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Vol. 54 Issue (4): 908-914  DOI: 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4.023
0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引用本文 

何展翔, 杨国世, 陈思琪, 赵国, 刘子豪, 郭荣文. 时频电磁(TFEM)技术:数据采集参数设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4): 908-914. DOI: 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4.023.
HE Zhanxiang, YANG Guoshi, CHEN Siqi, ZHAO Guo, LIU Zihao, GUO Rongwen.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TFEM) method: Data acquisition design.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9, 54(4): 908-914. DOI: 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9.04.023.

本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地/深海探测中强电流激发下可控源电磁法激电效应机理研究及应用”(41874085)资助

作者简介

何展翔  研究员, 1962年生; 1986年获武汉地质学院金属物探专业学士学位, 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2006年获成都理工大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2005~2006年在美国休斯敦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浅层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石油学会、SEG、EAGE会员, 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长期主持中石油综合物化探科研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及"863"课题3项, 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发表论文60余篇, 撰写行业标准10项。拥有包括人工源时间频率一体化电磁勘探方法在内的发明专利共4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电磁学和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及其在油气矿产地热资源勘探、水文工程环境勘查、海洋探测、深部地下结构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何展翔,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88号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518055。Email:hezx@sustech.edu.cn

文章历史

本文于2019年3月25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同年5月20日收到
时频电磁(TFEM)技术:数据采集参数设计
何展翔①② , 杨国世 , 陈思琪 , 赵国 , 刘子豪 , 郭荣文     
① 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广东深圳 518055;
②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广东深圳 518055;
③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河北涿州 072751;
④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摘要:时频电磁法(TFEM)是一种应用于油气勘探领域、探测深度较大的可控源电磁方法。本文以Q地区探测目标地层为模型,基于探区噪声分析,对地质目标进行三维模拟,分析目标体电磁异常特征及规律,并对TFEM采集参数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等腰梯形区域测网布设、测点信号平衡的接收系统设计方法,以及基于目标异常对比分析的发射系统优化设计,同时提出针对目标的激发周期和叠加次数设置的激发参数设计方法,为TFEM勘探采集设计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时频电磁法    采集技术    三维模拟    施工参数设计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TFEM) method: Data acquisition design
HE Zhanxiang①② , YANG Guoshi , CHEN Siqi , ZHAO Guo , LIU Zihao , GUO Rongwen     
① Academy for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②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③ GME & Geochemical Surveys, BGP Inc., CNPC, Zhuozhou, Hebei 072751, China;
④ School of Geosciences and Info-Phys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Abstract: The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TFEM) method is a 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 developed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which can detect deeply-buried targets.Based on a real geoelectric model and the noise analysis in the Area Q,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anomalies caused by geological targets are analyzed by 3D modeling, and the acquisition design is comprehensively studied.A receiving system design with equal-waist trapezoidal region electrode distribution and receiving signal balance and a transmitting system optimal design for target anomaly contrast analysis are proposed.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single-noise analysis of the stacking times, an excitation design method for excitation period setting and stacking time is also proposed.
Keywords: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TFEM)    data acquisition    3D modeling    data acquisition parameter design    
0 引言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浅部矿产资源几近枯竭、供给严重不足的形势,向深部进军、加快第二空间接替资源的探测、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备储量是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要使命。电磁勘探是能源、矿产勘探及地球科学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规电磁法已经在金属矿、地下水资源及地热勘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电磁勘探不仅应用于盆地普查及沉积层发育、基底深度及深大断裂带等研究,成为检测圈闭是否含油气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3-5]

