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成为第一产业的重要支柱, 养殖模式也由最初的散养转变为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虽然具有节省成本、优化管理、增加产量等优点, 然而, 由于该模式下畜禽的排便特性, 养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含有重金属、氮磷、抗生素等污染物质的粪便废水, 这些处理不当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010年污染普查数据显示, 畜禽业产生粪便2.43亿t, 产生尿液1.63亿t[2]。畜牧业已成为国内仅次于钢铁、煤炭的第三大污染行业[3]。治理畜禽排泄废水, 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畜禽废水的处理主要有自然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等[4]。但是传统的处理方法往往存在效率低, 成本高等问题, 限制了其普及率。一般情况下小型的养殖场为节省成本, 往往采用直接排放或者粗处理的方法处置废水; 畜禽废水也常直接还田, 这样不仅会使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抗生素迁移入土壤, 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而, 一种高效、低成本、绿色环保、附加产值大的废水处理方法是企业和生态环境所急需的。
微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类水环境中的单细胞微生物, 利用微藻净化废水的技术早已引起关注。一方面, 畜禽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及有机物, 能够满足微藻对于氮源和碳源的需求, 有效降低水中N、P含量, 同时微藻也可吸附或降解废水中的重金属、抗生素等污染物, 实现废水的净化[5]; 另一方面, 利用废水培养微藻, 也可以产生大量的微藻生物质, 这为其他下游产品, 例如生物柴油、肥料、饲料等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这无疑是一条绿色环保可循环的产业链, 实现了藻、水、下游产品的共得[6]。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以期望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及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1 畜禽废水中的主要污染成分畜禽养殖废水主要由畜禽尿粪、畜禽舍冲洗水、饲料残渣等构成, 其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含量高。本实验室通过对某养鸡场废水组分分析, 发现其主要污染成分如图 1所示(未发表数据)。
畜禽废水中的氮磷浓度极高, 据我国于2010年第一次污染普查的公告示, 畜禽业水污染物中总氮量达到102.48万t, 总磷为16.04万t, 畜禽养殖业排放的总氮、总磷占到农业污染源的38%、56%(图 2)[2]。而全国范围内, 总氮排放量为472.89万t, 总磷42.32万t, 畜禽业氮磷排放量比重达到21.6%和37.9%。
此外, 畜禽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也较高。2010年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中铜的排放量达到了2 397.23 t, 锌达到4 756.94 t, 原因在于饲料中添加有硒、砷、锰、钙、铁、锌、铜、铬和汞等元素, 用以提高畜禽生长势、抗病性等[7]。这些元素, 如铜, 生物利用度较低, 大部分排泄由胆汁分泌进行, 随粪排出体外[8], 进而造成环境中重金属的累积。同时, 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 饲料往往添加过多的抗生素来预防及治疗可能出现的细菌感染, 进而保证畜禽的健康, 但是这其中约85%以上的抗生素会以原形、代谢物形式由粪尿排出[9], 后长期存在于水体中, 降解缓慢; 另外, 在该模式下, 畜禽废水大多还田, 抗生素也会迁移至土壤中, 对作物造成毒害[10]。
因此, 畜禽废水主要以氮磷、重金属、抗生素及部分有机物质等污染物为主, 同时由于大量粪尿堆积, 还附加大量的病原体、寄生虫卵等。
2 微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机理 2.1 利用微藻去除畜禽废水中氮磷利用微藻去除氮磷的理论在1957年就有学者提出[11]。废水中的无机氮主要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的形式存在。微藻可以通过发生于细胞膜上的同化作用吸收无机氮, 首先在ATP、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 再通过亚硝酸盐还原酶催化将亚硝酸盐还原为铵盐, 随后将还原后的铵盐纳入碳骨架, 最终在藻细胞内被合成氨基酸或者蛋白质[12]。微藻对无机氮的同化机理图如图 3示[13]。
磷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微藻对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磷酸化作用使磷参与由ADP至ATP的转化中[14]。主要利用H2PO4-和HPO42-两种形态[15]。微藻细胞内的磷酸化过程有3种形式: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微藻通过吸收无机磷去除水中的磷, 也可通过调节pH值等外部条件使磷酸盐形成沉淀或被微藻吸附沉降(图 4)。
