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
刘煜泽. 民国时期“加油”的词义演变考——以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为中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12): 71-76. DOI: 10.16099/j.sus.2021.12.008.   
民国时期“加油”的词义演变考——以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为中心
刘煜泽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 “加油”本义为“添加油类”,其引申义“进一步努力”在现代汉语中常被用于鼓励的场合,尤其是在体育运动中被用于鼓励运动员。在民国时期,“加油”作为清华学校食堂俚语,原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后逐渐在清华学校体育运动中被用于鼓励运动员,产生“进一步努力”的含义,经历从食堂俚语到赛场助威口号、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变,“加油”新义趋于固化,并通过校际体育交流活动传播至全国,从鼓励运动员到鼓励大众,其使用领域逐渐不限于体育运动。“加油”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加油”一词本身具备引申出“进一步努力”含义的条件,中国近代体育事业发展对语言发展提出了新需求,而清华学校为“加油”的词义演变提供了独特的使用语境。
关键词: 加油    清华学校    体育运动    民国时期    
Semantic Evolution of "Jiayou" and Its Use in Spor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U Yuze     
Faculty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jiayou(加油)" is "to add oil", and its extended meaning "to make further efforts" is often used on occasions to encourage somebody in moder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ones to encourage athletes in sports. In the 1920s, "jiayou" was a slang used in the canteen of Tsinghua School, originally referring to adding sesame oil to pickles. Subsequently, it gradually became popular in sports in Tsinghua School, which was used to encourage athletes and produced the meaning of "making further effort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anteen slang to stadium cheering slogans and from oral language to written language, the new meaning of "jiayou" tends to be solidified, and spread to the whole country through inter-school competitions. From encouraging athletes to encouraging the public, its application is gradually not limited to sports.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jiayou" mainly are two: the first is that the word "jiayou" has the conditions to have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making further efforts", the second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in China are provided for the demand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singhua School entertains a unique context for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jiayou".
Keywords: jiayou(加油)    Tsinghua School    sport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加油”一词在当今日常生活尤其是体育运动中使用相当频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622,“加油”的现代含义主要有“添加燃料油、润滑油等”及“比喻进一步努力;加劲”。在古代,“加油”的本义为“添加油类”,多指添加灯油等,近代开始逐渐延伸至添加燃油等。在民国时期,“加油”经历词义演变产生“进一步努力”的新义,这一新义自诞生之时便多用于体育运动之中。“加油”产生新义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大多逻辑简单、缺乏历史证据。从物质资料的添加到精神层面的鼓励,“加油”的词义如何、为何会发生演变?本文梳理回忆录、报刊等文献资料,还原“加油”的词义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产生新义的原因。

1 “加油”的本义:“添加油类”

根据《说文解字》,“加”为“语相增加也”[2]707。“加”字本意为“诬枉、夸大”,而后“引申为增加、外加、放置、施行等。又引申为超越、欺凌等。作副词,指更加、愈加”[3]1211。“油”原为古代河流名称,“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后指动植物脂肪,“俗用为油膏字”[2]535,又引申为泛指矿物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液体,如汽油[3]966。“加油”的本义为“添加油类”,古代已可见其使用记载,如唐代《弘赞法华传》(大正新修大藏经本)中有“或不加油炷灯,数日自明”;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司礼监本)中有“与水滑面同,只加油,陪用油搓”;明代《遵生八笺》(明万历刻本)中有“切作碎段,少加油,略炒过”;清中期《篆刻针度》(清乾隆刻本)中有“加油少许,不可太多”。古代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油类仅有食用油、灯油等,故“加油”一般指添加食用油、灯油等,并非常用词。

一方面,近代以降,“加油”的本义仍在使用,如1908年上海《新闻报》刊载名为“路灯加油”[4]的报道,涉及给路灯添加灯油的问题;1918年《锡报》的《滑稽专电》[5]有“并约各学生均食素餐,菜中并不加油”。另一方面,随着作为工业社会重要物质资料的油的大量生产及使用,如机器、交通工具等均需添加润滑油、燃料油等,“加油”所指添加的油类从灯油、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油扩展至润滑油、燃料油等机械用油,使用频率也大大增加。晚清《兵学新书》(清光绪刻本)有载“各车之轴,以加油为最要”;1897年《申报》报道“杨树浦裕晋纺纱厂机器房内,因司机人贪懒加油,以致油干机足,热气横冲”[6];1919年《申报》报道飞机“飞过盐湖城场时,其时汽油罄尽,机器停顿,只得落下,幸而在盐湖城场可以加油”[7]