应用最广泛的可控源电磁勘探方法是可控源音频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 magnetotelluric, CSAMT),该方法是Goldteint[6]针对大地电磁法(MT)的弱点提出的一种新型观测系统,采用导线源激发信号,在远区测量正交电场和磁场,计算卡尼亚视电阻率。由于其数据处理解释方法与MT方法一致,因而很快成为风靡全球的电磁方法之一[7]。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法(Long offset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LOTEM)是Kurt[8]针对回线瞬变电磁探测深度小而提出的导线源时间域电磁勘探方法。该方法主要观测垂直磁场的感应电动势,由于测量的是二次场,因而不受一次场的影响,可通过测量垂直磁场的衰减曲线探测不同深度的目标体。由此可见,采集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电磁勘探技术的进步。其后,何继善[9]提出了广域电磁法(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WFEM),进一步优化了频率域数据的采集技术,为频率域电磁勘探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为了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并克服频率域和时间域各自的不足,何展翔等[10-11]提出了时频电磁(Time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TFEM)法;同期,Ziolkowski等[12]提出了多道瞬变电磁法(Multi-channel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TEM)[13],主要应用于海洋电磁勘探。另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张量观测方法[7, 14-15]; 王显祥等[16]推导了“L”型源的各个分量的表达式,还设计了一种新的信号发射模式,实现了360°张角范围内各分量不存在明显的弱区;周亚东[17]分析了目前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的“十”字型源、“L”型源及旋转偶极发射装置的适宜观测区域和张量CSAMT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对张量CSAMT的实际测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目前陆上应用于深层目标探测的可控源电磁勘探方法主要是长导线源的WFEM和TFEM。前者是频率域方法,主要测量水平电场Ex,进行全区视电阻率的计算和反演,不需要考虑远区、近区问题[9];后者是时间域—频率域一体化方法,主要测量水平电场分量Ex和垂直磁感应分量Bz/dt(dB/dt),无需考虑远区、近区的区别,采用这两个分量直接进行联合反演,获得电阻率和极化率,有效提高了对目标的识别能力[18]。这些方法在油气、地热等资源勘探得到了广泛应用[19-24]。由于长导线场源施工布极困难,难以实现张量施工,因此标量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数据采集方式。但是,野外施工参数的设计对技术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施工装置的几何参数,如收发距、发射场源的长度、场源的覆盖范围等多沿用传统CSAMT方法的指标;而激发参数,如激发电流、激发频率、激发叠加次数等的设计则根据经验设置,比较随意,常常因设置不合理影响探测效果和施工效率。因此,完善TFEM采集技术对提高施工效率和勘探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针对Q地区深部目标,以该地区电性特征为基本模型, 采用三维模拟方法讨论时频电磁法在深地探测中的施工参数设计,以此指导实际施工。

1 探区基本模型特征 1.1 探区地电模型

根据研究区YX1井和CT1井的电测井数据,构建该区综合电阻率模型。模型可划分为13层,具体参数见表 1

表 1 探区电阻率模型参数

由表可见,深度小于5km的1~9电性层为中新生代碎屑岩沉积,电阻率比较低;第10电性层是一套致密膏盐岩层,深度为5~6km,为该探区良好盖层,电阻率很高;探区目标储层为第11电性层,顶面埋深为6km,厚度为500m,根据该区探井产油情况及电测解释可知,目标层含油时地层电阻率为700Ω·m,不含油时为5Ω·m,根据文献[25]公式计算地层0~9km的等效电阻率为10.2Ω·m,属于低阻地区,对深部目标的有效激发非常不利。由于目标体深、电阻率特征不明显,采集参数精确设计尤为重要。

1.2 探区背景噪声特征

对该探区首先进行施工踏勘,需测量噪声,以获得噪声的空间和频率特性。根据探区工业电网及人文环境情况将该区电磁干扰划分为强、中、低三个等级,在不同等级噪声的干扰区分别布设MT采集站,采集背景噪声。然后对噪声时序数据进行傅里叶分析,确定噪声的频率成分和强度。图 1是探区强干扰区的背景信号经傅里叶分析得到的频谱,可见主要干扰信号是50Hz及其谐波的电磁噪声,50Hz工业电磁噪声信号可达0.60μV/m以上;除50Hz相关噪声外,中—低频(4~0.1Hz)噪声的强度为0.40~0.55μV/m,中—高频(5~320Hz)噪声的强度为0.30~0.35μV/m。这些信息是采集频率设计的依据和基础。