2.2 利用微藻富集重金属微藻细胞表面具有丰富整齐的官能团, 并且细胞膜具有选择性, 这决定了藻细胞可以吸附周围环境中的重金属, 微藻表面的负电荷反应点可与重金属结合, 进而发生吸附。藻类吸附重金属分为两种情况, 活体藻细胞吸附及死亡藻体吸附。一般情况下, 分为两个过程:第一是被动吸附, 该过程不论活体、非活体微藻均可发生。在静电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 重金属被藻细胞的官能团吸附, 官能团不同, 重金属离子的亲和力也不同。被动吸附包括物理、化学吸附、配位、离子交换、螯合及络合等[16]。第二是主动吸收, 该阶段必须在代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多发生于活体藻细胞。重金属离子穿过细胞膜后运输, 在胞内积累, 于胞内化合物或细胞器上附着, 过程往往缓慢并且不可逆。主动吸收的机制主要包括共价键结合、氧化还原和表面沉淀等[17]。微藻对重金属的富集过程如图 5示。
3 部分藻种的去污效果 3.1 部分微藻去氮除磷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总结, 整理出若干藻种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数据。从表 1可见, 不同种类微藻对氮磷均有极高的吸附率, 最高可达99%-100%, 并且适用于各种行业废水。
3.2 部分微藻吸附重金属的效果如表 2所见, 围绕重金属富集的藻株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藻门, 如小球藻、栅藻等, 其富集率均可达到较高水平。
4 基于微藻培养的畜禽废水处理技术 4.1 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High rate algal pond, HRAP, 图 6), 最早由Oswald和Gotaas等提出, 是传统稳定塘的一种改进。高效藻类塘的关键在于藻菌共生体系的建立, 微藻和细菌可形成共生关系, 对污水的净化产生协同作用, 因此大大提高了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塘中的好氧菌可降解碳氮有机物, 生成CO2、氨氮、硝酸盐等, 微藻则利用细菌产生的氮源、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O2, 为细菌的分解提供电子供体[31]。二者功能互补, 是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处理技术。
藻类光合作用方程式:
国内外对高效藻类塘的相关研究较多, 孙伟丽等[32]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高效藻类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发现当藻菌数量为(2.6-3.5)×105个/mL, 停留时间7 d时, 藻类塘对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可达87.77%、97.2%和64.8%, 出水水质可达我国排放标准。Kim等[33]应用高效藻类塘结合丝状藻类基质(Filamentous algae matrix, FAM)处理农村污染的废水, 研究表明HRAP与FAM结合利用时可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氮磷, 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8%和81.2%。Chatterjee等[34]的研究表明,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移动床生物膜(UASB-MBB)反应器, 后接HRAP可高效去除水中的氨氮、磷酸盐和有机物, 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5%, 磷酸盐为91%, 并且COD的含量从初始水平的233 mg/L下降到50 mg/L。由于塘中的好氧菌可降解碳氮有机物, 藻类塘对有机物也有着较高的去除率。Park等[35]发现高效藻类塘可以去除约95%的溶解性有机化合物; Villar-Navarro等[36]也发现, HRAP对双氯芬酸和氢氯噻嗪等利尿剂的去除率增加了15%-50%。
高效藻类塘虽然成本较低, 但其依赖于藻类和细菌的代谢, 受外界环境如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并且藻类生长的条件不易控制; 藻类的回收效率太低, 成本过高, 这些都阻碍了藻类塘的应用。
4.2 活性藻活性藻污水处理技术是基于藻菌共生代谢去除污染物, 首先人工培养形成藻-菌混合絮凝物, 后利用需净化的废水对其进行继续培养。藻-菌絮凝团以好气性细菌和各种活性微藻为主。Tiron等[37]利用活化的藻类颗粒在生物反应器中处理污水, 发现可以去除约86%-98%的COD, 以及大部分的氮磷; 国内对活性藻技术的研究较少, 况琪军等[38]利用活性藻反应系统对合成污水进行处理, 得出在26±2条件下, 停留时间为24 h时, TN、TP、CODCr和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62%、33.23%、90.89%和95.77%的结果。
影响活性藻处理效率的因素主要在于藻种和菌群的代谢作用, 并且与水中污染物浓度、光照、温度及进水负荷等一系列参数有关。
