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  1991, Vol. 4 Issue (1): 15-17  

引用本文 

温国志, 冷仁利, 翟城. 介入放射学X射线剂量场分布的调查[J]. 放射卫生, 1991, 4(1): 15-1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0-06-04
介入放射学X射线剂量场分布的调查
温国志 , 冷仁利 , 翟城     
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 沈阳
摘要:本文调查了肾动脉扩张、食道扩张、钡灌肠透视时X线剂量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在性腺高度, X线剂量率随距射线束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在甲状腺和眼晶体高度, 这种减弱趋势不明显, 即剂量场分布较均匀, 这可能与影像增强器对部分空间的遮挡有关。总之, 这三种类型的剂量场一般地说是比较安全的。

介入放射学是七十年代后期在国外兴起的放射学一个新领域。它是指医生在X线电视、CT等导向下,将特制的穿刺针、导管插入人体病变区进行诊断和治疗[1]。如心导管检查、肾和腹主动脉扩张术、食道扩张术、钡灌肠检查等。这些检查和治疗工作的共同特点是医务人员必须暴露于X射线下工作,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本文通过对几种诊疗工作中X射线剂量场分布情况的现场测量,从中找出其基本规律性,为今后研究介入放射学的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一 测量点的选择和测量方法

本文以某医院放射科特殊检查室中的两台日本产X线机(均配有影像增强器)为测量对象,依据性腺、甲状腺、眼晶状体对射线较为敏感这一观点[2],选择人体立位时这三个相应高度水平面为测量平面(以平面Ⅰ、Ⅱ、Ⅱ表示),其高度距地面分别为100cm、150cm、165cm(见图 1),每个测量平面取以X线机有用线束的轴心线与该测量平面的交点为圆心,50cm、100cm为半径的两个同心圆,以圆心为基点向圆周划出测量线,医生经常活动的一侧测量线间隔30°角,对侧测量线间隔45°角,各测量线与圆周线的交点即为测量点。测量点的分布见图 234。使用经辽宁省计量所校正的国产WF-912型Xγ射线巡测仪对各测量点的照射量率进行测量,每点测量两次取其均值,同时记录X线机的工作参数。

图 1 三个测量平面水平高度示意图 ①X射线管及光阑②诊视床③影像增强器

图 2 肾动脉扩张时平面Ⅰ的剂量分布

图 3 肾动脉扩张时平面Ⅱ的剂量分布

图 4 肾动脉扩张时平面Ⅲ的剂量分布
二 测量结果与比较

本文共测量了18个测量平面的360个测量点,按测量对象和诊疗项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的剂量场,即肾动脉扩张、食道扩张、钡灌肠透视。图 2~4标出了肾动脉扩张时三个测量平面的剂量分布情况。从测量结果着,X射线剂量场的分布很不均匀,平面Ⅰ即性腺高度较其它两个平面的剂量率值大,平面Ⅱ、Ⅲ的差别较小。在平面Ⅰ、Ⅱ中剂量率随距X射线束轴心线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在平面Ⅲ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距轴心线较远的10个测量点中有7个比距轴心线较近测量点的剂量率大,这可能与诊视床上方影像增强器的散射有关。平面Ⅰ中医生侧和患者的下肢方向的剂量率亦较高。其它两种剂量场的测量结果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表 1表 2分别列出了三种诊疗过程中每个测量平面的剂量率均值和距射线束不同距离的剂量率均值。由表 1可以看出不同诊疗手段形成的X射线剂量场分布的情况也不同,表现为高剂量区并非一定在医生侧,各测量点的剂量率差别也较大。由表 2可以看出如下特点:在测量平面Ⅰ无论何种类型的剂量场距射线束较近测量点的平均剂量比距射线束较远处测量点的平均剂量大,在测量平面Ⅱ和Ⅲ这种差别则不明显,在钡灌肠透视甚至表现相反的结果,这表明在距地面较高处剂量场的分布较均匀,这亦可能是影像增强器做为散射体存在对剂量场影响的结果。

表 1 三种类型X射线剂量场平均剂量的比较    单位:10-7C·kg-1

表 2 与轴线不同距离各测量点平均剂量的比较(x±SD)(10-7C:kg-1
三 讨论

本文测量的X射线在性质上属于散射线。测量结果受工作场所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仍显示出医用诊断X线散射的规律性,即散射线量与散射角成正相关[3],随距患者被照皮肤表面(参考点)距离的增大散射线衰减程度越大。

我们知道,X线机输出线量的高低,照射野的大小,使用时的管电压及管电流,总滤过厚度等是决定X射线质和量及影响散射线量的重要因素。但本文要特别指出的是影响剂量场分布的另一个较重要因素即影像增强器,它对剂量场的部分空间起着屏蔽作用,使被遮挡空间里测量点的剂量率减小,这可部分解释测量平面Ⅱ、Ⅲ距射线束较远测量点的剂量率值同较近测量点的剂量率值相接近甚至大于距射线束较近测量点的剂量率值的原因。其次测量对象所处的环境即工作场所中诊疗用辅助设备及其在空间布放的位置,诊疗室的容积和形状,工作人员的位置等都会影响剂量场的分布,使剂量分布复杂化。因为除患者作为主散射体外,工作场所中的一切物体都可作为回跳散射的产生体而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扰乱了工作场所剂量分布的固有规律,使工作场所的实际剂量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表现为各测量点的数值相差很大,因此在防护上就提供这样一个思路:通过移走工作场所内非必备的诊疗物品并合理放置诊疗器具来消除有危害意义的高剂量区。

将本文测量的结果同国家制订的《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中卧位透视散射线剂量限值4相比较可以认为:以上三种类型的剂量场一般地说是比较安全的。但也有个别的测量点超过了标准,且所做检查和治疗较一般透视的纯曝线时间要长的多(肾动脉扩张时约为20~30分钟),又不能隔室操作,在诊疗过程中还多次点片,因而经常进行操作的医生所接受的X射线的累积剂量不容忽视,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林贵. 介入性放射学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9, 8(4): 182.
[2]
K.N.普拉萨德著(程伊洪, 李春海译).人体放射生物学.第一版.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4: 279-288.
[3]
ICRP21号出版物(陈常茂译).外部源致电离辐射的防护数据.第一版.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1: 1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279-87.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第一版.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