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Vol. 31 Issue (1): 100-107   PDF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1.14
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0

文章信息

方晓义, 刘璐, 邓林园, 刘勤学, 苏文亮, 兰菁. 2015.
FANG Xiaoyi, LIU Lu, DENG Linyuan, LIU Qinxue, SU Wenliang, LAN Jing. 2015.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n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1): 100-107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31(1): 100-107.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1.14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方晓义1 , 刘璐1, 邓林园2, 刘勤学3, 苏文亮4, 兰菁1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 北京 100875;
3.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4.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福州 350108
摘要: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逾十年,分析与总结显示,已有研究采用个体、团体等不同干预模式,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不同咨询与治疗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团体干预模式及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导,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们采用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网络成瘾理论,形成了个体—家庭—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模式。
关键词网络成瘾     青少年     干预     预防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n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FANG Xiaoyi1 , LIU Lu1, DENG Linyuan2, LIU Qinxue3, SU Wenliang4, LAN Jing1    
1.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3.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Abstract: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has become a risky factor fo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According to the studies about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n 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n the past more than 10 years, there wer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pproaches and modalities, among which is predominated b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group counseling. The programs in this field tend to integrate multiple approaches and modalitie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different counseling theories such as Family Therapy, CBT,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heories such as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we have developed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s applied in the individual, family, or school, most of which have been tested by empirical studies. Future research can focus on biological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to eventually develop a systematic biopsychosocial program for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n 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
Key words: Internet addiction     adolescent     intervention     prevention    
1 网络成瘾的危害及相关研究

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意指由于长时间不适当的网络使用而导致对网络的耐受、戒断反应、持续的上网欲望及行为失控现象,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造成损害(Goldberg,199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针对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调查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26亿,占网民总体的36.7 %,占青少年总体的63.5 %。这其中成瘾者约占青少年群体的8 % ~13.7 %(Cao,Sun,Wan,Hao,& Tao,2011; Block,2008)。其他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Müller,Ammerschlaeger,Freisleder,Beutel,& Woelfling,2012; Liu,Desai,Krishnan-Sarin,Cavallo,& Potenza,2011)。过度的网络使用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人际关系及其他社会功能(Lam,2014; Gentile et al., 2011; Spada,2014; Mythily,Qiu,& Winslow,2008; Milani,Osualdella,& DiBlasio,2009),因而引起了成瘾领域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由于网络成瘾危害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国内外研究者对致瘾的心理、生理机制,以及干预方法进行了大量探索。我们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其中包括对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的评估,如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利弊权衡”(刘勤学,苏文亮,方晓义,罗喆慧,2010),“心理需求的网络满足”(万晶晶,张锦涛,刘勤学,邓林园,方晓义,2010),以及“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罗喆慧,万晶晶,刘勤学,方晓义,2010)等;并对致瘾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从个体心理角度和家庭、同伴环境角度进行了综合探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邓林园,武永新,孔荣,方晓义,2014; 邓林园等,2012; 张锦涛,陈超,刘凤娥,邓林园,方晓义,2012)。在总结实证研究基础上,我们的团队提出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理论”(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张锦涛,夏翠翠,2012) ,以及“网络成瘾个体内在需求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整合视角(刘勤学,方晓义,周宗奎,2012)等,为干预方案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随着研究的开展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网络成瘾的亚类——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已被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纳入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DSM-V)第三部分(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由于过度网络使用尤其是失控的网络游戏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危害,网络成瘾问题已得到临床上的高度重视,针对网瘾的干预治疗研究也已在多个国家开展起来(King,Delfabbro,Griffiths,& Gradisar,2011)。

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目前,网络成瘾干预领域的研究者倾向认为绝对的戒除网络是不合理的,预防与干预的目标在于改变问题性的上网方式,形成健康、可控和平衡的网络使用模式(Young,2010)。由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影响的严重性和人数的不断增长,大量组织、机构尝试开发不同的技术与方法预防、干预网络成瘾行为。有证据表明,很多有网络相关问题的个体接受过心理或医疗机构不同形式的干预或治疗,主要包括心理-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其中又以心理行为干预最为普遍(King et al., 2011)。

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已有的预防、干预研究基础上,基于对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行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结合家庭治疗理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动机激发(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等多种干预治疗理论,及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网络成瘾理论,研发出一整套旨在改善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的,个体—家庭—学校多水平的综合预防和干预方案。整套方案共有八种不同角度的子方案,包括:

(1)心理教育方案。针对全体学生,以预防教育为主;

(2)团体训练方案。又分为: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采用团体辅导,通过改变其错误认知和行为来戒除网瘾;

家庭干预方案——以多对网瘾青少年家庭为干预对象,通过改善亲子关系及其互动达到改变网瘾的目的;

家长干预方案——以父母为干预对象,通过改善其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达到改变青少年网瘾的目的;

(3)个体干预方案。该方案分为三个子方案由相应的团体方案修订而成;

(4)在线专家自助系统。基于跨阶段理论和动机激发理论,激发青少年的自主选择与改变。

以下将在分析已有预防与干预研究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三套子方案,及相关实证研究。

2.1 已有研究理论基础多样,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

目前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包括CBT、MI、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RT)等,其中又以CBT为主导。作为短期的、目标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CBT常用于包括成瘾在内的精神障碍的治疗,其有效性在酒精依赖等物质成瘾领域得到验证(Assanangkornchai & Srisurapanont,2007)。在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中,研究者多通过要求被试察觉和监督管理自己的思维、感受及行为来避免成瘾问题的反复及获得新的应对技能,最终达到合理使用网络的目标。对已有网络成瘾干预研究的元分析显示,CBT在减少网络使用时间及减轻抑郁方面有着相对更好的疗效(Winkler,Dörsing,Rief,Shen,& Glombiewski,2013)。动机激发疗法通过帮助来访者探索和解决内在冲突以一种直接的、来访者中心的方式激发成瘾者做出改变;将改变的责任和信任交给来访者,符合青少年群体的发展特点,因此也是较多使用的网瘾治疗方法之一(King et al., 2011)。此外,更多的研究倾向于使用综合的多水平干预方案,结合学校教育、家长培训等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多角度干预(Du,Jiang,& Vance,2010; Shek et al., 2009)。CBT疗法为主,综合的多水平干预方案也是我们的团队借鉴与发展之处。已有方案在理论基础上多借鉴较成熟的物质成瘾及其他精神障碍干预研究,对于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以及网络成瘾这一特殊问题的针对性略显不足,这或许是部分研究在控制网络使用方面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仅有少量研究将咨询、治疗理论与成瘾领域相关理论相结合形成干预方案。如,高文斌和陈祉妍(2006)将网络成瘾的病理心理机制的“失补偿”假说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开发出“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方案,并在青少年网瘾群体中得到效果验证。我们的研究在其“失补偿”假说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理论”,并据此开发出多家庭团体干预(multi-family group therapy,MFGT)方案。
2.2 已有干预模式多样,向综合干预模式发展

早期的网络成瘾干预多采用个体的方式进行,针对到医院或其他机构就诊的网络成瘾者进行一对一的干预。随着研究者对网络成瘾问题及干预方案的探索,更多的研究开始聚焦团体干预模式,其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主导。然而对网络成瘾干预的元分析研究发现个体干预的效果更优,这可能与团体模式对成员的社交焦虑、缺乏社交能力等特质较为敏感有关(Winkler et al., 2013)。不同干预方式的治疗效果或也受到被试群体及所采用的干预方案的影响。近年,有学者综合前人的研究指出,网络成瘾者的家人对改变其成瘾行为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Peukert,Sieslack,Barth,& Batra,2010)。对于青少年群体,家庭是影响成瘾行为发生的因素以及重要的情感支持与行为榜样(Mak et al., 2010),已有研究也证实了家庭对于治疗包括网瘾在内的成瘾问题的重要作用( Han,Kim,Lee,& Renshaw,2012; Liddle,2004)。综合考虑团体干预与家庭治疗的优势与不足,我们的团队将家庭与团体模式相结合,采用新进的MFGT方法,开发出多家庭团体干预方案,为网瘾青少年及其父母均提供了同伴支持和从面峙中学习的机会。

2.3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多家庭团体干预研究

网络成瘾的多家庭团体干预方案是以家庭治疗理论为基础设计的。该方案通过改变家庭关系、家庭互动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增加自控能力,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方案主要包括亲子沟通、亲子关系以及心理需求的替代满足等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六个主题:(1)热身活动及关系建立;(2)亲子沟通技能训练;(3)有关网络成瘾的亲子沟通;(4)亲子关系建立训练;(5)心理需要与网络使用关系探讨,在家庭关系中寻找可替代性选择;(6)美好未来展望等。方案需要1名家长与青少年共同参与,由4~8个家庭组成一个团体,共进行6次活动,间隔3天进行1次,每次约2小时。通过预实验该方案最终形成《青少年网络成瘾多家庭团体干预手册》。

