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文章信息
- 赵科, 杨丽宏, 尹可丽, 赖怡 .2016.
- ZHAO Ke, YANG Lihong, YIN Keli, LAI Yi .2016.
- 民族文化认同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Ethnic Culture Identity and Career Maturity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4): 418-425
-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32(4): 418-425.
-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6.04.05
2.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昆明 650500 ;
3.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楚雄 675000
2.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
3. School of Educatio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文化认同是不同文化共同体成员对所属文化及他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依附,并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归属与信仰(Berry,2005; 王沛,胡发稳,2011; 陈世联,2006)。研究发现,文化认同包括主流文化认同(Mainstream Cultural Identity,简写MCI)和民族文化认同(Ethnic Cultural Identity,简写ECI)两大要素,且两者具有等效的生存价值(Fa-Wen Hu,Pei Wang, & Li-Ju Li,2014)。其中,主流文化认同反映了人们对国家主体文化和社会规范的选择、体认和情感依附;而民族文化认同则反映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的认知、意识、态度、情感及行为,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詹小美,王仕民,2011)。因此,文化认同包含了个体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整合与和谐,并且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相应的冲突与压力,而冲突与压力促进着个体的社会化,也促使个体主动调整文化价值观、态度、认知及行为而催化不同文化的整合与和谐(赵科,杨丽宏,2011)。对此,Leong(2014)解释说,在同一社会场景中,不同族群/民族所感受到的冲突与压力,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源于文化冲突,尤其是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尤为突出。那么,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过程中,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是如何影响衡量职业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的职业成熟度(Career Maturity,简写CM)的呢?为降低大学生职业心理压力与冲突,促进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探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以期为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教育与实践提供支持。
职业成熟度是个体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相关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与其自身相适宜的职业决策的一种心理准备程度(张玉柱,2012)。研究指出,文化是影响个体职业成熟度的重要因素(Moracco,1976),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职业成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Schmitt-Rodermund, & Silbereisen,1998)。Tang研究结果显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华裔美国学生和中国大学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而美国白人学生受父母的影响则不明显(Tang,2003)。Hardin等人研究发现,亚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的职业成熟度水平存在差异,他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种文化对独立性、依赖性的不同理解造成的(Hardin,Leong, & Osipow,2001)。不难看出,文化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始终联结了文化认同的过程。正如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在与某一种族(或民族)同一性和文化适应性相适应的职业成熟度模型是至关重要的(Leong, & Chou,1994)。那么,构成文化认同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职业成熟度是否具有一致性作用?虽然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具有等效的生存价值,但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缘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类对文化的理解千差万别,趋向于文化自我中心(王沛,胡发稳,2011),而民族族际动力和文化交融必然要求人们不断调整、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系统,以完成文化的整合与和谐。为此,就有必要明确具有文化自我中心倾向的民族文化认同是如何整合主流文化认同、调整和重构其文化价值系统并作用于职业成熟度的。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行为、认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核心(Bandura,1986),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及克服阻碍的持久性(Gist,1987)。其中,生涯自我效能感(Career Self-efficacy,简写CS)作为职业心理的核心概念(Lent,Brown, & Hackett,1994),对职业成熟度具有重要影响。生涯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水平越高(Luzzo,1995;Betz,Klein, & Taylor,1996);生涯自我效能感是预测个体职业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指标(Naidoo,Bowman, & Gerstein,1998)。一方面,生涯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并实现行为目标的信念(狄敏,黄希庭,张志杰,2003; 郭本禹,姜飞月,2003),被看作是个体达成职业目标的关键因素,并能显著预测个体的职业成熟度;而文化认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涯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Miranda, & Umhoefer,1998; Lucero-Miller, & Newman,1999)。因此,生涯自我效能感可能在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个体积极的文化认同能够提高生涯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而对职业成熟度产生增益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认同根植于本民族文化背景,而职业成熟度的现实性与动态发展性则根植于社会主流文化背景;依据“民族文化认同是他文化认同的前提与基础”(卿臻,2010)的观点及“文化上的少数民族群体是涵化群体而另一类群体则是主流文化群体”(Segall,Dasen,Berry, & Poortinga,1999)的经典涵化观点,民族文化认同可能首先要打破或去文化自我中心以完成与主流文化的整合,即民族文化认同对职业成熟度的作用可能要经由主流文化认同和生涯自我效能感。