图 1 探区实测电场背景噪声频谱
2 采集参数的设计

为了有效模拟可控源电磁场,选择了电磁场三维积分方程法进行正演[26],利用犹他大学开发的INTEM3DQL程序进行模拟研究。该程序能够对三维地质体的各个场分量进行比较精确的计算,既能模拟均匀层状模型,也能有效正演包含三维异常体的模型。在模拟均匀层状模型时,把异常体模型的电阻率设置为与该异常体所在层的电阻率相同即可。根据表 1所示的地电模型设计三维采集装置,装置及激发参数为:场源长度AB=6km、接收电偶极长度MN=100m、激发电流I=100A。以AB中点为坐标原点,AB向东的方向为坐标轴x的正方向。然后对此模型进行三维空间电磁场分布的模拟计算。

2.1 装置几何参数

时频电磁数据采集系统中,装置几何参数包括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两个部分,其中发射系统关键参数包括收发距RAB;接收系统关键参数包括测点布设范围、MN和磁棒增益等。装置布设需要根据勘探目标的地质构造特征设计,AB应与构造走向垂直,如果探区面积较大则需要布设多个场源;MN应与AB平行;磁棒垂直于地面。这是装置布设的基本要求,其他参数的设计通过模拟进一步讨论。

2.1.1 接收系统

本文主要研究接收系统中MN相对于AB的布设范围以及MN的设计。

首先讨论接收偶极MN的布设范围。图 2为地面水平电场分量ExHz的分布图(对振幅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由图 2a可见,Ex的振幅为以AB为中心轴对称的四瓣梅花形状,随着偏移角度Φ呈现周期性变化,周期为π/2。图中零值带是一次场信号辐射盲区,故在设计Ex的观测区域时应避开该区域,具体来说,就是应该避开场源轴向装置的Φ为30°~40°的区域。赤道方向辐射宽度与AB成正比,AB越大则振幅强度均匀的区域(图中白色虚线范围)也大,这个区域具有良好的信号采集条件。

图 2 电磁场振幅平面分布图 (a)Ex;(b)Hz
图中角度θ为电场Ex或磁场Hz零值线与AB延长线的夹角;角度Φ为测点与AB延长线的夹角(偏移角)

根据图 2b可分析接收磁棒的布设范围。图中地面垂直磁场分量HzAB为中心轴呈对称的半圆弧形分布。从Hz振幅分布来看,磁场在轴向存在一次场激发盲区,即|θ|≤1°的区域,可见赤道方向垂直磁场的覆盖范围很大。因此,电性源时频电磁装置的布设范围主要取决于Ex的分布特征,而不必考虑Hz的分布。根据同一条测线的所有测点采集的信号强度变化不超过5%的要求,图 2a中测线电磁场振幅从东至西在一个等值线间距之内,此时Φ=75°,即超过这个角度后(图中白线之外),Ex振幅的变化幅度超过5%。

因此,图 2中的白色虚线所示等腰梯形之内为合理的布极区域,称之为等腰梯形布极,将Φ称为信号均匀测区布设角。理想偶极场源,如CSAMT数据采集范围是以AB中点为顶角、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60°扇形区域(这里没有考虑场源AB的变化和信号均匀性),实际应用中信号强度及均匀区域会随AB而改变,因此以Φ=75°的等腰梯形布极更具实用性。

MN的设计主要考虑接收电极与场源AB的距离,即收发距。收发距越大,则信号越弱。同时还需考虑埋设电极处大地的接地电阻率,接地电阻率越大,信号越强。因此,为了使仪器采集的电场信号保持基本一致的信噪比,避免离AB场源较近测点信号强、信噪比高,而较远测点信号弱、信噪比低。下面根据电磁场公式给出使信号强度相对平衡的MN计算公式