4.3 微藻固定化技术微藻固定化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是以细菌固定化技术为基础而发展的一种生物技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的藻细胞固定于某个区域, 进而可以保持细胞的活性, 提高利用率。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吸附法和包埋法, 吸附法常用于纤丝状藻类, 固定效率比较差。包埋法则在凝胶聚合物的网络空间将藻类截留, 进而提高细胞的密度、反应、负荷等, 并减少流失和分解速度, 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固定方法。包埋法常用的固定化载体主要有海藻酸钠、壳聚糖、琼脂、水性聚氨酯和硅藻土等。
就氮磷的去除而言, 固定化藻类的去除率高于悬浮态藻类, 唐皓等[39]利用固定化小球藻对人工污水中的氮磷进行去除, 发现固定化小球藻能去除人工污水中99.99%的氨氮和95.71%的总磷, 悬浮态小球藻则能去除人工污水中98.92%的氨氮和91.56%的总磷, 固定化小球藻的效果更优; Praveen等[40]将小球藻封装于藻酸钠微球中, 建立与异养细菌的共生处理体系, 并发现在曝气条件下, 对葡萄糖的去除效率从未曝气时的50%(耗时12 h)提高到了100%(耗时6 h), 叶绿素含量增加了30%。
4.4 光生物反应器光生物反应器应当是最有前景的微藻培养系统, 该系统可有效调控藻类的光照、温度、碳源等, 从而有效的增加微藻的生物量; 并且, 光生物反应器能够对微藻进行高效低成本的采收, 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将光生物反应器与废水净化结合, 是微藻环境工程和生物质产业结合的重要环节, 既可以方便高效的控制微藻的生长, 又可以大规模的处理污水。Najm等[41]将小球藻培养在膜式光生物反应器中, 发现可去除约100%的PO43--P和无机碳; 王雪飞等[42]研究发现, 在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下,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下螺旋藻对氮、磷营养盐的去除效果相似, NH4+ -N、TN、TP去除率分别为98.52%-99.03%、90.43%-95.22%、88.25%-96.81%, 同时螺旋藻的采收生物量为0.42 g/d。
但是, 目前有关光生物反应器与污水净化, 同时获得生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仍然很少, 未来应当补足相关研究。
5 问题和展望 5.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 微藻拥有高效的脱氮除磷及吸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能力, 在环境工程领域越来越得到认可, 也是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方向的新应用。但是其相关研究仍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如下:
微藻对污水的处理目前仍以实验室模拟为主, 缺乏实质的、社会性的工程学应用, 高效藻类塘、固定化技术和光生物反应器也因相关的缺点而限制了推广, 而且关于生物质产业与废水处理产业最优耦连装置—光生物反应器的相关研究也较少。
相关研究的去污对象主要是氮磷, 畜禽废水中的其他污染物质如抗生素等研究过少, 在生产实际中更需均衡全面的考虑各个污染组分的去除情况, 在此情况下, 相关理论依据缺乏造成了微藻废水净化装置的开发的延滞。
净化污水的机理研究甚少, 仍不能上升到分子水平; 目前的机理探究多为生理生化水平, 针对关键氮磷代谢基因、重金属富集蛋白的研究较少, 这也限制了微藻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微藻废水工程未能与其潜在的庞大下游产业相连接。微藻生物质产业十分庞大, 涉及能源、食品、医药、建材、农林等多个行业, 但是由于微藻培养和采收环节的成本问题, 微藻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有所受挫, 与上游产业的契合度也不高。
5.2 展望本文对微藻处理畜禽废水的工艺做了如下展望:(1)筛选培养去污藻种。主要筛选去污能力强, 附加产值大的藻种, 并且不仅要着眼于脱氮除磷, 还要考虑重金属、抗生素等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2)揭示微藻去污的机理, 寻找关键基因。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组学分析, 寻找微藻适应和吸附污染物的关键分子机制, 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为微藻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开发微藻处理工艺。如优化高效藻类塘的净化条件, 降低其成本、寻找合适的固定化载体、将废水处理与光生物反应器结合, 实现污染处理与资源利用的结合、寻找最有效的藻种收集方法等。微藻处理废水的同时会获得大量的生物质, 如何高效低成本的回收微藻生物质是与下游产业耦合的关键。解决以上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 有效利用资源, 方可实现环保、绿色的高值产业循环链。
[1] |
韩伟铖, 颜成, 周立祥. 规模化猪场废水常规生化处理的效果及原因剖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6(5): 989-995.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R].2010.