此外,“加油”亦可组成相关成语“火上加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1]594。明代小说《西洋记》(明万历步月楼刊本)中有“这一场骂,就是火上加油,激得只是气冲牛斗”;1912年《亚细亚日报》有“雪上加霜,火上加油”[8]。另如,清光绪年间的《续济公传》[9]中有“刚好周选侍加油添酱的,便说皇上怎样不孝”,此处“加油添酱”类似于“添油加醋”,“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1]1295

2 “加油”的词义演变:从“添加油类”到“进一步努力”

在民国时期,“加油”一词从清华学校食堂俚语转变为赛场助威口号,用以鼓励运动员“进一步努力”。这一新义从口语到书面语逐渐固化,并通过各类体育比赛传播至社会各个领域,用以鼓励大众。

2.1 新义的产生:从食堂俚语到赛场助威口号

“加油”的引申义“进一步努力”在当下使用较为频繁,尤其在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语境中,常用于鼓励运动员,为比赛助威等。据笔者考证,“加油”新义的产生及其用于体育运动相关语境始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本文根据史料实际时间使用对应的校名)。

20世纪10—20年代,清华学校有诸多流行俚语,1918年《清华周刊》刊文《校内习语溯源》指出:“习语即英文所谓slang,一国有一国习语,一乡有一乡习语,小而言之,即一校有一校习语。”(slang现译为“俚语”)该文收录清华学校的“甲必丹”等10个俚语,尚未有“加油”一词[10]。1921年《清华周刊》刊文《借(加油政策)提倡公共作业底流毒》[11],指出“‘加油’这两个字,是清华同学中的slang”。文中将“加油”解释为“带了一点上机器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语境,可能意指虚有其表、无济于事的形式主义。但该文作者亦言明,该含义并非俚语“加油”的主要含义。

1915—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的顾毓琇、梁实秋等人于1923年作《清华学生生活之面面观》[12],称清华学校食堂“还有两碟咸菜,如盐白菜八宝菜酱萝卜之类……咸菜加油,是常事。学生只消一举手,就有穿着白布围衫的厨役走过来应候”。根据1918—1920年就读于清华学校的陈岱孙回忆,当时清华学校的伙食虽不错,“但是,学生一旦对校内校外任何问题有所不满,总要借题发挥,将怒火转化为对于伙食的抱怨,这似乎是古今中外的通例”。清华学校食堂“配有淋上香油的各种酱菜”,“清华学生也不能免俗,鸡蛋里挑骨头,总在闹说拌小咸菜的香油不够,于是,大饭堂里经常传出震天动地的喧闹声,满堂学生以拳击桌,高呼‘加油’。只见大厨脸色铁青,小伙计们一头臭汗,往来穿梭,疲于奔命,给各桌小爷们的菜碟里添油加醋”[13]。此外,1913—1922年就读于清华学校的潘光旦在其所作《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中也提及当时清华学校食堂确有“拌上香油的各种酱咸菜”[14]97。可见,清华俚语“加油”的意思仍是“添加油类”,特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

根据陈岱孙的回忆,“正因为这一句‘加油’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在全校运动会上有人一不小心喊了出来,立刻大受欢迎,变成清华啦啦队的标准口号,后来又通过校际运动会的场合推广到全国。他一直坚持认为,中国观众在体育赛场上喊‘加油’的习惯,实源自清华学校大饭堂”[13]。又根据1921—1924年就读于清华学校的李方桂回忆,“三餐是八人一桌,八菜一汤,十分清淡。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一吃饭就是四五碗,菜哪里够吃?就叫厨房加菜。学生贫富不等,富家子弟可以加蛋肉之类,一般的就能加盘咸菜,浇点儿麻油。所以我们常听说加油加油,后来在运动场上常呼加油,就是这个典故”[15]。由此可见,“加油”一词的新义由原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的俚语引申而来,而陈岱孙所言这一新义的产生是直接由于运动会上有人偶然喊出“加油”,仅系孤证,可能确为事实,但陈岱孙直接见证如此随机事件的概率较小,故亦有可能为其推测,或为当时清华学校流传的说法。不可否认的是,清华食堂俚语“加油”逐渐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用于鼓励运动员,产生“进一步努力”的新义,成为赛场助威口号[16]

