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
赵富学, 沈克印.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6): 59-70. DOI: 10.16099/j.sus.2021.06.004.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
赵富学 1,2, 沈克印 2     
1. 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 武汉体育学院 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颁布结束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教学大纲而无课程标准的局面,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视角,从研制背景、框架组构、推行理路3个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进行解读。认为: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立德树人”任务指向及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精神3大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组成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6大要素之中,各要素之间通过学科核心素养串联衔接,依次协同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整体育人作用。提出:应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将其具体化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之中,通过层层落实与环环相接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促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有效对接及融合。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    学科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P.E. and Health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2020 E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ZHAO Fuxue 1,2, SHEN Keyin 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2. Hubei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xercise and Health Promotion,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P.E. and Health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2020 edition), which ends the situation that there is only outline but no standard in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core literacy cultivation. By taking the core literacy cultivation of the disciplin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P. E. and Health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2020 edition) is made in thre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background, framework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he task direct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P. E. and health"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key qualities of sports ability, health behavior and sports spirit run through the six elements of curriculum standard, that is, the curriculum nature and task, goal, structure, content, academic quality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se elements are connected in an orderly manner through the series of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and in turn give full play to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role of P.E. and health disciplines in the stag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implementation,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hould be taken as the guide and embodied in the objectives and targeted cultivation of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thu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re literacy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P.E. and health will be effectively accomplished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P. E. and Heaeth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2020 edition)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moral cultivation    P.E. curriculum    P.E. teach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7年,教育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公共基础类课程标准研制与开发工作。70多位专家组成的课程标准研制组历时2年,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广泛调研,对300多所中职学校、30 000多名师生进行调查,讨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需求和现状,提出新一轮课程标准研制的方向和要求。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分为3类:必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必修课程[1]。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其遵循《方案》总体设计和布局,以培育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以下简称“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模块,并提出了相应的学时安排,对中职学校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2]。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正式进入《课标》,配合对中职学校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培育,助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与“术能技才艺”全面协调发展。这也是继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全面阐释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后,全国第2部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体育类课程标准。本文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下,结合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对《课标》规定的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解读,探讨中职学校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精准理解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特征和要义。

1 研制背景:“立德树人”的任务指向及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国中职学校在校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2000年以来,中国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公共基础类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育部先后颁布了3套中职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和标准,分别是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2000年《纲要》”)、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2009年《纲要》”)和2020年颁布的《课标》。《课标》的颁布彻底结束了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教学大纲,无课程标准”的局面,使之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趋势接轨。在2000年《纲要》和2009年《纲要》的基础上,《课标》突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与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期望和要求。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代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作为中国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中职教育阶段全方位贯彻“立德树人”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既担有“立德”的任务,更负有“树人”的责任。《课标》继承了2000年《纲要》与2009年《纲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德育要求,与《高中课标》中的德育内容高度一致,充实了新时代中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取向,使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清晰。

“立德树人”要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本学科的育人标准和指向[3]。2000年《纲要》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精神风貌,使体育与健康教学能够配合中职学校整体德育要求,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德育价值。2009年《纲要》在延续2000年《纲要》德育要求的基础上,注重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课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向下,要求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健康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图 1)。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和标准中德育任务的演变看,中职学校《纲要》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立德树人”的内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拓展和提升,共同促进中职学校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

图 1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德育任务演变 Figure 1 The evolu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ask in P.E. and health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注:2000年《纲要》指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试行)》,2009年《纲要》指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2020年《课标》指202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标准》。

《课标》凸显了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倡导“明德”与“精技”的有效结合。“明德”向来被中国教育界所推崇和发扬,“立德树人”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智慧和精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学校德育时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立德”先要“明德”,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肩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体育与健康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中职学生“明德精技”的中心环节。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运动与健康技能的学习、掌握和练习为主要内容。其中,“技”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核心基础,体育课程中的“技”既包括运动技术与技能,也包括健康技术与技能,还包括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技术与技能。在与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育相互协调和适应的基础上,寻求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德育要素的质量和水平,以呼应“立德树人”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培养德技并修、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拥有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1.2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化的要求

