-22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4.013

引用本文 

田德源, 吴生财. 核事故应急的公众防护[J]. 中国辐射卫生, 1995, 4(4): 220-22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4.01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5-06-01
核事故应急的公众防护
田德源 , 吴生财     
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 北京 100088

全球40年的核电经验证明, 核电站的运行是安全的; 但是, 发生事故、甚至严重事故的几率尚不能完全排除。因此, 必须预先制订核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新建的核电站必需在其场内、外核事故应急计划审批后方可装料。这既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措施, 又是为了做到有备无患, 万一发生核事故时, 尽可能地缩小事故影响, 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国核事故应急管理实行常备不懈, 积极兼容, 统一指挥, 大力协同, 保护公众, 保护环境的24字方针。

一般来说核设施(包括核电站)内发生意外, 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 致使工作人员和公众受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 则称为核事故。根据核事故的严重程度不同, 国际上将核设施内发生有安全意义的事件分为核事件和核事故二大类。程度较轻的称为核事件, 即异常、事件和重大事件三级; 程度较重的称核事故, 即主要在设施内的事故、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公众任何人所受剂量不超过5 mSv, 下同)严重事故(5~100mSv)和极大事故。我国核事故状态分四级: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和场外应急。

核电站发生事故时, 早期对公众危害最严重的放射性核素是85Kr、133Xe和131I。对公众主要的辐射危害依次为外照射, 外污染, 吸入和食入所致的内照射等。

一般的核事故可以忽略对公众的危害; 只有在核事故场外应急情况下, 核电站周围公众才会受到核事故的影响, 需要采取必要的公众防护措施。公众防护措施主要有:根据核事故的严重程度, 从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要求公众暂时在室内隐蔽、进行交通管制, 到服用稳定性碘制剂, 对饮料和食物, 特别是牛奶加强管理、对体表污染进行洗消, 直至撤离危险区、对受影响区域去污等应急措施。

国外多次重大核事故的实践证明:核事故可以造成极大的公众社会心理作用, 由此引起的健康危害和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的损失, 远比辐射所致的危害和损失严重得多。例如美国三喱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后, 核电厂附近的学校停课、商店关门, 成千上万人逃离家园, 引起极大混乱。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是世界核动力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70多亿美元。不仅在国内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欧洲一些国家还发生了新的反核浪潮。目前我国的核电事业正在兴起, 浙江秦山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地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区, 而且我国公众对原子能、放射性和核电厂等方面的知识还不普及, 因此任何核设施的严重事故, 都会给公众心理上造成紧张和恐惧, 其心理影响将远远超过健康上的实际影响。因此, 必须对公众加强宣传教育, 并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当核电站周围公众得到核事故应急的正式通知后, 首先要保持镇静, 切忌乱跑。尽快入室, 关好门、窗, 关掉空调, 并照看好孩子; 尽可能远离门、窗。若在室外, 应立即带上口罩, 或用毛巾、手帕等作过滤材料捂住口、鼻, 迅速进入室内; 各个机关团体, 企、事业单位应欢迎和组织好就近人员(包括本单位和外单位)暂时就地隐蔽; 每人都要自觉收听广播或电视, 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听清通知或注意事项的内容, 严格遵照执行; 如果需要服用碘片, 会得到有关部门的通知, 并得到药片, 应按要求正确服用; 如果得到通知撤离, 应带好必需物品, 按通知的时间、地点准时(不要提前)到指定地点集合上车; 自觉做到不信谣, 不传谣, 自觉维持社会秩序。不要妨碍应急人员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核事故时, 不要恐慌和乱跑, 应保持镇静, 服从指挥; 和注意防火。

碘预防是指核事故时, 若有放射性碘释放, 由于人体甲状腺获取碘的效率特别高, 一般在放射性碘释后6小时, 甲状腺的放射性活度可达到半高峰; 24小时达到最高终。如若在放射性碘释放前或释放后6小时以内口服稳定性碘制剂(通常所说的碘片), 那么通过同位素稀释作用时新陈代谢的途径, 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碘大量进入甲状腺。因此, 在放射性碘到达之前或之后立即服用碘片是最佳时间, 能获得最佳效果; 放射性碘到达后6小时之内服用, 效果明显; 6小时以后, 效果极差; 12小时(吸入/食入)之后, 作用甚微。

碘预防的经验来自平时的常规医学和核事故应急药物预防二种实践的密切结合。目前国际上推荐碘片用药剂量为:成人常规一次服用稳定性碘100mg(相当于碘化钾(KI)130mg或碘酸钾(KIO3)170mg)平均导致甲状腺的避免剂量(dose averted)为0.5mSv; 孕妇为50mg; 3~12岁儿童为50mg; 3岁以下儿童为25mg。单次用药量适用于放射性碘释放持续时间在二天以内; 若超过二天, 仍需再次服用。服用碘片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富集, 但对其它放射性核素或其它射线损伤无任何防护作用。投放碘片的目的在于对甲状腺避免发生确定性效应和减少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对于碘缺乏地区的人们, 一旦遇到碘释放, 无论是稳定性碘还是放射性碘, 都有极强的碘吸收能力。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 白俄罗斯是碘缺乏国家, 由于发放碘片不及时而造成公众过多的甲状腺剂量。虽然发放了碘片, 但碘预防效果不好, 这个教训应该吸取, 引以为戒。我国也是碘缺乏国家, 目前正在实施食盐加碘计划。这间接地有利于碘预防, 但还必须强调搞好碘预防的重要意义, 切不可粗心大意。

按上述常规推荐碘片用药剂量, 极少发生副作用。加大用药量并不能提高碘预防效果, 反而会导致增加副作用的发生几率, 副作用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或哮喘。因此, 科学地服用碘片是提高碘预防效果、减小副作用的最好办法。

在放射性碘释放到达前或早期采取稳定性碘预防, 一般总是正当化的。碘预防常与其它防护行动并用, 如隐蔽或撤离等。因此, 核事故应急机构对碘片平时储存地点的分布, 大人群的发放办法、碘库的贮存与更新, 和基层人员的培训质量要求等都应在应急计划中作具体而详尽的考虑。

KI和KIO3都是国际上公认的稳定性碘预防药物。KI具有吸湿性, 高温、高湿环境中易潮解而导致碘丢失, 其有效储存期短。一旦潮解, 就不能保证其应有的碘预防效果。而KIO3的化学性质稳定, 蓄存期很长。最新研究表明, 在高温、高湿气象条件下, 采用KIO3作碘预防远比KI优越得多。此外, 在放射性碘到达后6~8小时, 若加大KIO3剂量一倍, 仍可使甲状腺中放射性碘的积聚减少60~50%;而在此期间若投放KI, 则只能减少45~15%。所以, 碘预防当首选KIO3。但是, 它的价格约为KI的4.5倍, 从经济角度来看, KI具有优势。有时限于经济考虑, 不得不使用KI。但是, 它的维持费用大, 需经常性地防潮解和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