该方案的有效性得到实证研究的验证:研究通过广告招募方式在内蒙古包头市选取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46个,入组标准为符合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雷雳,杨洋,2007)的成瘾诊断标准并通过面谈筛查。实验组由21个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组成,随机分成3个干预小组。青少年被试平均年龄15.00(± 1.73)岁,男女比例17: 4。控制组为报名并通过筛查,但由于时间冲突等原因无法参加团体小组的25个家庭,青少年的平均年龄为15.68(± 1.15)岁,男女比例为21: 4。研究采用对上网时间、亲子关系问卷(Liu,Fang,Zhou,Zhang,& Deng,2013)、亲子沟通问卷(Liu,Fang,Deng,& Zhang,2012),和心理需求与满足问卷的青少年自我报告,并由父母对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评定;测查分为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共三个时间点。每个团体配备具有相同家庭和团体治疗水平的咨询师两名。

干预前,两组在每周上网时间、网络成瘾情况等各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6次干预,实验组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有显著降低,且三个测量时间点呈线性趋势;其上网时间在后测时间点减少14.96小时,三个月后追踪发现又减少2.20小时,即干预效果及其保持均较好。与前测时间点相比,控制组后测网络成瘾程度显著增加,三个月后追踪则无显著差异;其上网时间无显著变化(图 12)。在成瘾率方面,相比控制组的87%,三个月后实验组成瘾率下降为11.1%。此外,青少年自我报告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均有显著改善,其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亦有显著增加,网络满足优势则显著下降。分层回归分析证明了亲子关系、心理满足对干预效果的中介作用(Liu et al., 2014)。

图 1 多家庭团体干预前后网络成瘾程度的变化
图 2 多团体干预前后每周上网时间的变化

多家庭团体干预通过改变家庭关系、成员的互动模式,调整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模式,有效减少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减轻对网络的依赖,也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系、个体心理需求的改变作为有效成分影响了被试群体的网络使用行为。这一研究对干预有效成分的测量与分析弥补了现有研究单纯关注网络成瘾及相关变量,简单考察变量干预前、后变化的不足,为更细致有效的方案设计打开思路。此外,家庭作为支持系统对干预效果的维持作用也得到了证实,弥补了现有研究较为忽视对效果维持的追踪问题。对物质成瘾及贪食症等的研究发现,接受治疗后约有40 %~60 %的患者出现复吸行为或回到治疗前的状态( Aphramor,2011; Mann et al., 2007; McLellan,Lewis,O’Brien,& Kleber,2000),因此采用阶段性长时追踪以考察干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4 已有研究设计较为固化,自主性不足

已有的网络成瘾干预研究多为实验室环境下的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研究设计较为固化。这一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咨询师和来访者群体造成了限制,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干预研究的外部效度,且难以对不同干预环境进行探索与比较。另外,在被试招募与选择方面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被试的求助意愿(intervention seeking)。基于元分析的研究发现成瘾的干预效果会受到求助意愿的影响(Moyer,Finney,Swearingen,& Vergun,2002)。又,固定的干预流程与干预主题使得被试较为被动,难以激发青少年的自主性以及做出行为改变的责任感。此外,由于研究有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被试流失是研究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只有少数现有研究报告了被试流失的流程图(King et al., 2011; Shek et al., 2009)。针对以上不足,我们的团队借鉴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技术,开发出针对网瘾青少年的在线专家自助系统干预模式。

2.5 在线专家自助系统干预模式

在线专家自助系统(Healthy Online Self-helping Center,HOSC)是基于跨阶段理论和动机激发理论开发设计的。这一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模块:(1)准备开始。了解该系统,填写人口学信息;(2)了解自我。填写与网络使用有关的信息,系统据此提供反馈;被试对网络使用利弊权衡进行自我报告;(3)新的目标。被试对是否准备好改变进行评估并做出选择,进而设立目标;(4)走向成功。被试对过去改变的反思,系统有五种认知行为方法供被试学习和尝试;允许被试自主选择步骤,并学习评估与自我激励。在这一干预模式中,被试的改变目标和改变进度由自己设定,因此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能够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在线专家自助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用于没有条件面询或不愿意面询的青少年。