$ \frac{L_{s} \rho_{s}^{1 / 2} \sin \varPhi_{s}}{R_{s}^{3}}=\frac{L_{q} \rho_{q}^{1 / 2} \sin \varPhi_{q}}{R_{q}^{3}} $ (1)

式中:ρqρs分别是测点(测点位置是MN的中点)qs处大地平均电阻率;RqRs分别是测点qs的收发距;ΦqΦs分别是测点qs的偏离角;LsLq分别是测点sqMN

式(1)给出了任意两个测点qs的布极参数的关系,测点的信号强度与MNΦ和大地电阻率ρ成正比,与R成反比。如果设定s点为基准点,则其他所有测点都可由式(1)确定,因此式(1)是探区接收信号平衡布极的计算公式。例如:设定基准点为在AB中垂线上Rs=5km处的s点(Φs=90°),Ls=20m, s点出露地层为第四系, 其电阻率为10Ω·m(见表 1),那么在AB中垂线上收发距R=9km处的q点, 假如出露地层是新近系,电阻率为30Ω·m(表 1),根据式(1)可得q点处Lq=67m。

2.1.2 发射系统

发射系统设计的关键参数是RAB。数据采集时为了提高信噪比,原则上应选择尽量大一些的AB,并尽量加大激发电流,但同时需兼顾施工效率、地形条件和激发电缆装备数量。R的设计要求考虑探测效果及探区的噪声水平,因此需要进行比较严格的正演模拟,根据探测目标的扰动异常特征确定。严良俊等[27]提出的最大收发距理论计算公式为

$ R_{\max }=\frac{3 P_{\mathrm{E}} \overline{M N} \cos \theta}{2 \pi \rho_{1} U_{\min }} $ (2)

式中:PE为发射场源的电偶矩;Umin为观测到的最小电压。时频电磁技术规程[28]给出了最大收发距Rmax和最小收发距Rmin的计算公式,即规范了R的设计原则。但这些都是基于均匀半空间理论,未考虑实际深部探测目标的特征变化。因此有必要基于实际模型和实际探测目标设计发射系统的采集参数。

众所周知,地电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可控源电磁探测深度受装置尺寸和频率(周期)两个参数控制。在频率范围确定的情况下,探测深度与接收仪器的灵敏度及收发距有关。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接收仪器的灵敏度达到0.01nV,而且仪器灵敏度对于施工设计来说只是参考,因此R才是发射系统参数中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为此,提出基于模型正演的目标异常对比分析方法设计合适的R范围。

根据工区的地电模型(表 1),针对目标储层(深度为6km、厚度为500m的第11层)含油(700Ω·m)和不含油(2Ω·m)两种情形分别设计模型A和模型B,对R的变化范围为3~12km进行三维正演模拟(图 3),并对目标异常变化扰动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Ex振幅正演曲线见图 3a,每个收发距对应2条曲线,可见模型A和模型B的Ex曲线在高频段重合、在低频段分开;模型A与模型B的Ex振幅差曲线见图 3b,即将模型A与模型B的正演曲线相减,也就是二次场曲线;模型A与模型B的Ex振幅比曲线见图 3c。对比分析图 3可以看出:随着R的增大,曲线异常幅度逐步减小,而比值曲线异常幅度逐渐增大,即:R小时储层目标产生的异常较大但相对一次场却较小,R大时则相反,即储层目标产生的异常较小但相对一次场却较大。

图 3 模型A与模型B在不同R时的Ex正演模拟曲线 (a)振幅曲线;(b)振幅差曲线;(c)振幅比曲线
图a中每组曲线尾支低的曲线对应模型A,另一支对应模型B

如果以5%为标准,即目标储层引起的异常扰动小于总场的5%时,目标异常则会淹没在总场之中难以提取或反演,把这个可提取异常的临界收发距R确定为Rmin图 3c中,R < 5km时,振幅比曲线的最大值小于5%;当R=5km时,振幅比曲线的最大值达到5%;R=6km时, 明显大于5%,因此,确定Rmin=5km。

