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  1991, Vol. 4 Issue (3): 110-114  

引用本文 

张良安, 张文艺, 苑淑渝.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将来[J]. 放射卫生, 1991, 4(3): 110-11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1-07-07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将来
张良安 , 张文艺 , 苑淑渝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职业性个人剂量监测进展的概况。在全国各省市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统计的基础上, 给出了我国个人剂量监测的集体剂量水平。文章还对我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一 引言

职业性辐射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评价提供重要的个人剂量依据。对职业性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不仅在实用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放射卫生这门学科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因而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一些国家就已重视了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到目前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不但具有较完善的个人剂量监测体系,而且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用于职业性个人剂量评价的计算机数据库。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在其定期发表的报告书中,职业性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评价是其重要的部分[1]

在1980年以前,我国除核工业部门开始了一些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外,就全国范围而言,还没有正式开展个人剂量监测。随着原子能和平利用事业的发展,我国相继开始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尤其1985年,我国颁布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5294-85)(以下简称《方法》)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后,全国各省市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个人剂量监测制度,扩大了监测范围,开始了个人剂量档案的建立和计算机评价方法等工作。这项工作除卫生部的重视外,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也十分重视本项工作。并给予了一定的资助。

二 现状

表一中列出了目前监测的基本情况。几年来按卫生部卫防字(85)第71号文的规定上报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省市自治区越来越多。表中列出了从1985-1989年五年上报的有效监测情况。1990年监测结果正在统计之中。从表中列出的情况看,1985年以来,我国接受个人剂量监测人数逐年增加,到1989年已达36,002人,占应监测人员总数的30%以上。

表 1 各省市自治区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基本情况

为在我国开展规范化的个人剂量监测评价和剂量档案的建立工作,用于此项工作的计算机软件已在部分省市试用。我们在试用的基础上,已修改和研制成功了功能较齐全的新版本的计算机联网软件。这个软件的功能已与国际相应软件的相当水平。该软件所引用的模式和参数尽可能采用了目前国内外较先进的和公认的结果。例如内照射估算中主要使用了MIRD模式,估算中所用参数是ICRP53号报告中所公布的最新数据[2]

表二表四中列出了近年来监测的基本结果。在这些表中不但列出了监测例数,年个人剂量当量的均值,频数分布,而且列出了不同情况下的MR值。所谓MR值是指年个人剂量超过15mSv产生集体剂量与总的集体剂量之比值。一般来说,该值在0.5以内都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表 2 1985-1990年全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基本结果

表 3 1989年不同职业受照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表 4 1989年不同省市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秤测结果

表二中列出了不同年代主要职业受照类型的监测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85-1991年的七年间,医用诊断X线工作人员每年职业受照的年剂量当量水平在5mSv以下的最多,均占90%左右;年人均剂量当量水平在2mSv左右,各年间差异不大。这些值均在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VNSCEAR)确定的年人均剂量当量正常值(1~10mSv)范围之内,1985年均值虽低,主要由于当时监则面太小,不足以反映全国情况。各年的MR值在0.03左右,差异也不大。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监测的面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明显。其它类型职业受照的情况占医用诊断X线的情况也类似。

表三中列出了1989年间不同职业受照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中所列核工业未包括核能公司对核工业的监测结果。除核工业外,其它受照类型的监测率(已监测人员占职业人员总数的百分数)均在30%左右。在这些被监测的职业人员中,医用诊断X线工作人员是主要的,占总数的62%。除核工业外的各类受照类型中,个人年剂量当量小于5mSv的均占94%左右。各类职业受照的年人均剂量当量都在1.5~2.5mSv之间,这些值也在UNSCEAR确定的年人均剂量当量正常值(1~10mSv)范围之内。各类照射的MR值均不大,这说明暴露于较高的个体危险水平的工作人员的比例十分小。

表四中列出了1989年不同省市职业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由于各省的监测水平、防护状况的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省间的监测结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应当说明的是,目前有的省市监测的例数还太少,因而这些结果不能反映出该省职业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虽然各省市监测结果在0.5—10.9mSv/a间,除西安的结果超出了U- NSCEAR指定的正常范围外,其它的均没有超出。

表二表四所列结果只反映了我国各省市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主要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局部个人剂量监测(例如β的手指剂量监测)、中子个人剂量监测都还未正式开展。

为了加强监测的质量控制,主要重视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采用二级技术培训的方式。如在《方法》、《规定》的技术培训,TLD实验优化选择方法,个人剂量评价及建档方法(包括计算机)的培训中均采用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全国个人剂量监测中心培训各省市的主要技术人员,再由这些人员培训地市一级的技术人员,从而形成了全国的个人剂量监测网;(2)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的定期比对。两次全国性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的比对,对各省市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主要是TLD方法)进行了考核,并对较差的单位提出了咨询性建议;以及(3)现场的双轨监测。所谓双轨监测,就是在全国各省市抽样进行质量保证性个人剂量监测,这种监测是对抽样的省市,在选好监测对象后,由全国中心和各省市对这些对象同时进行监测,然后比较这两类监测的差异,从而达到现场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这项工作目前正在全国进行。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基本上达到了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

三 将来工作的重点

我国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虽已起步,但离工作本身的要求,离现代的国际水平都还有较大的差距。要思缩小这些差距,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当有突破性进展:

(一)监测内容应逐步扩大,尤其是内照射个人剂量监通和中子个人剂量监测。这方面我们已开始建立了内照射剂量评价方法用的数据库,评价方法正在在完善之中。这项研究的完成,可为我国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打下技术基础。当然,到目前为止,中子个人剂量监测仍是一个问题,国内没有一个真正能用于中子个人剂量监测的定型仪器和元件。不过,这方面的研究也已开始。但愿能在八五期间研制出我国自己的中子个人剂量计。

(二)完成新旧评价量和评价方法的转换是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按《方法》中的个人剂量监测,实际是有受体(职业人员)情况下个人剂量计在身体某特定位置处(例如胸部)的表面皮肤剂量(通常以Gy为单位)进行监测。这个量虽然具有能监测的特点,但由该量怎样计算有效剂量,却包含了很多不定因素,从而很难用这样的监测结果进行真正有意义的评价;另一方面,从防护的角度又希望找到人们受照的最大剂量,上述位置的监测并不反映这种监测。为此人们也曾做过一些努力。从辐射防护的目的出发,ICRP曾定义过两个指数量。这类指数量带来的最大困难之一是无法叠加。ICRV的Rossi等人[3]当初定义指数量的想法似有一定道理,但由于这个量本身的固有缺点(无叠加性、可测性差),它们一直未到到很好的应用。鉴于以上原因,ICRV在其39号报告中又引入儿个新的概念[4]。其中从环境监测出发引入了环境剂量当量(H*(d))和定向剂量当量(H'(d))两个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是为了把外照射辐射场的监测与有效剂量当量和皮肤剂量当量评价建立联系[5];从个人剂量监测引入了贯穿性个人剂量当量(HP(d))和浅表个人剂量当量(Hs(d))两个概念。这些量的引入使放射工作人员剂量评价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ICRU引入上述四个量后,应当说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将环境和个人监测的结果与人体的有效剂量当量和皮肤剂量建立联系。因而我国首要问题是如何把这四个量真正地引入介绍给有关技术人员。这也是本文作者写这篇论文的目的之一。当然要完成监测量和评价方法的转变,不仅仅是介绍一下这四个量就可以了。比如,如何用这四个量去进行监测,又如何刻度用这四个量的定义所设计的监测仪器?这些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各向同性,且已按H(10)*定义方式刻度过的仪器,即可用来测量辐射场中的H(10)*。当然该辐射场在仪器尺寸范围应是均匀的。H'(0.07)的测量可以这样设计,使其能确定由组织等效物质构成的平板中,H'(0.07)所规定的深度0.07mm处的剂量当量,这时要求组织等效板与指定方向垂直,而且仪器入口窗范围内辐射场必须是均匀的。国内现有场所仪器是否能用作H(10)*和H’(0.07)的测定需要有一定权威性的部门组织进行技术评定,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新型场所仪的研制和生产。

个人监测中用到的两个剂量当量,只要用一个相应厚度的组织等效材料覆盖在个人剂量计探测元件的上面就可以对其进行测量。用HP(10)和Hs(0.07)定义来进行个人剂量计设计似乎并不困难,但国内目前应用的大多数个人剂量计都不符合此要求。好在是按这两个量定义进行研制的组合式个人剂量计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初步研制成功,并已开始试用。个人剂量计的更换已势在必行。今年6月由IAEA委托澳大利亚辐射实验室(Australian Radiation Laboratory)组织的地区性个人剂量方法比对,即要求用HP(10)给出评价量,而且19组中的12组都要求判断辐射的类型和能谱,显然用过去老式的个人剂量计是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

这四个量可测性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刻度。对测量HP(10)和Hs(0.07)的剂量计刻度间题极为重要。它们都必须放在适当的你模上进行[7]。在外照射情况下,尤其是中子的情况下,人体是一个有效的散射体,山人体散射到剂量计的中子(或X、α、β)会对剂量计的响应有很大影响。因而要利用体膜来进行个人剂量计的刻度。就反照率中子个人剂量计而言,身体是这个剂量计的一部分,这时体装非用不可。但是什么体模最合适呢?一般认为ICRU球最能模拟人体躯干,但ICRU球是一个球面,对较大的剂量计,很难在球面上找到该剂量计大小的均匀场,这当然会给刻度带来困难,因而不少人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用一个近似ICRU球的二十面多面体来进行个人剂量计刻度较为合适[8]

H(10)*的对于刻度也有特殊的要求。通常要求在自由空气中用平行线束均匀辐照的刻度方法。用H(10)*刻度场所仪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精密测定ICRU球中10mm深处的剂量当量。这个刻度是否准确是用场所量来直接评定有效剂量当量的关键[9]。这方面的研究国际上已有较大进展。

需实现上述四个量的更换而言,如果说在我国测量仪器不是主要的障碍的话,那么主要障碍就是刻度条件。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一个实验室能进行上述四个量的刻使,既无实验设备,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力量。因而建立一个用于个人剂量评价的参考实验室系统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个人剂量评价和剂量档案建立的标准化是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我们已初步研制成功了评价和建立档案的计算机软件。下一步的问题是怎样在全国普及使用和进行计算机联网。

当然,上述三个方面不是我国个人剂量监测未来工作的全貌,而是其中的关键而已。总之,要使我国的这项工作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