研究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效果验证(Su,Fang,Miller,& Wang,2011)。研究通过广告招募有治疗寻求意愿的在读大学生和研究生网络成瘾者,并采用YDQ量表(Young,1998)及面谈方式筛选出65名成瘾被试(男生20人;本科生39人),随机分为四个组:3个实验组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该干预系统,分别为实验室环境、自然环境、及无交互环境;另有1个控制组,不做任何处理。对所有被试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程度以及上网满意度进行干预前及干预后一个月的测量。该研究对干预期间被试的流失情况以流程图形式进行了报告。

研究结果显示,四组被试干预前在每周网络使用时间、YDQ量表得分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四个组在干预后一个月追踪时的上网时间较基线值均有显著降低,但在合理上网比例方面只有3个实验组有显著增加(图 3)。网络成瘾程度方面,三个组的YDQ量表得分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图 4)。将实验室环境组与自然环境组进行对比发现,后者有更高的被试流失率,即在实验室环境下的在线干预能引起被试更大程度的卷入,从而完成干预。在线专家自助系统干预模式强调成瘾者的求助意愿,尊重其行为改变的自主性,克服了时空限制,对大学生网瘾起到了有效的戒除作用。

图 3 HOSC干预前后合理上网比例(%)变化
图 4 HOSC干预前后网络成瘾程度(YDQ)变化

目前干预领域的研究在减轻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方面取得了实效。但同时,该领域的研究较为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瘾预防工作,即对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的教育与引导。成瘾问题一旦出现,就会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并且问题出现后的“治理”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都会远远超过问题出现前的预防(邓林园等,2013)。因此开发“心理疫苗”,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网瘾预防教育十分必要。

2.6 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

基于已有干预研究成果,以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为基础,我们的团队开发出重在预防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干预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利弊认知与认知改变;(2)目标设定与行为控制;(3)心理需求与替代选择。方案通过激发学生对网络利弊的正确认识,提高行为管理与控制能力;通过寻找心理需求满足的可替代选择等活动,达到使学生更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本方案针对全体学生,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主题讨论与分享,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共3次课,每周1次,每次45分钟。

该方案的有效性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研究选取北京某普通中学初二年级4个班共143名学生为被试,随机选取其中两班为实验组(共77人,男生47人),另外两班为控制组(共66人,男生29人)。使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Young IAD Scale)、网络使用利弊权衡问卷(刘勤学等,2010)以及网络使用时间等对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情况进行评定。[JP]实验前,两组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经过3周预防性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有所下降,未经干预的控制组被试的得分却有所上升(图 5);上网时间方面可以清晰的发现,实验组干预后其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有所下降(每周减少1.80小时),而控制组的上网时间却在上升(每周上升3.46小时)(图 6)。在对网络的认识方面,实验组对网络带来好处的认识得分降低了0.40,且这一认识的变化与网络成瘾程度变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控制组对网络带来好处的认识却有明显上升(得分上升了3.06),即预防教育可以有效调整初中生对网络利弊的认识(邓林园等,2013)。因此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初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

图 5 预防干预前后两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变化
图 6 两组被试每周上网时间(小时)变化

综合已有研究,对网络成瘾的临床研究正逐渐呈现预防与干预并重的趋势。在干预研究方面,现阶段正在实现从单一方法、单一形式向多方法、多水平,综合干预模式的发展。研究设计方面也正在从实验室环境下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向多形式(如在线专家自助系统)多阶段的综合发展。已有研究在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成瘾的机制做出了反向验证,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同时,网络成瘾的形成是复杂的遗传、环境与个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eard,2005; 李梦姣,陈杰,李新影,2012),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系统性的预防与干预方案,以实现标本兼治。

3 展望

综合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研究从个体、家庭、团体和学校水平对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探索,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并反向验证了个体的认知、需求等因素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部分支持了网络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杨波,秦启文,2005)。同时,网络成瘾也与某些神经生理因素存在联系(Kuss & Griffiths,2012),需要考虑对相关因素的干预探索;成瘾干预带来的变化可能是细微的,甚至是无意识的,需要更敏感的指标进行反映。随着神经生理学相关技术在成瘾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瘾干预研究可以也需要在脑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更深入地探索,以考察神经活动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为干预方案的开发提供指导。