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收发距的加大,Ex总场和异常场幅值逐步减小,但异常场与总场的比值越来越大,即目标体产生的扰动相对于一次场越明显。由图 3c可见,R=12km时相对异常可达10%以上,但信号强度值很小,总场信号甚至已经比噪声还要弱,因此,Rmax需要由信噪比来确定,以信噪比等于1作为门槛。对比图 3图 1发现,R>11km时,低频背景噪声的强度已经与信号相当了;R=10km时信噪比大于1。因此,确定工区数据采集时Rmax=10km。如果采用大于10km的收发距,则需要加大电流矩(可通过增大电流强度或AB),亦或增加叠加次数,以保障采集信号的振幅大于0.5μV/m。基于此,工区合理的R范围是5~10km。

另外,从图 3b图 3c可见,对于一定深度的目标体,随着R的增大,目标异常出现的频率降低,即R增大,最佳频率降低。因此,施工设计时如果采用大收发距,最佳激发频率则要降低。

2.2 激发参数

激发参数包括激发电流I、(最大/最小/最佳)激发频率以及叠加次数。其中I涉及激发能量,一般都采用尽量大的I,其大小由激发仪器系统能力决定,不赘述。下面主要讨论叠加次数和激发频率(周期)的设计。

2.2.1 基于信噪比分析设计叠加次数

IR等其他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假设某激发频率的信号幅度为Sig,噪声水平为Noi,信噪比为SN。根据采集规范的要求,Sig、Noi与叠加次数D的关系为

$ \operatorname{Sig} / \mathrm{Noi}=\sqrt{D} $ (3)

因此,依据实际SN与模拟SN相当,叠加次数D可由下式求得

$ D=(\mathrm{SN} \times \mathrm{Noi} / \mathrm{Sig})^{2} $ (4)

例如:工区0.25Hz时的噪声水平是0.5μV,假如R=10km,要求SN达到10,由图 3可知信号强度仅为1.1μV,根据式(4)计算得到0.25Hz(4s)时信号的叠加次数为20。表 2为该情况下10个激发频率的叠加次数D及采集时间对应表。

表 2 工区不同激发频率(周期)所需的叠加次数表

显然,表 2只是理论计算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叠加次数:一是高频时激发电流很难升高,此时可增加叠加次数(且耗时很少),一般可设置较大的叠加次数以弥补电流小、信噪比低的缺陷;二是在接近探测目标最佳频率时要相应提高叠加次数以确保信噪比。因此,根据噪声水平和信号强度合理预设叠加次数,是既保障资料质量又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

2.2.2 目标探测的最佳激发周期

目前,实际应用中最大、最小和最佳激发周期的设置并没有理论依据,均未考虑最佳激发频率,也不考虑最小激发周期,只根据野外实际采集资料人为地确定最大激发周期。图 4所示是一个排列(5个测点)采用不同周期激发信号观测到的纵向电导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激发周期的加长,勘探深度逐渐增大。激发周期为4s时,仅能探测到低阻储层的顶部;激发周期为8s时可探测到储层内部的高阻层,但不完整;激发周期为20s时,可比较完整地探测到储层下部的高阻层,但深层相对低阻层没有被探测到;周期达到40s时,深层的相对低阻异常也出现了。这个实验至少耗时三天,即便如此,也只能定性地给出最大激发周期。数据采集过程中,如果激发周期设置过长,会浪费采集时间,设置过小则探测目标不完整。因此,下面根据地电模型的三维模拟结果给出理论上的最大激发周期以及针对探测目标的最佳激发频率范围。

图 4 5个测点的实测不同激发周期的纵向电导曲线 (a)4s; (b)8s; (c)20s; (d)40s

信号的激发周期(或频率)与探测深度有关,在其他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对于一定深度的目标体的最佳激发周期可由正演模拟确定(图 3)。根据图 3b,高频时曲线是完全重叠的,低于1Hz后才逐渐出现扰动异常,这个从曲线的正极值到负极值所对应的扰动频率段,就是探测该目标体的最佳周期(频率)段,或者说有效控制探测目标的频率范围。