至此,本研究假设:民族文化认同通过主流文化认同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对职业成熟度产生影响效应。此外,研究发现,性别、民族/种族变量对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在不同民族/种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Phinney,1990; Berry,Phinney,Sam, & Vedder,2006; Gloria, & Hird,1999; Gushue,2006)。女性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水平要高于男性(Fa-Wen Hu,Pei Wang, & Li-Ju Li,2014);对于不同民族/种族的男性,他们更可能在主流文化中找到工作,而女性则更多受制于本族文化(史慧颖,2007)。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且不同的性别,其生涯自我效能的预测力也不同(Matsui, & Onglatco,1991; 姜飞月,2002; 王桢,时勘,高晶,2005)。国内学者呼吁,文化认同的跨民族比较研究是当前更为需要的研究类型,它能使研究者更为有效地掌握文化认同的普遍规律和特殊差异(董莉,李庆安,林崇德,2014)。也就是说,性别、民族是影响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变量。因此,本研究提出,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可能存在性别和民族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2个问题:其一,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中介作用;其二,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的性别及民族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采用以班级为单位整体施测的方式,选取了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芒市、临沧市、景洪市共4所高校4400名大学生,获得4292个有效样本。其中,男生1184名,女生3108名;汉族学生2576名,少数民族学生1716名;城镇学生602名,农村学生3678名,该项缺失12名;大一年级1260名,大二年级1665名,大三年级1363名,该项缺失4名;平均年龄20.50±2.04岁。
2.2 研究工具 2.2.1 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Fa-Wen Hu、Pei Wang和Li-Ju Li(2014)编制,共34个条目,分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2个分量表,其中主流文化认同包括社会规范(a= 0.88)、主体文化(a= 0.81)2个维度,民族文化认同包括民族接纳(a= 0.83)、族物喜好(a= 0.79)、民族俗约(a= 0.72)、宗教信念(a= 0.71)4个维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测量中,民族文化认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分半信度系数为0.81,主流文化认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分半信度系数为0.84。
2.2.2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张智勇、荣煜和管延军(2006)修订,该量表考虑到典型东方文化特点,经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7,分半信度为0.89,重测信度为0.77,具有良好的关联效度和效标效度。量表共34题,包括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6个维度。国内研究者将该量表应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表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赵科,杨丽宏,董大校,等,2013)。本次测量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分半信度系数为0.87。
2.2.3 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刘保胜(2011)编制,量表包括未来期望、自我评价、自主控制、克服困难和能力信心五个维度,22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各维度题项得分之和越高,表明个体该维度的自我效能感越强。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8~0.80之间。总量表及各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8~0.91之间。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本次测量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分半信度系数为0.82。
2.3 数据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和AMOS5.0进行管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在主流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得分上,性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 1。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得分明显低于女生得分,而女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得分则明显低于男生得分;男生的职业成熟度得分明显低于女生得分,而生涯自我效能感得分则显著高于女生得分。
主流文化认同 | 民族文化认同 | 职业成熟度 | 生涯自我效能感 | ||
总体 | 4.21±0.45 | 3.68±0.51 | 3.31±0.31 | 3.59±0.51 | |
性别 | 男 | 4.18±0.50 | 3.71±0.53 | 3.28±0.31 | 3.68±0.55 |
女 | 4.22±0.43 | 3.67±0.49 | 3.32±0.31 | 3.55±0.49 | |
t | -2.48** | 2.48** | -3.41*** | 7.71*** | |
民族 | 汉族 | 4.22±0.45 | 3.63±0.48 | 3.31±0.32 | 3.59±0.53 |
少数民族 | 4.18±0.44 | 3.76±0.53 | 3.31±0.30 | 3.57±0.49 | |
t | 3.04** | -7.81*** | 0.35 | 1.22 | |
注:*p<0.05,**p<0.001,***p<0.001。下同。 |
表 1数据表明,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得分具有显著的民族差异(均p<0.001),即汉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得分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得分,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得分则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得分。
