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  1990, Vol. 3 Issue (1): 35-36  

引用本文 

金家美, 马希树, 傅惠先. X射线致皮肤癌3例报告[J]. 放射卫生, 1990, 3(1): 35-3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89-10-11
X射线致皮肤癌3例报告
金家美 , 马希树 *, 傅惠先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济南
摘要:3例患者均系医用X线诊断职业人员, 发生癌变时放射性专业工龄分别为18、20/25年。对其中2例手指皮肤累积剂量估算的结果为20和59.8Gy。病理组织学检查:2例为鳞状上皮癌, 1例为接近原位癌。

leddy等(1964)曾报道115例从事医用X线工作的慢性放射性皮炎患者,以后转变为皮肤癌者达33%。我们在临床和放射性工作人员查体中发现3例慢性放射性皮炎癌变患者。现报告如下:

一 病例介绍

例1:男,37岁,某县医院放射科医生,放射专业工龄18年。住院号203893。

1957年从事X线诊断工作,早期一般胸透20~40人次/日、拍片5~10人次/日、胃肠透视8~9人次/日。透视时只戴铅围裙,不戴铅手套。1969年后发现双手皮肤干燥、少汗、指甲变厚。1973年就诊时,双手掌皮肤干燥、手背粗糙、甲床毛细血管充血,霉菌检查阴性,诊断为早期慢性放射性皮炎。1年后复诊发现指背皮肤出现了多个高出皮肤的硬质角化物,诊断为Ⅱ度慢性放射性皮炎,建议调离射线工作。但患者未接受建议,仍继续原工作。1975年右手指皮肤发生溃疡,治疗无效而就诊。

检查:双手掌皮肤干燥、角化。双手背末端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双手2~3指可见数个粟粒至绿豆大孤立干燥而锐利的角化疣状物,表面不平,形状不规则,呈棕色或干血痂色,不易剥掉,有明显触压痛。右手中指背侧有2.5×2.5cm的慢性溃疡,边缘高,基底硬,溃疡面高低不平,有恶臭分泌物。全部指甲增厚、无光泽、灰暗、纵纹多而粗、并有纵形带状色素沉着。右手中、食指指甲游离缘劈裂触痛。指纹模糊,指端角化皲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鳞状细胞癌。右手行截指手术,术后愈合良好。1986年随访,未见复发和转移征象。

例2:男,45岁,某矿务局医院放射科医生,放射工龄20年。住院号235699。

1959年从事X线诊断工作,一般胸透30~40人次/日、胃肠透视2~3人次/日,拍片及特殊检查不定,经常在X线下施行整骨复位,曝光时间较长,操作时经常不戴铅手套。于1965年发现双手背末端皮肤充血发红,轻度麻木,灼痒。以后双手皮肤干燥、粗糙,并逐渐加重。1977年指背皮肤出现多个高出皮面的硬性小丘疹,个别逐渐增生为绿豆大。于1979年就医。检查发现,双手指皮肤粗糙、干燥、脱屑。右中、食指末两节背面见多数孤立的粟粒至绿豆大、质硬、表面不规则角化物。左右手中指背面角化物较大,呈黑色尖锐疣状物,如牡蛎壳样牢牢固定在皮肤上,有压痛。双手全部指甲变厚,甲纵纹多而粗,伴有带状色素沉着,右手中、食指指纹变浅,末端角化、皲裂。诊断为慢性放射性皮炎Ⅱ度。将左、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末两节皮肤全部切除并植皮治疗。病理组织学检查:有类似原位癌的改变。

例3:男,60岁,某市立医院放射科医生,放射专业工龄25年。

1955年从事X线诊断工作,多数情况下徒手操作。1967年起,左手皮肤日渐粗糙、干燥、不出汗、麻木、发痒,左手2~3指背皮肤出现鸡眼样硬质角化物。1979年左食指先形成溃疡,后及中指和无名指,疼痛难忍。

检查:束臂试验(+)。双手皮肤粗糙,弹性差、表皮角化、呈蒜皮样脱屑,左手为重。指纹粗乱,大部分消失。双手末端皮肤毛细血管充血,轻度肿胀呈持续慢性炎症状态。左手中指、食指、无名指背面有散在锐利角化物,质地坚韧,小如小米,大如黄豆。食指背面可见1.5×2cm慢性溃疡,基底裸达骨膜。中指、无名指两侧及指甲周围还有多处表浅性溃疡。1~3指甲板增厚外翻,无光泽,有纵形带状色素沉着。

病理组织学检查:表皮组织增生与萎缩交替出现,大部有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部分见表面细胞间变畸形,细胞核畸形深染,上皮丁角呈杆状向下伸延,溃疡处真皮组织见到巢状间变,细胞巢团松散,无完整基底膜。真皮浅层片状淋巴细胞浸润,其中有少量中性细胞,真皮全层明显胶原化,皮脂腺及毛襄全部消失,有少数汗腺残存,结构轻度破坏,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壁高度增厚。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行截指手术,术后愈合良好。1987年随访,未见复发和转移。

用氟化锂热释光剂量片对局部皮肤受照剂量进行模拟估算,其发病累积剂量为59.8Gy。

二 讨论

放射性皮肤癌是慢性皮肤放射损伤的最终表现,主要恶变于放射性溃疡和过度增生的皮肤角化物上,也可发生在萎缩性皮炎及皮肤色素斑上。本文2例为放射性溃疡恶变,1例为异常疣状角化物恶变;2例为鳞状上皮细胞癌,1例接近原位癌。据报道,发生在手部的皮肤癌以鳞状细胞癌占多数。

多数资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癌的发生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Mole[1]指出,在15Gy时,真皮瘤明显增加,但真皮层处实际剂量为6Gy,表皮剂量相当于10.5Gy。他认为此数值可作为致癌的临界值。Rintala[2]报道诱发皮肤癌的最小剂量为2~15Gy,但以30Gy以上者最常见。本文对例1和例3进行了手指皮肤累积剂量估算,分别为20、59.8Gy。可见射线诱发皮肤癌的剂量范围很大。

放射性皮肤癌恶性变较低,因为其皮肤损伤进入晚期,局部组织纤维化,血管和淋巴闭塞,血循环不足,癌细胞不易扩散转移。本文例1、例3分别在术后11、8年随访,均末见复发和转移。说明只要尽早切除病损的指节,即可获得良好效果。

本文提示,放射性职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重视个人防护,定期查体;如发现受照皮肤干燥、粗糙、角化过度或有异常赘生物增生及溃疡等,应及时诊治,以防癌变。

参考文献
[1]
Mole R H. Radiation induced tumours-human experience[J]. Brit Radial, 1972, 45: 613.
[2]
Rintala A. Local radiation burns[J]. Acta chirurgica scanclinavica, 1967, Soppl: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