在最佳周期(频率)范围内可多设置几个激发周期(频率)点,以确保对目标体的精确控制。根据前面的分析,目标有效控制的频率范围由正演模拟差值曲线(图 3b)上扰动异常的两个极值频点确定:Tmin(高频/短周期极值点)和Tmax(低频/长周期极值点)。TminTmax之间如何设置频点分布才能既保障采集的信号足够保真又不过密(过密会增大生产成本)?这里根据采样定律设置激发频率。在[TminTmax]范围内设置N个激发周期T1T2, …, TNN和采样间隔Δt由采样定律得到

$ \left\{\begin{array}{ll}{T_{n}=T_{\min }+n \Delta t} & {n=1、2、\cdots、N} \\ {\Delta t=\frac{1}{2} T_{\min }} \\ {T_{\mathrm{N}}} { \leqslant T_{\max }} \\ {N} {=2 \operatorname{Int}\left(\frac{T_{\max }}{T_{\min }}\right)-1}\end{array}\right. $ (5)

式中Int(·)为取整函数。

最小激发周期与最小探测深度相关。电磁勘探反演中,对深层目标体的反演需要考虑浅部电性层,浅部地层电性的变化必然影响深层目标体的拟合,因此,实际采集时应该尽量获得比较全的浅部资料。为此,最小激发周期(最高激发频率)应设计为激发设备系统可提供的最高频率所对应的周期。