2.2 新义的固化:从口语到书面语

如前所述,20世纪20年代初期,“加油”由清华学校食堂俚语转变为赛场助威口号,产生“进一步努力”的含义,而关于“加油”新义的明确文字记载约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才出现,从口语到书面语,“加油”新义得以传播并逐渐固化。

1919—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的孙瑜在其回忆录中谈到,1922年清华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孙瑜的同学希望其参加赛跑,“他们说,跑一百米,只要一口气加油冲刺就行了”。孙瑜赛跑之时亦感到:“观众喊声雷动……我在观众高喊加油声中,拼命‘加油’力追……却感筋疲力尽,无‘油’可‘加’!”文中多次将“加油”添加引号,他在回忆该事件时还写道,“我明白什么叫‘加油’!但我却不是一个‘下帷’死啃书本的‘老夫子’”[17],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加油”在当时并非通用的正式用词,故需特别说明其含义。

1924年《清华周刊》第323期刊载《练习操》[18]一文指出:“球队产生后,即于是月十九日起开始吃练习棹,现在加足了油,将来可为学校立功也,吃者勉之。”“练习棹”指当时在清华学校体育运动中取得成绩并达到某种标准的学生有资格在特设的小食堂吃饭[14]83。此处“加足了油”既与清华学校食堂俚语相关,亦与运动员“进一步努力”相关,兼具“加油”一词的本义与新义。1924年《清华周刊》第325期又刊载《天天加油》[19]一文,讲述清华学校篮球队刻苦练习,“今年新篮球队成立后,虽自觉不弱于以前;但徐国祥先生——篮球队导师——为慎重起见,仍嘱球员天天练习”。同期《篮球解体》[20]一文载:“本年篮球队,正在‘天天加油’之际。”将“天天加油”等同于“天天练习”,显然也是使用了“进一步努力”的新义。此期《清华周刊》为笔者所见现存文献中首次明确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加油”一词及其“进一步努力”的新义。此外,从“加足了油”到“加油”,也反映出口语向书面语、俚语向正式语逐渐演变的过程。此后,《清华周刊》开始频繁将“加油”一词用于体育运动相关报道。例如,1925年刊载《篮球加油》[21]一文指出:“故近来该队队员,无日不加油练习,以期获胜于将来。”《中四级新闻》[22]报道篮球比赛:“是役也,球队球员之‘加油’,固不待言,即助威之声,亦足以使人心振奋,‘风云变色’,中四级之精神,于此可见一斑也。”在民国后期出版的《国语辞典》[23]收录了“加油(儿)”一词,其含义仅有“犹言努力”,说明“加油”新义已趋于固化。

2.3 新义的传播:从鼓励运动员到鼓励大众

“加油”一词较口语化,含义简洁明了,易为人所接受,在体育运动中用于鼓励运动员足以振奋人心。其新义于清华学校体育运动中产生后,迅速在校内流行,后通过校际体育交流活动传播至其他学校,进而流行于全国。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由于“加油”原本就是清华学校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俚语,其在校内体育运动中被赋予“进一步努力”的新义后,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各类体育活动中迅速流行。如在《清华周刊》的报道中反复出现:1926年《棒球队新闻》[24]称“棒球队自组织以来,队员异常加油”;1927年有题为“大三体育加油”[25]、1928年有题为“经济系加油练习篮球”[26]等刊文。可见,“加油”新义在清华学校的使用相对稳定。

当时,清华大学经常参加“校外地区性或全国性的运动大会、校际的球赛”,其比赛成绩亦较佳[14]82,因此,“加油”新义及其作为赛场助威口号的使用方式也通过各类体育比赛快速传播。1928年《申报》刊载《华北球战中之趣闻》[27]一文记载,在南开球队与新学同门球队的篮球比赛中,南开啦啦队在场外助威,“男生呐喊队,乃群起高呼‘南开加油’口号,声振云霄,全场惊动”。新学同门啦啦队的口号亦受南开啦啦队的影响,“此时新学呐喊队,更继续高呼曰‘南开加油炒鸡子儿’,北人谓鸡子儿,曰‘鸡蛋’,盖鸡蛋形圆,似零分之〇,而双方结果,南开竟失败于此不祥之口号中”。1928—1929年间,北平《新中华报》[28]与《益世报》[29]、天津《大公报》[30]、上海暨南大学的《暨南周刊》[31]、沈阳东北大学的《东北大学周刊》[32]等相继在关于学校体育运动的报道中大量使用“加油”一词,可见,作为赛场助威口号的“加油”已从清华大学传播至北京其他高校乃至全国高校。