3.2 大学生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及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流文化认同与生涯自我效能感、职业成熟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均p<0.001),民族文化认同与生涯自我效能感、职业成熟度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均p<0.001),生涯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见表 2。
主流文化认同 | 民族文化认同 | 生涯自我效能感 | 职业成熟度 | |
主流文化认同 | 1 | |||
民族文化认同 | 0.53*** | 1 | ||
生涯自我效能感 | 0.28*** | 0.25*** | 1 | |
职业成熟度 | 0.29*** | 0.15*** | 0.43*** | 1 |
为探讨民族文化认同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效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民族文化认同(ECI)为预测变量、主流文化认同(MCI)和生涯自我效能(CS)为中介变量,以职业成熟度(CM)为结果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主要拟合指标为:χ2/df=9.78,RMR=0.010,GFI=0.992,NFI=0.984,CFI=0.995,RMSEA=0.046。
从图 1可得知,民族文化认同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是通过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这两个变量间接实现的,即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可分别单独作为中介变量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中介作用,两者也可同时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 |
图 1 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模型 |
由于各变量在性别上均有显著的差异,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分析来考察中介效应是否具有跨性别的一致性。首先,对男女生样本模型进行自由估计,男生模型(M男生)、女生模型(M女生)拟合指标良好,见表 3。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恒等检验,Mus为未设限模型(默认模型),Mws为结构系数相等模型,模型拟合指标见表 3。结果发现,△χ2=29.34,△df=8,p<0.001,模型Mus和Mws有显著的差异,即主流文化认同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性别差异显著。
Model | χ2 | df | RMR | RMSEA | GFI | NFI | CFI |
M男生 | 63.85 | 12 | 0.016 | 0.061 | 0.988 | 0.970 | 0.975 |
M女生 | 98.61 | 12 | 0.011 | 0.049 | 0.993 | 0.976 | 0.979 |
Mus | 181.76 | 28 | 0.014 | 0.036 | 0.991 | 0.971 | 0.975 |
Mws | 211.10 | 36 | 0.016 | 0.034 | 0.989 | 0.966 | 0.971 |
图 2、图 3分别为男生和女生的结构方程模型。由图可知,男生模型中,民族文化认同对职业成熟度的预测效应显著(βECI→CM=-0.13,p<0.001),民族文化认同通过生涯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的预测不显著(βECI→CS=0.07,p >0.05);而女生模型中,民族文化认同对职业程度度的预测效应不显著(βECI→CM=-0.04,p>0.05),民族文化认同通过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的预测效应显著(βECI→CS→CM=0.10,p<0.001)。其结果提示,男女生模型的中介效应差异体现为:女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可通过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对职业成熟度产生影响效应,而男生模型则无此中介效应。
![]() |
图 2 男生中介效应模型 |
![]() |
图 3 女生中介效应模型 |
同理,由于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的民族差异显著,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分析来考察中介效应是否具有跨民族的一致性。自由估计的汉族模型(M汉族)和少数民族模型(M少数民族)拟合指标良好,见表 4。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Mue为未设限模型,Mwe为结构系数相等模型)恒等检验结果表明,△χ2=37.35,△df=12,p<0.001,模型Mus和Mws有显著的差异,即主流文化认同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
Model | χ2 | df | RMR | RMSEA | GFI | NFI | CFI |
M汉族 | 91.35 | 12 | 0.012 | 0.051 | 0.992 | 0.977 | 0.980 |
M少数民族 | 63.76 | 12 | 0.012 | 0.051 | 0.992 | 0.972 | 0.977 |
Mue | 114.76 | 20 | 0.009 | 0.021 | 0.995 | 0.986 | 0.988 |
Mwe | 152.11 | 32 | 0.009 | 0.027 | 0.994 | 0.981 | 0.985 |
从汉族和少数民族结构方程模型(图 4、图 5)可得出,汉族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ECI→CS→CM =0.11),而少数民族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则起完全中介作用(βECI→CS→CM =0.10×0.62=0.062)。
![]() |
图 4 汉族中介效应模型 |
![]() |
图 5 少数民族中介效应模型 |
本研究发现,女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水平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则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提示了男女大学生在适应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倾向,这可能与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文化有关。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男性则居于主导地位;而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始终贯穿着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以致于女性更倾向于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这也传达了现代女性对平等、自由的强烈文化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中沉淀了深蕴的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与特色,各民族均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质,为适应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男性可能更倾向于民族文化认同,以不断建构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心理结构及思想观念,力求获得更大的发展。