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5, Vol. 4 Issue (4): 212-212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4.007

引用本文 

诸洪达. 食品放射卫生标准正式发布实施[J]. 中国辐射卫生, 1995, 4(4): 212-212.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4.00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5-06-26
食品放射卫生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诸洪达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天津 300192

受食品卫生标准分委员会委托,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负责,组织国内学者协作,共同研究制定的《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 (GB14882-94)和《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GB 14883.1—14883.10—94),经该分委员会第五次评审标准会议通过,卫生部批准于1994年2月22日发布,9月1日起实施。至此填补了我国缺少这两项正式国家标准的空白。

随着核能利用的迅速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广泛应用,一系列过去的核武器试验和核事故等使放射性物质释入环境并持续不断地进入人类生活空间。通过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源,参与生态转移以饮水、动植物食品及空气形式进入人体。尽管当今世界上大气层核武器试验已基本停止,但核能和平利用,特别是核电站的大量兴建正越来越多地替代燃煤电站,放射性同位素广泛应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构成对人类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潜在威胁。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这种威胁在较大范围内变成现实,大量牛奶和农产品被迫明令禁止食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不得不紧急召开专家会议推荐国际贸易中食品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干预水平,世界各国一时都忙于国家应急卫生标准的制定。对于开放中的中国,无论从保护人民健康和促进囯际食品贸易角度而言,除有关部门考虑应急干预外,对广大公众制定这两项国家标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了。

这次制定的《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是在过去国内标准(GBn54—81)基础上,采纳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 26号和30号建议书提出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国家标准《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的规定,吸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进展制定的。在制定中按照国际公认的剂量限制体系,从公众内照射基本标准年摄入量限值(ALI)出发,按剂量的年龄依赖关系新进展和儿童和婴儿的生理代谢特点作了偏安全的考虑,依据我国第二次全国营养调查所获膳食组成的“东方膳食”国情,针对粮食、薯类、蔬菜及水果、肉鱼虾、鲜奶五大类主要食品制定出人工放射性氢-3、锶-89、锶-90、碘-131、铯-137、钷-147、钚-239和天然放射性核素(或元素)钋-210、镭226、镭-228、天然钍、天然铀的限制浓度。新制定的限制浓度值一般比当前食品实际测出值高一个数量级以上,与国外类似限值相比属于控制较严的限值。同时制定出检验方法标准,因而是可行的。

新制定的《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主要基于卫生部原推荐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放射性物质部分)》,吸取了国内方法学研究中经过专家鉴定认可的成熟方法。迄今为止已完成的多次全国性大陆、海产食品及全国总膳食研究表明,所制定的方法适用于各类主要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对于同时颁布的限制浓度水平,都足以能明显检出。考虑到便于推广实施,在方法程序中尽可能采用国产的测量仪器和化学试剂。

在宣传贯彻中应该指出,自地球在以来,环境中一直存在着天然放射性物质(如铀系和钍系的母体及其子代衰变产物等),只是近代发现、生产和应用放射性物质后对人体增加了人工放射性辐射,和天然放射性所致辐射剂量相比,人工放射性辐射剂量是很小的。为食品制定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目的在于为限制公众受到来自食品放射性污染的过量辐照提供直观、简便而明确的量化指标。对于目前市售食品中少量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近年来有的专家认为,小剂量辐照对人体不仅无害而且有某些好处,即所谓“兴奋效应” (Horraesis)。这种假设被其后不少研宄所证实,表现为免疫功能、细胞代功能增强,以及肿瘤发生率及死亡率的降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