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8, Vol. 4 Issue (2): 98-9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2.021

引用本文 

金家美, 张桂芳, 杨淑敏. 一例放射工作者的眼晶状体变化[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4(2): 98-9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5.02.02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4-07-01
一例放射工作者的眼晶状体变化
金家美 , 张桂芳 *, 杨淑敏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某男,50岁,放射科医师,放射专业工龄32年。早期使用日本产30mA和德国产150mAX线机。70年代后改用国产200mA及500mAX线机,工作量较大,防护条件差。84年改为隔室透视,工作量减少。1967年发现自细胞减少,最低2.8×109/L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经治疗升为4.0×109/L左右。1980年去天津眼科医院就诊,经有关专家检查,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近几年来感视物模糊,易疲劳。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散瞳后裂隙灯下观察晶状体,双眼前后皮质均有点状、条状及疏松网状灰白色混浊,其间有数个空泡。双核部由细点组成的环状混浊,中央呈盘状并以放射状向赤道伸延。玻璃体(-),眼底未见异常。

既往身体健康,无屈光不正、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病,亦无接触其他物理因索及化学毒物的历史。

诊断:放射性白内障Ⅱ~Ⅲ期。

诊断依据:1.有明确的射线接触史;2.晶体形态变化符合国家诊断标准[1];3.工作后数年出现白细胞减少,提示有过量照射的可能性;4.排除了其他致白内障的原因。

讨论

晶状体的放射损伤临床形态无特异性,呈多样性变化。发病部位多数学者报道是以皮质和后囊下为主。郭振举报道[2]晶状体损伤的演变规律开始是在后极出现一个小点状混浊,以后中心变透明,从而在紧靠近晶状体后襄的前方形成一个扁平的环形盘。此混浊向着中央方向发展到晶状体的前极。然后晶状体皮质变成不透明的并发展成一个完全的白内障。吴奕山等[3]追踪观察25例X线性晶体变化,初期可有后囊下皮质小泡,后囊下皮质尘雾状混浊,后囊下皮质点状混浊三种,可单独发生,但以混合发生为多见。Roth等研究了快中子对眼的损害,其早期为晶状体的后极部后囊下出现细小的颗粒状混浊及空泡,损宙严逭者,混浊点向赤道部延伸,排列成放射状条纹。

本病例晶状体除有皮质的点状、条状、网状及空泡多种变化外,还兼有核部的盘状混浊并轻度视力减退。这可能是放射性白内障的晚期征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GB8282-87). 1988.
[2]
郭振举主编.眼辐射损伤.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2, 34~36.
[3]
吴奕山, 等. 25例X线性晶体变化6~11年追踪观察[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1, 1(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