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由于多元文化冲突现象,可能引发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失衡,男女性可能依据其特定的社会性别角色,在主流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从研究的民族变量看,汉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水平,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则高于汉族大学生水平。这一结果透视了文化认同是居于认同主体已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及文化模式同异质文化的整合与和谐的过程。汉族大学生主要依据主流文化价值系统在不同文化主体接触过程中完成民族文化认同,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则主要基于本民族文化价值系统来实现其文化认同。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受内在文化模式的制约(杨建义,2012),民族文化认同是文化主体间的价值选择与体认,反映着个体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和归属倾向(王沛,胡发稳,2011)。因此,汉族大学生较之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倾向于优先选择主流文化认同,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则倾向于优先选择民族文化认同。实际上,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冲突的现实性正是文化主体已然形成的既定文化模式与他文化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与平衡的矛盾体现,而民族文化认同的完形正是不同文化冲突的适应与和谐。
4.2 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文化工具论指出,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换言之,个体为满足社会性发展需要,通过主体能动性可以从一种文化认同跨越到另一种文化认同,并且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文化认同。本研究结果提示,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水平越高,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就越高。研究发现,对母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对心理和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曹月如,2010)。艾里克森也指出,个体缺少文化认同,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也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更好地社会化。而职业成熟度正是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大体现,因此,文化认同水平越高,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也就越高。
4.3 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及其性别、民族差异 4.3.1 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其一,主流文化认同对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关系的中介作用。该结果提示,个体的职业发展主要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认同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要通过主流文化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对职业成熟度的作用机制揭示了民族文化认同经由主流文化的整合方可对个体的职业心理发展产生作用。按照涵化的观点,个体/群体保持原有文化并与他文化进行交流才可能达到文化和谐。文波指出,从出生伊始,本民族文化就开始了对个体塑形的过程,塑形着个体文化认同的符码(文波,2012),使得本民族文化深深镶刻在深层意识之中(丁琴海,2009),影响着个体思想、意识、道德及观念。然而,由民族文化所牵引的思想意识放置于社会主流文化所引发的冲击与冲突而最终形成或构建的文化认同,决定着个体文化心理发展的轨迹与方向,并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发展。
其二,生涯自我效能感对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关系的中介作用。生涯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源于信念系统的主观判断,反映的是文化的核心层次,即思想观念、价值系统等。有研究指出,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质是观念的反映与客观的表现的有机统一(王沛,胡发稳,2011)。实践证明,在特定的文化场域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思想观念、价值系统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因此,民族文化认同首先打破并重构个体的思想价值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的重构表达了不同文化的平衡与和谐,进而引发个体行为模式、文化心理模式等方面的改变并影响个体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职业成熟度。
其三,主流文化认同和生涯自我效能感对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揭示,价值观念系统、主流文化认同对个体发展的内在意义性,同时也提示了文化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即从物化层次到价值层次再到心理层次。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物化层次主要通过同化来构造民族文化认同,如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价值层次主要通过涵化以重构个体的价值文化系统,如价值文化认同;而心理层次则通过实践来完成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和谐并直接内化为个体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具体而言,民族文化经由主流文化的认同整合达成文化适应进而促进心理适应与和谐。研究指出,文化认同整合对个体的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具有重要影响(Chen,Benet-Martínez, & Harris Bond,2008),意味着个体价值观、态度等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对新环境最终适应的过程(Berry,2005)。
4.3.2 中介效应的性别、民族差异中介效应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为,生涯自我效能感对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关系的中介效应在女生样本中起完全中介,而在男生样本中则无显著性。其原因可能是:一是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如前所述,男性具有比女性更强的掌控力和自信力,而这一观念(或价值取向)从出生伊始便不断生成与发展,以致于男生无须基于民族文化构建自我效能以发展其职业成熟度;相反,女生则需要不断获得与发展自我效能以促进其职业成熟度的完善。二是传统文化对男女自主要求的差异。一般而言,男性具有更多的自主性而女性则表现出更多的依附性。因此,女生需要首先发展自我效能以促进个体职业心理的不断成熟。