|
[3] |
孙良媛, 刘涛, 张乐. 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23-30. |
[4] |
邹晓波.同时包埋水华鱼腥藻和活性炭对畜禽废水中氮磷的净化研究[D].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
[5] |
陈艳梅, 石阳, 王明兹, 等. 海产养殖饵料微藻开发利用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9): 60-65. |
[6] |
李润植, 季春丽, 崔红利. 微藻生物技术助力功能农业[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8(3): 1-12. DOI:10.3969/j.issn.1671-816X.2018.03.001 |
[7] |
王瑞, 魏源送. 畜禽粪便中残留四环素类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控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9): 1705-1719. |
[8] |
付世新, 王哲. 微量元素铜在动物体内的转运代谢过程[J]. 动物医学进展, 2003, 24(2): 15-17. DOI:10.3969/j.issn.1007-5038.2003.02.005 |
[9] |
Samah Ak, Meyer MT, Boxall ABA.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use, sales, exposure pathways, occurrence, fate and effects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the environment[J]. Chemosphere, 2006, 65(5): 725-759. DOI:10.1016/j.chemosphere.2006.03.026 |
[10] |
熊华烨, 秦俊梅, 马浩天. 含土霉素土壤添加不同基质后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2): 283-289. |
[11] |
Oswald WJ, Gotaas HB, Golueke CG, et al. Algae in waste treatment[J]. Sewage & Industrial Wastes, 1957, 29(4): 437-457. |
[12] |
Cai T, Park SY, Li Y. Nutrient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streams by microalgae:Status and prospects[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3, 19(1): 360-369. |
[13] |
Vílchez C, Garbayo I, Lobato MV, et al. Microalgae-mediated chemicals production and wastes removal[J]. Enzyme & Microbial Technology, 1997, 20(8): 562-572. |
[14] |
Martinez ME, Jimenez JM, El Yousfi F. Influences o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growth and phosphorus uptake by the microalga Scenedesmus obliquu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999, 67(3): 233-240. DOI:10.1016/S0960-8524(98)00120-5 |
[15] |
甄茜, 蔡婕, 郭行, 等. 微藻在废水脱氮除磷中的应用[J]. 水处理技术, 2017, 43(8): 7-12. |
[16] |
Monteiro CM, Castro PML, Malcata FX. Metal uptake by microal-gae: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J].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12, 28(2): 299-311. DOI:10.1002/btpr.1504 |
[17] |
支田田, 程丽华, 徐新华, 等. 藻类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的机理及应用[J]. 化学进展, 2011(8): 1782-1794. |
[18] |
Shen QH, Gong YP, Fang WZ, et al. Saline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Chlorella vulgaris with simultaneous algal lipid accumulation triggered by nitrate deficiency[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5, 193: 68-75. DOI:10.1016/j.biortech.2015.06.050 |
[19] |
García D, Posadas E, Blanco S,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microalga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process performance during pi-ggery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algal-bacterial photobioreactor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8, 248: 120-126. DOI:10.1016/j.biortech.2017.06.079 |
[20] |
Luo LZ, Shao Y, Luo S, et al. Nutrient removal from piggery wastewater by Desmodesmus sp.CHX1 and its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ptimization[J].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018, 15: 1-8. |
[21] |
Ansari FA, Gupta SK, Nasr M, et al. Evaluation of various cell drying and disruption techniques for sustainable metabolite extractions from microalgae grown in wastewater:A multivariate approach[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82: 634-643. DOI:10.1016/j.jclepro.2018.02.098 |
[22] |
Wang H, Hu Z, Xiao B, et al. Ammonium nitrogen removal in batch cultures treating digested piggery wastewater with microalgae Oedogonium sp[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68(2): 269-275. |
[23] |
Mousavi S, Najafpour GD, Mohammadi Met, al. Cultivation of newly isolated microalgae Coelastrum sp.in wastewater for simultaneous CO2 fixation, lipid produc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J].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18, 41(4): 519-530. DOI:10.1007/s00449-017-1887-7 |
[24] |