基于对大量成瘾的神经生理研究的元分析发现,抑制控制能力受损,渴求及相关线索凸显性的增加,是影响成瘾行为保持和戒断后复发的重要因素(Perry & Carroll,2008)。从神经生理角度提高前额叶的抑制控制成为近年成瘾干预领域的一个焦点。作为调节神经细胞兴奋性水平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近年来被引入成瘾干预与治疗领域;其主要针对抑制控制系统及奖赏系统,通过调节特定脑区的兴奋性,降低物质依赖者的渴求水平,控制其觅药和摄药行为,并保持稳定的戒断状态(Jansen et al., 2013)。另外,随着对fMRI结果的实时分析技术的发展,实时fMRI神经反馈技术(real-time fMRI neurofeedback)作为生物反馈技术的一种,为个体根据神经反馈信号自主调节脑区激活及相应行为反应提供可能。近年的相关研究证实,实时fMRI神经反馈可以控制物质成瘾者的渴求,调节与抑制控制功能有关的脑区激活和相关行为表现(Li et al., 2012)。但使用实时fMRI神经反馈技术干预成瘾尚属于实验室探索阶段,能否作为长期、有效的干预手段待进一步研究。

对网络有节制、健康的使用方式是广大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者的共同目标。作为没有明显物质摄入的行为成瘾的一种,对网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在揭示成瘾问题的普遍机制以及影响戒瘾的核心成分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Assanangkornchai, S., & Srisurapanont, M. (2007). The treatment of alcohol dependence.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3), 222-227.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Bacon, L., & Aphramor, L. (2011). Weight science: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for a paradigm shift. Nutr j, 10(9), 2-13.
Beard, K. W.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 question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1), 7-14.
Block, J. (2008). Issues for DSM-V: Internet addi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3), 306-307.
Cao, H., Sun, Y., Wan, Y., Hao, J., & Tao, F. (2011).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nd life satisfaction. BMC public health, 11(1), 802.
Du, Y. S., Jiang, W., & Vance, A. (2010). Longer term effect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group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Internet addiction in adolescent students in Shanghai.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44(2), 129-134.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November, 24, 2004.
Han, D. H., Kim, S. M., Lee, Y. S., & Renshaw, P. F. (2012). The effect of family therapy on the changes in the severity of on-line game play and brain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ith on-line game addiction.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02(2), 126-131.
Jansen, J. M., Daams, J. G., Koeter, M. W., Veltman, D. J., van den Brink, W., & Goudriaan, A. E. (2013). Effects of non-invasive neurostimulation on craving: a meta-analysi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7(10), 2472-2480.
King, D. L., Delfabbro, P. H., Griffiths, M. D., & Gradisar, M. (2011). Assessing clinical trials of Internet addiction treat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SORT evalu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7), 1110-1116.
Kuss, D. J., & Griffiths, M. D. (2012).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10(2), 278-296.
Lam, L. T. (2014).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Problematic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Sleep Problems: A Systematic Review.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6(4), 1-9.
Li, X., Hartwell, K. J., Borckardt, J., Prisciandaro, J. J., Saladin, M. E., Morgan, P. S., & George, M. S. (2013). Volitional reduction of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tivity produces decreased cue craving in smoking cessation: a preliminary real-time fMRI study. Addiction Biology, 18(4), 739-748.
Liddle, H. A. (2004). Family-based therapies for adolescent alcohol and drug use: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 Addiction, 99(s2), 76-92.
Liu, T. C., Desai, R. A., Krishnan-Sarin, S., Cavallo, D. A., & Potenza, M. N. (2011).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health in adolescents: data from a high school survey in Connecticut.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2(6), 836.
Liu, Q.-X., Fang, X.-Y., Deng, L.-Y., & Zhang, J.-T. (2012).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parental Internet use and Internet-specific norms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4), 1269-1275.
Liu, Q.-X., Fang, X.-Y., Yan, N., Zhou, Z.-K., Yuan, X.-J., Lan, J., et al. (2014). Multi-Family Group Therapy for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ddictive Behaviors, 42, 1-8.
Liu, Q.-X., Fang, X.-Y., Zhou, Z.-K., Zhang, J.-T., & Deng, L.-Y. (2013).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Perceived Parental Online Behaviors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Adolescents: Gender-Specific Differences. PLoS One, 8(9), e75642.
Mann, T., Tomiyama, A. J., Westling, E., Lew, A.-M., Samuels, B., & Chatman, J. (2007). Medicare’s search for effective obesity treatments: diets are not the answer. American Psychologist, 62(3), 220.
