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3, Vol. 2 Issue (2): 72-7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3.02.019

引用本文 

陈宇梅, 库德热提, 周锋, 刘飊. 新疆奎屯地区成年人发中210Pb、210Po的含量[J]. 中国辐射卫生, 1993, 2(2): 72-7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3.02.01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1-10-07
新疆奎屯地区成年人发中210Pb、210Po的含量
陈宇梅 , 库德热提 , 周锋 , 刘飊     
新疆放射医学卫生防护监督所, 乌鲁木齐

210Pb和210Po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的铀系子体。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导致对人体的照射剂量。人的头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体内某些元素的积累情况。

为了解新疆奎屯地区成年人体内210Ph210Po的含量,我们于89年8月,采集了奎屯地区部分成年人的头发样品,测定了发中210Pb、210Po的含量,并探讨了它们与性別、年龄、地区等因素的关系。

一 实验方法 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一次性采集在新疆奎屯地区居住生活五年以上,年龄为35—59岁之间(男性77人、女性13人)成年人发样品。将采集的头发用2%的洗衣粉水洗涤后,再用蒸馏水漂洗2—3—次,晾干,称重。

2 分析方法

取晾干发洋2—8克,用浓HNO3、H2O2、HCIO4显式消化,银片肉沉积方法制源。方法的回收率为(93.0±4.4)%; 将第一次沉积的溶液保存五个月,再以同样的条件进行第二次沉积。根据二次沉积制得源的活度,分别计算210Pb、210Po的含量。

3 测量

测量仪器为六路低水平α测量仪,其探测效率用已平衡的铅一钋标准溶液,通过银片自沉积制测量源(沉积效率为98%), 以此源作标准源刻度仪器,其探测效串为(20.1士1.4)%, 探测下限为0.059Bq·kg-1

测量时间,视样品的放射性活度而定,每个样品源测量总计数大于100个计数。

二 结果和讨论

经分布检验,77名男性发中210Pb、210Po含景近似呈对数正态分布(见附图),故采用几何均值来描述它们的水平。

附图 210Pb、210Po含量(Bq·kg-1)
1 不同性别发中210Pb、210Po的含量

不同性别发中210Pb、210Po的含量列于表 1。经检验,发中210Pb、210Po的含量,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 1 不同性别发中210Pb、210Po的含量(Bq·kg-1)
2 不同年龄发中210Pb、210Po的含量

77名男性分为三个年龄组,头发中210Pb、210Po含量列于表 2。经检验,三个年龄组之间,发中210Pb、210Po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 2 不同年龄发中210Pb、210Po的合量(Bq·kg-1)
3 吸烟与不吸烟者发中210Pb、210Po含量

在被调查的77名男性屮,每天吸烟十支以上者48人,不吸烟者20人,另外9人每天吸烟1-9支不等,13名女性全部不吸烟。现将77名男性吸烟与不吸烟者发中210Pb、210Po结果列于表 3。经检经,吸烟与不吸烟者之间,发中210Pb、210Po含最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 3 吸烟与不吸烟者发中210Pb、210Po含量(Bq·kg-1)
4 发中210Po/210Pb的比值

发中210Po/210Pb的比值,结果列于表 4。经检验,210Po/210Pb的比值,女性与每天吸烟在十支以上的男性之间差异显著(P < 0.05),而其他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 4 发中210Po/210Pb的比值
5 不同地区人发中210Po含量

头发作为人体内各种金属元素含量的指示器,已广泛受到分析工作者的重视。现将新疆奎屯地区与其他地区成年人发中210Po含量并列于表 5。由表 5可以看出,查屯地区成年人发中210Po含量低于乌鲁木齐市和兰州市成年人发中210Po含量[1][2],而与世界正常食物摄入地区发中的210Po含量相近[3],故奎屯地区成年人发中的210Po含量处在正常水平范围内。

表 5 不同地区人发中210Po的含量(Bq·kg-1)
四 结论

新疆奎屯地K成年人头发中:210Pb、210Po含量在正常水平范围内,不同性別、年龄、吸烟惯群体之间均无昆奢性差异。

参考文献
[1]
杨凤林. 乌魯木齐市人发中210Po量[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 9(4): 284.
[2]
赵家珍, 等. 某铀矿工人头发210Po活度及内照射剂量的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 9(5): 356.
[3]
Parfenov yu D. Polonium-210 in the egvironmental and in the human organism[J]. Atomic review, 1974, 12(1): 7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