中介效应的民族差异体现在,生涯自我效能感对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关系的中介效应在汉族样本中起部分中介,而在少数民族样本中则起完全中介作用。民族文化认同是他文化认同的前提与基础(卿臻,2010),民族文化认同受内在文化模式的制约(杨建义,2012)。而生涯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反映着个体社会化发展水平,与主流文化认同一脉相通。因此,基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模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需要重构或获得主流文化认同文化模式下的生涯自我效能感,才能对其职业成熟度产生促进作用。而对于汉族大学生,由于民族文化认同基于主流文化认同的文化模式,其所整合的民族文化认同可直接作用于主流文化背景下的职业成熟度,也可通过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对职业成熟度产生影响。这一结果支持了Berry心理学的涵化观点,涵化综合概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群体成员因接触而发生文化和心理变化的双重过程(Berry,2002)。
整合本研究结果,整体样本模型、性别模型和民族模型中均存在一条显著效应的路径:民族文化认同通过主流文化认同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对职业成熟度产生影响效应,即本研究假设得到5个模型的支持。涵化心理指出,个体心理涵化的态度基础除个体人格特征、生活习俗、态度、文化和接触程度等因素外,还与个体因文化认同而采取的涵化策略存在较大关系,其中,认同整合有利于文化适应(Berry,2005)。实际上,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再到职业成熟度,反映了文化认同整合策略的机制,即民族文化认同经由主流文化认同的整合所建构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成熟度(职业心理)的作用机制。另有研究指出,文化认同是对职业认同的文化自觉(缪军,2011)。至此,本研究认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动力特征——文化心理须通过主流文化认同与价值系统的联动予以实现。
本研究的发现丰富了文化认同的心理学理论,拓展了职业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构建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作用模型。实践方面,有助于探寻职业成熟度的文化因素,进而为民族教育、文化教育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指导,并促进个体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诚然,本研究属横向研究,难以把握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今后应结合纵向研究设计、质性研究设计,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研究结论。
5 结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男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主流文化认同、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男生;汉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
(2) 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3) 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4) 生涯自我效能感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男生样本中不显著而在女生样本中显著;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分别单独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汉族大学生样本中为部分中介,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样本中为完全中介。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rentice-Hall, Inc. |
Berry J.W (2005). Acculturation: 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 29(6), 697-712. DOI: 10.1016/j.ijintrel.2005.07.013. |
Berry J.W (2002).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345 -383. |
Berry, J. W., Phinney, J. S., Sam, D. L., & Vedder, P. 2006. Immigrant youth in cultural transition: Acculturation, identity and adaptation across national context. New Jersey: Mahwah. |
Betz N.E, Klein K.L, & Taylor K.M (1996). Evalu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 4(1), 47-57. DOI: 10.1177/106907279600400103. |
Chen S.X, Benet-Martínez V, & Harris Bond M (2008). Bicultural Identity, bilingualism,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immigration-based and globalization-based accultu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76(4), 803-838. DOI: 10.1111/jopy.2008.76.issue-4. |
Gist M.E (1987). Self-efficacy: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2(3), 472-485. |
Gloria A.M, & Hird J.S (1999). Influences of Ethnic and Nonethnic Variables on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 48(2), 157-174. DOI: 10.1002/cdq.1999.48.issue-2. |
Gushue G.V (2006). The relationship of ethnic identity,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among Latino/a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68(1), 85-95. DOI: 10.1016/j.jvb.2005.03.002. |
Hardin E.E, Leong F.T, & Osipow S.H (2001). Cultural relativity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areer matur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58(1), 36-52. DOI: 10.1006/jvbe.2000.1762. |
Hu F.W, Wang P, & Li L.J (2014). Psychometr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 26(4), 1356-1368. DOI: 10.1037/a0037690. |
Lent R.W, Brown S.D, &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45(1), 79-122. DOI: 10.1006/jvbe.1994.1027. |
Leong, F. 2014. Career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behavior of racial and ethnic minorities. Routledge. |