McLellan, A. T., Lewis, D. C., O’Brien, C. P., & Kleber, H. D. (2000). Drug dependence, a chronic medical illness: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insurance, and outcomes evaluation. Jama, 284(13), 1689-1695.
Müller, K. W., Ammerschlaeger, M., Freisleder, F. J., Beutel, M. E., & Woelfling, K. (2012). Addictive internet use as a comorbid disorder among clients of an adolescent psychiatry-prevalence and psychopathological symptoms. Zeitschrift fur Kinder-und Jugendpsychiatrie und Psychotherapie, 40(5), 331-337.
Mak, K. K., Ho, S. Y., Thomas, G. N., Schooling, C. M., McGhee, S. M., & Lam, T. H. (2010). Family structure,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 time and substance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BMC Public Health, 10(1), 503.
Milani, L., Osualdella, D., & Di Blasio, P. (2009).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c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6), 681-684.
Moyer, A., Finney, J. W., Swearingen, C. E., & Vergun, P. (2002). Brief interventions for alcohol problem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investigations in treatment-seeking and non-treatment-seeking populations. Addiction, 97(3), 279-292.
Mythily, S., Qiu, S., & Winslow, M. (2008).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xcessive Internet use among youth in Singapore. Annals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 37(1), 9.
Perry, J. L., & Carroll, M. E. (2008). The role of impulsive behavior in drug abuse. Psychopharmacology, 200(1), 1-26.
Peukert, P., Sieslack, S., Barth, G., & Batra, A. (2010). Internet-and computer game addiction: Phenomenology, comorbidity, etiology,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for the addictives and their relatives. Psychiatrische Praxis.
Shek, D. T., Tang, V. M., & Lo, C. (2009). Evaluation of an Internet addiction treatment program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Adolescence, 44(174), 359-373.
Spada, M. M. (2014). An overview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ddictive Behaviors, 39(1), 3-6.
Su, W., Fang, X., Miller, J. K., & Wang, Y. (2011). Internet-based interven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online addi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 pilot study of the Healthy Online Self-helping Center.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9), 497-503.
Winkler, A., Dörsing, B., Rief, W., Shen, Y., & Glombiewski, J. A. (2013). Treat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 a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2), 317-329.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3), 237-244.
Young, K. S. (2010). A therapist’s guide to assess and treat Internet addiction. Website: http://www.keithadkins. com/netaddiction/articles/practitioners. pdf. Accessed, 26.
邓林园, 方晓义, 刘朝莹, 兰菁, 张锦涛, 刘勤学. (2013).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中的有效性初探. 心理研究, 6(1), 75-81.
邓林园, 方晓义, 万晶晶, 张锦涛, 夏翠翠. (2012). 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科学, 35(1), 123-123.
邓林园, 武永新, 孔荣, 方晓义. (2014). 冲动性人格, 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2), 169-176.
邓林园, 张锦涛, 方晓义, 刘勤学, 汤海艳, 兰菁. (2012).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 冲突评价和情绪管理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5), 539-544.
高文斌, 陈祉妍. (2006).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4(4), 596-603.
李梦姣, 陈杰, 李新影. (2012). 非药物成瘾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623-1632.
雷雳, 杨洋. (2007).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心理学报, 39(4), 688-696.
刘勤学, 方晓义, 周宗奎. (2012). 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整合视角:内在需求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中国广东广州.
刘勤学, 苏文亮, 方晓义, 罗喆慧. (2010). 大学生网络使用利弊权衡问卷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2), 176-182.
罗喆慧, 万晶晶, 刘勤学, 方晓义. (2010). 大学生网络使用, 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6), 618-626.
万晶晶, 张锦涛, 刘勤学, 邓林园, 方晓义. (2010). 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8(2), 118-125.
杨波, & 秦启文. (2005). 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心理科学, 28(1), 32-35.
张锦涛, 陈超, 刘凤娥, 邓林园, 方晓义. (2012). 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 网络使用同伴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6), 634-6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4). 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引自www.cnnic.net.cn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方晓义 , 刘璐, 邓林园, 刘勤学, 苏文亮, 兰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