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伊克博士,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与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12月—2012年6月任Geophysics副主编。
刘伊克先生主要从事地震反演、偏移成像、多次波压制与成像、裂缝探测与描述、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与同事一起于1999年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地震成像研究团队。在过去的20多年中,该团队一直专注于地震多次波压制与成像方法研究。2011年在Geophysics上发表的地震多次波成像论文被业界广泛引用,它用盐丘模型数值实例展示了多次波成像在盐下区域成像中的作用。地震多次波传播路径长,可以传播到反射波无法达到的区域,与反射波相比,含有更加丰富的地下结构和属性信息,但由于不同阶的多次波会产生交叉串扰,导致基于互相关算法的地震多次波成像产生成像假象,所以多次波长期被看作噪声而非信号,需要在成像前进行压制。为此,刘伊克先生提出了一种不同阶多次波分解方法,称为“可控阶次多次波”,通过选择适当的多次波阶数进行成像,大部分串扰假象可以被去除,剩余串扰使用最小二乘偏移进一步消除,其应用效果显著。针对可控阶多次波成像中虚震源产生巨大的数据量,比一次波成像增加了更多计算成本的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相位编码多次波的阶数和编码虚震源,极大地加速可控阶多次波成像。在多次波成像研究基础上,他将多次波的研究拓展到AVA岩性分析。多次波的反射角度通常小于反射波,偏移距相对较小,需要更有效的方法分析多次波振幅随角度的变化。推导了不同阶的多次波振幅随角度的连续变化公式,增加了多次波角度的变化范围,提高了多次波振幅与偏移距之间的敏感性。最近几年,他开展了一系列的多次波全波形反演研究。全波形反演的关键难点是地震数据复杂,含有反射波、多次波、直达波、绕射波、回折波等。要在全波形反演中匹配不同波的类型,将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当前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成像之前压制多次波,另一种做法是多次波参与全波形反演,这两种做法各有优缺点。他另辟蹊径,提出第三种方法,将反射波看作零阶多次波,其他多次波作为高阶多次波参与计算。该策略将不同类型的波相互匹配,互不干扰,极大地提高了全波形反演的收敛速度, 甚至高于仅用反射波全波形反演的收敛速度。除了在多次波成像的研究之外,他在多次波压制领域也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支持下,开展了层间多次波、潜水多次波相关算法的开发和研究,并在GeoEast上获得了应用。
刘伊克在地震多次波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973项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长期资助,并多次受邀在Statoil,Saudi Aramco, ConocoPhillips、Total、Hess等国际石油公司和Schlumberger, CGG, TGS等多家国际技术服务公司作多次波成像与反演的报告,其科研成果在油气行业受到高度关注,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见到了很好的效果。
SEG通过授予2022年SEG Reginald Fessenden奖表彰他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方面的贡献;2020年获第90届SEG年会最佳张贴报告奖;2003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得第五届赵九章优秀青年工作奖。发表SCI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