最大激发周期是为了确保采集的低频信息包含目标体的扰动频率范围, 通常以探测目标扰动的最大周期Tmax的2倍为宜,即一般设置最大激发周期为2Tmax

3 结束语

对实际地质模型和储层目标扰动异常的模拟研究揭示了深层目标体产生的电磁异常的频率特性及规律。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深部目标探测的激发系统、接收系统以及激发参数的大功率时频电磁施工方法参数设计技术,对指导和规范可控源电磁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修正了沿用CSAMT方法的长导线源可控源电磁法布极范围,提出信号平衡的接收偶极设计、目标异常对比分析的发射系统优化设计、激发周期和叠加次数设置等激发参数的设计方法。基于频率域电场Ex分量的模拟研究,对时间域或其他电磁场分量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进行模拟和参数设计。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类似的可控源电磁勘探方法优化采集参数、提高探测效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国泽, 陈小斌, 汤吉. 中国地球电磁法新进展和发展趋势[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4): 1171-1180.
ZHAO Guoze, CHEN Xiaobin, TANG Ji. Advanced geo-electromagnetic methods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7, 22(4): 1171-1180.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7.04.024
[2]
赵国泽, 刘国栋, 何展翔, 等. 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150-164.
[3]
Constable S. Ten years of marine CSEM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J]. Geophysics, 2010, 75(1): A67-A75, A81. DOI:10.1190/1.3298501
[4]
Streich R.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approache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monitoring on land[J]. Survey in Geophysics, 2016, 37(1): 47-52.
[5]
He Z X, Hu W B, Dong W B. Petroleum electromagnetic prospecting advances and case studies in China[J]. Surveys in Geophysics, 2010, 31(2): 207-224. DOI:10.1007/s10712-009-9093-z
[6]
Goldstein M A.Magnetotelluric Experiments Employ-ing An Artificial Dipole Source[D].University of Toronto, Ontario, 1971.
[7]
何继善. 频率域电法的新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4): 1250-1254.
HE Jisha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frequency domain electro-prospecting[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7, 22(4): 1250-1254.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7.04.035
[8]
Kurt S. Methods in Geophysics:Exploration with Deep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2.
[9]
何继善. 广域电磁法和伪随机信号电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0]
何展翔, 王绪本.时频电磁测深方法[C].中国地球物理年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 2002.
[11]
何展翔.人工源时间-频率电磁测深方法[P].专利号: ZL03150098.6, 2003.
[12]
Ziolkowski A, Hall G, Wright D, et al.Shallow marine test of MTEM method[C].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 1949: 729-733.
[13]
薛国强, 闫述, 底青云, 等. 多道瞬变电磁法(MTEM)技术分析[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5, 37(1): 80-94.
XUE Guoqiang, YAN Shu, DI Qingyun, et al. Technical analysis of multi-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37(1): 80-94.
[14]
林晓晖, 张国鸿. 张量CSAMT法中发射场源设计与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 32(4): 1607-1613.
LIN Xiaohui, ZHANG Guoho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mitting field source in tensor CSAMT method[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7, 32(4): 1607-1613.
[15]
张振宇, 王刚, 胡祥云, 等. 张量CSAMT方法及对比实验[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 52(4): 869-874.
ZHANG Zhenyu, WANG Gang, HU Xiangyun, et al. Tensor CSAMT technic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s[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7, 52(4): 869-874.
[16]
王显祥, 底青云, 许诚. CSAMT的多偶极子源特征与张量测量[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2): 651-661.
WANG Xianxiang, DI Qingyun, XU Cheng.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sources and tensor measurement in CSAMT[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4, 57(2): 651-661.
[17]
周亚东.CSAMT多偶极源特征与张量测量研究[D].四川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6-1015312584.htm
[18]
王志刚, 何展翔, 覃荆城, 等. 时频电磁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效果[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增刊1): 144-151.
WANG Zhigang, HE Zhanxiang, QIN Jingcheng, et al. Advances of TFEM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6, 51(S1): 144-151.
[19]
He Z X, Zhao Z, Liu H Y, et al. TFEM for oil detection:Case studies[J]. The Leading Edge, 2012, 31(5): 518-521. DOI:10.1190/tle31050518.1
[20]
高妍, 沈金松, 何展翔, 等. TFEM探测JZ地区潜山内幕目标的模拟及试验[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 50(6): 1207-1212.
GAO Yan, SHEN Jinsong, HE Zhanxiang, et al. Target detectio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in buried hills with TFEM method[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5, 50(6): 1207-1212.
[21]
孙志华, 付吉林, 杨书江, 等. 时频电磁法勘探在尼日尔A区块的应用效果[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 47(增刊1): 147-151.
SUN Zhihua, FU Jilin, YANG Shujiang, et al. TFEM applications in the Block A, Niger[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2, 47(S1): 147-151.
[22]
张春贺, 刘雪军, 何兰芳, 等. 基于时频电磁法的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勘探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9): 3173-3183.
ZHANG Chunhe, LIU Xuejun, HE Lanfang, et al. A study of exploration organic rich shales using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method(TFEM)[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3, 56(9): 3173-3183.
[23]
曲昕馨, 刘子豪, 何展翔, 等.深部地热资源时频电磁勘探模拟研究[C].智能地球物理技术与透明地球研讨会, 2018.
[24]
张锐锋, 严良俊, 孙社敏, 等. 时频电磁法时域激电参数提取与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6): 1227-1232.
ZHANG Ruifeng, YAN Liangjun, SUN Shemin, et al. IP parameter extraction from TFEM data in the time domai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6, 51(6): 1227-1232.
[25]
赵国泽, 詹艳, 孙新波, 等. 用电测井曲线估算地层电阻率的等效统计法[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2(3): 72-76, 8.
ZHAO Guoze, ZHAN Yan, SUN Xinbo, et al. Equivalent statistics for estimating formation resistivity using electrical log curves[J]. 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1992(3): 72-76, 8.
[26]
Zhdanov M S, Lee S K, Yoshioka K.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for 3D modeling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 complex structures with inhomogeneous background conductivity[J]. Geophysics, 2006, 71(6): G333-G345. DOI:10.1190/1.2358403
[27]
严良俊, 胡文宝, 杨绍芳, 等. 电磁勘探方法及其在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应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28]
时频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6688-01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