20世纪30年代开始,“加油”作为赛场助威口号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类体育比赛,甚至随中国球迷漂洋过海,在国外赛事上成为为中国运动员鼓劲、助威的口号。1931年《大公报》报道大连的篮球赛,称“为其困于沙场之健儿们大喊加油”[33];在1938年香港的体育比赛中有“啦啦队高呼打气加油,形势紧张”[34];在1942年桂林的体育比赛中,“斯时掌声雷动,‘加油’甚多”[35];在1948年上海足球赛中,“看台上则有不少球迷为湖北队助威,‘湖北加油’”[36];1948年《大公报》报道,在伦敦的体育场上,“中国球迷和外国观众仍没有放弃,他们高呼‘中国加油’!声震整个哈灵盖运动场。这个呼喊,果然有效,中国五将控制着皮球,互作稳健和快捷的传递”[37]

与此同时,“加油”新义的使用逐渐不局限于体育运动的语境,其从体育赛场上用于鼓励运动员转而在更广泛的领域用于鼓励大众。1929年《南开大学周刊》刊载《结婚加油》[38]一文,新娘打扮之时,“旁有同学,遂大喊‘加油’不置”。1931年北平《益世报》报道:“‘加油’二字,尚未失却摩登性,有志‘加油’者,此其时矣……现在,中国的危亡,已在旦夕,就是国人努力‘加油’,未必便见功效……尤其在加油时代不可揩油。”[39]1943年东京出版的《大陆画刊》刊载题为“今天的快乐他没有力气呀!请你加油吧!”的漫画[40]。1946年《人民日报》刊载题为“巨野县委号召全县干部,加油贯彻群运,在麦收时不中断”[41]一文。

3 “加油”词义演变的原因

民国时期,“加油”在其本义“添加油类”的基础上引申出“进一步努力”的新义,且多用于在体育运动中鼓励运动员,其词义从添加物质资料向精神层面的鼓励转移。这一方面由于“加油”一词本身具备引申出“进一步努力”含义的条件;另一方面,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对语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清华学校为其提供了独特的使用语境,在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加油”词义的演变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1 从物质到精神:“加油”词义的转移

从“添加油类”到“进一步努力”,“加油”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新义产生的方式和途径与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有关,只有认识到两类现象之间的联系才能用称呼甲类事物的词去称呼乙类事物。从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和人类的认知模式看,词义的转移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等方式引申出来的[42]270-271。“加油”的本义与新义之间本就存在“相似”的关系,其词义转移在语言学上属于隐喻式引申。

油是重要的物质资料,给饭菜添加食用油可使人补充能量,给油灯添加灯油可带来光明;进入工业社会,添加润滑油可利于机器运行,添加燃油即给交通工具、机器等添加动力。可见,“添加油类”的本义本身就带有“进一步努力”的意味。“加油”一词于清华学校产生新义之前,时人对于添加物质层面的“油”与精神鼓励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洞见。1920年上海《新世界》刊载题为“加油”[43]的文章指出:“一盏灯油干了,发出来的光一定是暗淡无色,渐渐熄灭,一只钟的机械,受了种种的湿气,有时就要窒压住,不能活动,加上一滴油,才能行走,我们中国的人心,也同灯和钟一样,分不出甚么……一盏灯灭了,可以加油,一只钟停了,可以加点油,加油之后,就可以回复原状,但是我们人心冷了,怎样的可把油加上呢,我知道有心人把加油的事情,早经顾虑着,可是加油的机会还没有到。”最后还呼吁,“国民呵,快点加些油上去,倘然再不加油,那是永远没有希望”。从灯油、机械油到人心,具象的物质被抽象化,“进一步努力”的含义已经逐渐显现。除了《新世界》外,在1920年《申报》的应时戏广告《大快人心的应时戏》[44]中有“求大家多约家人、亲友,都来加加油”。此处的“加加油”虽不排除有其他特别含义的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已有类似于“打气”的含义。

