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1993, Vol. 2 Issue (1): 33-3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3.01.018

引用本文 

于夕荣, 杜玉兰, 张红利, 张桂芳. 434例放射工作者的眼晶状体检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3, 2(1): 33-3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3.01.01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0-10-03
434例放射工作者的眼晶状体检查
于夕荣 1, 杜玉兰 1, 张红利 2, 张桂芳 2     
1. 济南市卫生防疫站;
2. 济南市职业病防治院

眼晶状体是对射线比较敏感的器官之一, 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 可造成眼晶状体的损伤。为了解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的变化, 我们对驻济60个单位的放射工作者434人进行了调查, 同时调查了非接触射线的人员101例做为对照。

一 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济南地区部分医用X线工作者, 工业探伤(X、γ线)、综合性应用(工、农、医、科研、透环员等)人员。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0岁, 平均年龄为34岁; 对照组最小年龄17岁, 最大年龄57岁, 平均年龄31岁, 放射组最短工龄3个月, 最长36年。

放射组与对照组均无引起白内障的全身及眼部疾患, 无接触物理因素及化学毒物史等。

眼部检查:由固定人员负责。首先询问病史, 查双眼远视力及矫正视力、近视力、辨色力、外眼情况, 指测眼压正常, 然后用0.5%复方托品酰胺散瞳8 mm大小后, 用检眼镜检查眼底, 在裂隙灯(苏州YZ -5B型)下详查晶状体, 将其所见用文字记录, 并绘图示意。

二 结果与分析

1.经检查, 434例放射工作者眼晶状体混浊(混浊点> 5个称晶体混浊)检出率为88.25%,对照组为17.82%,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混浊形态大多表现为粉尘、细点状混浊, 其次是片状混浊, 少数出现条索状、丝网状、絮状混浊, 个别可见锅巴状混浊及空泡。混浊部位主要在前后囊、前后皮质。

2.不同放射作业组晶状体混浊检出率,以医用X线组最高90.64 %, 工业探伤组最低74.07%,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 其它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 1, 工业探伤人员晶状体混浊率低可能与其工作量较小, 工龄短, 又在隔室操作有关, 而医用X线人员工龄较长, 接触射线量大, 导致眼品体的一定损伤。

表 1 不同放射作业组眼晶状体改变

3.按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1], 查体共发现可疑放射性白内障16例, 近似白内障3例, 占查体总人数的4.38 %, 与文献报道大致相近, 略低于Parker的4.7 %水平。

晶状体各种改变, 见表 2

表 2 晶状体各种改变比较(例数)

表 2所见, 晶状体皮质内空泡放射组5例, 对照组未发现。疑似放射白内障形态及近似放射白内障形态, 放射组分别检出16例和3例, 对照组未发现, 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三 典型病案报告

例1, 男, 59岁, 乡级医院放射科医师, 放射工龄30年。视力:右4.5, 左4.6矫正右4.8, 左4.8。双眼晶状体前后囊下皮质内有灰白色略带棕黄色呈弥漫分布的细点状混浊, 后极部后囊下呈大小不等的片状、条索状、相互重叠的丝网状混浊, 后囊皮质有盘状、锅巴状混浊, 前后囊皮质可见1 ~ 4个空泡, 前囊下可见水隙。

例2, 男, 58岁, 县级医院放射科医师, 放射工龄28年, 右左视力4.8, 矫正4.9, 双眼晶状体前后囊、下皮质内有数个空泡, 其周围呈散在的大小不等的尘、点状, 条索状, 疏松的块样灰白色混浊。

例3, 男, 55岁, 市级郊区医院放射科医师,放射工龄28年,视力:右4.9,左5.0;矫正右5.0,左5.1。双眼晶状体前后囊皮质内呈交错重叠的丝网状混浊,后极部后囊及皮质呈融合的块状、锅巴状混浊,左晶状体前囊下皮质有2个空泡。

四 讨论

本文调查的434例放射工作者中,发现16例疑似放射性白内障,3例近似放射白内障,对照组未发现类似患者,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

关于放射白内障临床形态的特征,已有许多文献报道,Cogan报道:早期放射白内障的临床表现为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面包圈样混浊,是人类放射性白内障的临床形态特点。吴奕灿[2]等认为早期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出现小泡,并有尘雾状或点状、片状混浊,以后加剧变为圆盘状混浊。全国晶状体检查协作组[3]报道了6例放射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为:晶状体改变主要在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出现空泡,并有点状、丝网状、环状或面包圈样混浊。

本文报道3例白内障的临床形态,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3例患者长期在基层放射科工作,机器防护条件差,接触射线量大,又无引起白内障的因素如:糖尿病、机械性眼外伤及物理、化学因素等,故临床上考虑为X线所致的白内障。

对434例不同放射作业组观察表明,医用X射线工作者晶状体混浊检出率明显高于工业探伤人员。这是因为医用X射线工作者,多为五、六十年代从事放射工作的,他们缺乏必要的放射防护知识,再加上我国早期X射线机防护性能差,甚至有裸管机存在,从而造成晶状体的损伤,其远期变化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3-87).
[2]
吴奕灿. 25例X线性晶体变化6年~11年追踪观察[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1, 1(1): 36.
[3]
全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关系研究协作组眼晶状体检查专题组. 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眼晶状体检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4, 4(5):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