Leong F.T, & Chou E.L (1994). The role of ethnic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in the vocational behavior of Asian Americans: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44(2), 155-172. DOI: 10.1006/jvbe.1994.1011. |
Lucero-Miller D, & Newman J.L (1999). Predicting acculturation using career, family,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a sample of Mexican 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 27(2), 75. DOI: 10.1002/jmcd.1999.27.issue-2. |
Luzzo D.A (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maturity and perceived barriers in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 73(3), 319-322. |
Matsui T, & Onglatco M.L (1991). Instrumentality, expressiveness, and self-efficacy in career activities among Japanese working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39(2), 241-250. DOI: 10.1016/0001-8791(91)90011-A. |
Miranda A.O, & Umhoefer D.L (1998). Acculturation, language use,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of Latino career counseling cli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 26(1), 39. DOI: 10.1002/jmcd.1998.26.issue-1. |
Moracco J.C (1976). Vocational maturity of Arab and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8(3), 367-373. DOI: 10.1016/0001-8791(76)90052-X. |
Naidoo A.V, Bowman S.L, & Gerstein L.H (1998). Demographics, causality, work salience, and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53(1), 15-27. DOI: 10.1006/jvbe.1997.1586. |
Phinney J.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08(3), 499. DOI: 10.1037/0033-2909.108.3.499. |
Schmitt-Rodermund E, & Silbereisen R.K (1998). Career maturity determinan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social context, and historical tim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 47(1), 16-31. DOI: 10.1002/cdq.1998.47.issue-1. |
Segall M.H, Dasen P.R, Berry J.W, & Poortinga Y.H (1990). Human behavior in global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ion to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Pergamon Press. . |
Tang M (2003).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ng, collaborating, advocat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 52(1), 61-69. DOI: 10.1002/cdq.2003.52.issue-1. |
曹月如. (2010).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心理和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3, 28-30. |
陈世联. (2006). 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3, 117-121. |
狄敏, 黄希庭, 张志杰. (2003). 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9(5), 22-26. |
丁琴海. (2009).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 51-57. |
董莉, 李庆安, 林崇德. (2014).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1), 68-75. |
郭本禹, 姜飞月. (2003).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5, 130-137. |
姜飞月.2002.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大四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9-2002092023.htm |
缪军. (2011). 文化认同驱动职业认同——从文化视角谈提升民警的职业归属感. 公安研究 , 10, 54-57. |
刘保胜. 2011.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 曲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6-1011117252.htm |
卿臻. (2010). 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前沿. , 7, 156-159. |
史慧颖.2007.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2007130977.htm |
田丰. (2000). 文化进步论纲. 广东社会科学 , 4, 55-62. |
王沛, 胡发稳. (2011). 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40(1), 101-107. |
王桢, 时勘, 高晶. (2005).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13(2), 162-164. |
文波. (2012).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教育探索 , 9, 13-14. |
杨建义. (2012). 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探究. 思想理论教育 , 13, 45-50. |
詹小美, 王仕民. (2011). 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 哲学研究 , 2, 115-119. |
张玉柱. (2012). 职业成熟度、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 99-101. |
张智勇, 荣煜, 管延军. (2006). 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32(5), 1-6. |
赵科, 杨丽宏. (2011). 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涵化功能. 学园 , 6, 77-82. |
赵科, 杨丽宏, 董大校, 等. (2013). 职业成熟度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 34(4), 432-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