Liu J, Ge Y, Cheng H, et al. Aerated swine lagoon wastewater:A promising alternative medium for Botryococcus braunii cultivation in open system[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3, 139(13): 190-194. |
[25] |
Dahmani S, Zerrouki D, Ramanna L, et al. Cultivation of Chlorella pyrenoidosa in outdoor open raceway pond using domestic wastewater as medium in arid desert reg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 219: 749-752. DOI:10.1016/j.biortech.2016.08.019 |
[26] |
Cheng J, Ye Q, Xu J, et al. Improving pollutants removal by microalgae Chlorella PY-ZU1 with 15% CO2 from undiluted anaerobic digestion effluent of food wastes with ozonation pretreatment[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 216: 273-279. DOI:10.1016/j.biortech.2016.05.069 |
[27] |
Alam MA, Wan C, Zhao XQ, et al. Enhanced removal of Zn2+ or Cd2+ by the flocculating Chlorella vulgaris JSC-7[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5, 289: 38-45. DOI:10.1016/j.jhazmat.2015.02.012 |
[28] |
Al-Homaidan AA, Alabdullatif JA, Al-Hazzani AA, et al. Adsorptive removal of cadmium ions by Spirulina platensis dry biomass[J]. Saudi J Biol Sci, 2015, 22(6): 795-800. DOI:10.1016/j.sjbs.2015.06.010 |
[29] |
Rugnini L, Costa G, Congestri R, et al. Phosphorus and metal removal combined with lipid production by the green microalga Desmodesmus sp.:An integrated approach[J]. Plant Physiol Biochem, 2018, 125: 45-51. DOI:10.1016/j.plaphy.2018.01.032 |
[30] |
Saavedra R, Muñoz R, Taboada ME, et al. Comparative uptake study of arsenic, boron, copper, manganese and zinc from water by different green microalga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8, 263: 49-57. DOI:10.1016/j.biortech.2018.04.101 |
[31] |
Muñoz R, Guieysse B. Algal-bacterial 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azardous contaminants:a review[J]. Water Research, 2006, 40(15): 2799-2815. DOI:10.1016/j.watres.2006.06.011 |
[32] |
孙伟丽, 刘绍俨, 高宇, 等. 高效藻类塘处理北方农村模拟生活污水试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 15(28): 217-220. DOI:10.3969/j.issn.1671-1815.2015.28.041 |
[33] |
Kim T, Ren X, Chae KJ. High-rate algal pond coupled with a matrix of Spirogyra sp.for treatment of rural streams with nutrient pollution[J]. J Environ Manage, 2018, 231: 297-308. |
[34] |
Chatterjee P, Ghangrekar MM. Biomass granulation in an up 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 treating 500 m3/day low-strength sewage and post treatment in high-rate algal pond[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76(5): 1234-1242. |
[35] |
Park JBK, Craggs RJ.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algal production in high rate algal ponds with carbon dioxide addition[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61(3): 633-639. |
[36] |
Villar-Navarro E, Baena-Nogueras RM, Paniw M, et al. Removal of pharmaceuticals in urban wastewater:High rate algae pond(HRAP)based technologies as an alternative to activated sludge based processes[J]. Water Research, 2018, 139: 19-29. DOI:10.1016/j.watres.2018.03.072 |
[37] |
Tiron O, Bumbac C, Patroescu IV, et al. Granular activated algae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71(6): 832-839. |
[38] |
况琪军, 谭渝. 活性藻系统对氮、磷及有机物的去除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21(3): 212-216. DOI:10.3321/j.issn:1000-6923.2001.03.005 |
[39] |
唐皓.固定化微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6.
|
[40] |
Praveen P, Loh KC. Photosynthetic aeration in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immobilized microalgae-bacteria symbiosis[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5, 99(23): 10345-10354. DOI:10.1007/s00253-015-6896-3 |
[41] |
Najm Y, Jeong S, Leiknes T.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oxygen production by Chlorella vulgaris in a hybrid membrane bioreactor and algal membrane photobioreactor system[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7, 237: 64-71. DOI:10.1016/j.biortech.2017.02.057 |
[42] |
王雪飞.光生物反应器中市政污水培养钝顶螺旋藻的条件优化[D].无锡: 江南大学,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