此外,油具有易燃易爆的属性,古代“加油”一词已不局限于“添加油类”的本义,成语“火上加油”形容事态更加严重,这与此后“进一步努力”的新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民国时期,“加油”引申为“进一步努力”后,时人仍基于成语“火上加油”理解其新义。1929年《燕大月刊副镌》刊载《要锦标,须加油》[45]一文指出:“但吾人尤望诸运动员皆抱定‘华北尚未比赛,练习有如火上加油’的精神来预备。”此处的“火上加油”并非指事态更加严重,而是更接近于鼓励运动员加紧练习、准备比赛。同时,也有基于“添加油类”的本义理解其新义。1933年《黑白体育周刊》载有题为“加油”[46]的漫画,画中一人手持油瓶,往运动员身上倒油(图 1)。1946年《快活林》刊载《球边油腔录》[47]一文指出:“竞赛之际,双方都有友好,组啦啦队以为助威,于其受挫际,辄高呼××加·油,如行车,如燃灯,油不足,则欲行不前,光辉无由得见矣。”由此可见,“加油”一词本身已与鼓励、“进一步努力”等含义密切关联,即具备引申出新义的条件,这种相似性被发现后,词义逐渐发生转移。

图 1 《加油》漫画[46] Figure 1 Comic of Jiayou 资料来源:“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原载于1933年《黑白体育周刊》。
3.2 从偶然到必然:“加油”词义语境的变迁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社会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42]194。随着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部分学校设立了体育专业,各类体育赛事亦逐渐增多。运动员在场上比赛时,场下观众需要为其呐喊助威的词语,这是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展的需要。其他语言中大多都有与“加油”类似的助威词语,如英语的“come on”、日语的“頑張って”、韩语的“ ”等。近代体育事业发展为“加油”词义演变提供了新语境。如果没有“加油”一词,亦可能出现另一个词语来代替。

在中国近代体育事业发展中,学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清华学校于1912年设立体育部,重视体育教育,拥有先进的体育设备,体育比赛活动频繁[48]。如前所述,“加油”的词义在清华学校体育运动中发生转变,引申出鼓励运动员“进一步努力”的新义。20世纪20年代初,“加油”作为清华学校食堂俚语,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食堂即“加油”本义“添加油类”的使用语境。同时,清华学校食堂经常举办各种性质的集会活动,如在“五四”运动期间,清华学校学生于高等科食堂讨论罢课问题[49]。甚至亦有直接在食堂举办体育活动,如1918年清华学校中等科一、二年级学生就在食堂进行乒乓球比赛[50]。可见,“加油”本义的使用语境与其后新义的使用语境在清华学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重合,且语言的使用者均为清华学校师生,这就为“加油”的词义转变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加油”新义的进一步传播。近代体育事业发展对语言发展提出了新需求,而清华学校为“加油”一词提供了独特的使用语境,在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加油”词义的演变在多重因素作用之下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4 结束语

“加油”本义为“添加油类”。民国时期,“加油”一词作为清华学校食堂俚语,原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后被用于在体育运动中鼓励运动员,产生“进一步努力”的含义。经历从食堂俚语到赛场助威口号、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变,“加油”新义逐渐趋于固化。这一新义首先在清华学校的体育运动中流行,随后通过校际体育交流活动传播至其他学校,进而流行于全国,且不仅被用于体育运动中鼓励运动员,也被用于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用于鼓励大众。

“加油”的词义从添加物质资料向精神层面的鼓励转移,主要因为:“添加油类”与“进一步努力”之间存在“相似”的关系,其本身具备引申出新含义的条件,在语言学上属于隐喻式引申;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对语言发展提出了新需求,即观众需要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词语,而清华学校为“加油”一词提供了独特的使用语境,使其词义演变成为了可能,也有利于“加油”新义的进一步传播。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0)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0)
[3]
李学勤. 字源[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 (0)
[4]
路灯加油[N]. 新闻报, 1908-01-17(18) (0)
[5]
滑稽专电[N]. 锡报, 1918-05-11(5) (0)
[6]
幸未成灾[N]. 申报, 1897-04-03(3) (0)
[7]
美国大陆之飞行竞争[N]. 申报, 1919-11-29(6) (0)
[8]
信手拈来[N]. 亚细亚日报, 1912-12-23(7) (0)
[9]
坑余生. 续济公传[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8: 387. (0)
[10]
校内习语溯源[J]. 清华周刊, 1918(131): 9-10 (0)
[11]
借(加油政策)提倡公共作业底流毒[J]. 清华周刊, 1921(218): 11-18 (0)
[12]
顾毓琇, 梁治华, 翟桓. 清华学生生活之面面观[M]//清华周刊社. 清华生活. 北京: 清华周刊社, 1923: 65 (0)
[13]
刘昀. 孤帆远影: 陈岱孙与清华大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40. (0)
[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文史资料选辑: 第31辑[M].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62. (0)
[15]
徐樱. 方桂与我五十五年[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123-124. (0)
[16]
清华学生最早喊"加油"[N]. 皖江晚报, 2017-04-24(A7) (0)
[17]
孙瑜. 银海泛舟: 回忆我的一生[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33. (0)
[18]
练习操[J]. 清华周刊, 1924(323): 18 (0)
[19]
天天加油[J]. 清华周刊, 1924(325): 15 (0)
[20]
篮球解体[J]. 清华周刊, 1924(325): 15 (0)
[21]
篮球加油[J]. 清华周刊, 1925(360): 18 (0)
[22]
中四级新闻[J]. 清华周刊, 1925(333): 31 (0)
[23]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国语辞典: 第二册[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48: 1801. (0)
[24]
棒球队新闻[J]. 清华周刊, 1926(375): 496 (0)
[25]
大三体育加油[J]. 清华周刊, 1927(415): 167 (0)
[26]
经济系加油练习篮球[J]. 清华周刊, 1928(429): 217 (0)
[27]
华北球战中之趣闻[N]. 申报, 1928-05-17(17) (0)
[28]
中央与义兵[N]. 新中华报, 1928-12-24(6) (0)
[29]
华北球赛第二日详报[N]. 益世报, 1929-04-09(6) (0)
[30]
第二次女子室内篮球赛[N]. 大公报(天津版), 1929-12-01(5) (0)
[31]
特别童子军加油[J]. 暨南周刊, 1928(新年特刊): 109 (0)
[32]
体育选手加油了[J]. 东北大学周刊, 1929(79): 50 (0)
[33]
大连国际篮球战[N]. 大公报(天津版), 1931-01-14(8) (0)
[34]
学界篮球高级组赛, 英皇力克培英[N]. 大公报(香港版), 1938-10-19(7) (0)
[35]
桂中甲丙俱胜, 军校击败吾队, 乐群杯桂中红胜月牙[N]. 大公报(桂林版), 1942-03-23(3) (0)
[36]
香港战海军险里逃生, 上海胜湖北前半平手, 大连克广东气力充沛[N]. 大公报(上海版), 1948-05-08(8) (0)
[37]
"中国加油", 啦啦队呐喊助威, 李世侨回天有术[N]. 大公报(香港版), 1948-08-05(6) (0)
[38]
结婚加油[J]. 南开大学周刊, 1929(74): 47-48 (0)
[39]
从加油谈到揩油[N]. 益世报, 1931-10-20(9) (0)
[40]
今天的快乐他没有力气呀!请你加油吧![J]. 大陆画刊, 1943, 4(1): 41 (0)
[41]
巨野县委号召全县干部, 加油贯彻群运, 在麦收时不中断[N]. 人民日报, 1946-06-01(2) (0)
[42]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4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0)
[43]
加油[N]. 新世界, 1920-10-23(4) (0)
[44]
大快人心的应时戏[N]. 申报, 1920-02-24(5) (0)
[45]
要锦标, 须加油[J]. 燕大月刊副镌, 1929(11): 12 (0)
[46]
加油[J]. 黑白体育周刊, 1933, 1(5): 3 (0)
[47]
球边油腔录[J]. 快活林, 1946(32): 2 (0)
[48]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 清华大学校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40. (0)
[49]
梁实秋. 梁实秋作品集[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7: 182. (0)
[50]
乒乓比赛[J]. 清华周刊, 1918(131): 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