截至2019年,中国设置近千个中职学校专业,专业布点近10万个[5],涵盖国民经济各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目前,中职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以下简称“标准体系”)已经建立,包括专业目录、课程教学等5个标准。标准体系建设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标准化要求。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依照标准体系中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表 1)进行改革,从参照普通教育课程标准过渡到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使《课标》更好地适应标准体系建设的趋势与要求。

表 1 中职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 Table 1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teaching standard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rriculum standard of P.E. and health

截至2019年,中国颁布的中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已达230个。其中,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学标准9个,中职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标准实现了9大门类全覆盖,70个顶岗实习标准也予以实施[6]。《课标》经过3轮修订,已建立随中职专业发展适时调整的灵活机制。标准体系提出中职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中专业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要求。《课标》的出台将学科核心素养与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核心素养有机融合于课程标准之中,使体育与健康教学能有效对接中职人才培养的市场需要,将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等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之中,使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标准化的要求下融入中职学校教学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标准化构建,促使《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模块化课程内容设置和学业质量评价提出相应要求,使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是公共基础课程,而且是能够对接中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课程。其体系框架可以不断适应新时代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3 优化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要求

中国是中职教育大国。截至2019年,包括普通中职学校、成人中职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在内的中职学校共8 181所,在校生3 969 770人,在校教师635 461人。其中,体育教师14 389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26%,师生比为1∶276[7]。从数量看,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庞大,但体育教师的数量及师生比与普通中等学校存在差距。通过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和过程,以符合《课标》的要求,是提升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引领下,中职教育的办学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质量标准、育人机制、评价机制等一系列结构性要素已全面融入中职课程改革进程,共同推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中职教育公共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体育与健康作为中职教育阶段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其改革应遵循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的建构层次和布局。《方案》旨在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大规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课程与教学改革也应遵循这一总体指导。体育与健康教学遵循中职教育“办学多元”的原则,紧扣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学质量与中职学生的学业质量紧密结合,配合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与优化。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在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方案》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式,倡导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提出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和评价机制,优化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程序,推动各学科课程协同育人[8]。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不仅担负常规的育人任务,而且担负训练不同学校、专业学生体能和健康行为的特殊教学任务。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使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在履行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结合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标准,积极探索与专业课教学协同育人的路径和通道,进而健全中职教育多元化的课程与教学格局,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进程,使之更加适应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的要求。

1.4 实现“育训结合”职业综合素养培育模式的要求

“育训结合”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也是培育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以下简称“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9]。其中,“育”强调不同课程的综合育人作用,“训”强调中职学校专业学习的实操性特点,二者相结合使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契合社会的需求。在“育训结合”的指导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灵活度大为提升,不仅可以配合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修订,而且可以根据不同院校、专业的特色建立相应的“育训结合”资源库,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完全纳入资源库。2019年,浙江、江苏、河北、广东、四川等省的380多所中职学校开始设计包含体育与健康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采用新型“育训结合”课程设置方案。方案鼓励公共基础课程在满足课程预定修习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协调,从而推动综合素养培育模式改革[10]

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包括能够胜任未来职业要求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健康水平[11]。这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适应综合素养发展的特征和需求。《课标》提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3大学科核心素养,满足了综合素养培育的要求(图 2)。良好的运动能力是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基础;良好的健康行为有助于学生提升职业健康认知水平和职业健康技能;良好的体育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精神,为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奠定基础。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角度审视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现状可以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全面提升了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育训结合”的模式能够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断改进与调适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适应综合素养的培育要求。

图 2 “育训结合”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Figure 2 "Combination of discipline and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2 框架释析: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与中职学校学生培育需求的有效组构

《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核心导向和重点要求。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由课程性质与任务、目标与结构、内容与学业质量、推行与实施等要素组成的《课标》框架中,将各要素有序串联,协同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在中职教育阶段整体育人的功能。《课标》组构要素进阶示意见图 3

图 3 《课标》组构要素进阶示意 Figure 3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P.E. and Health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2020 edition) 注:《课标》指202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1 课程性质与任务: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的必备性

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配合专业教育,为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做好基础性准备。在中职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通过身体练习系统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课标》指出,应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活提供良好的身心素养。从课程性质看,《课标》将体育与健康界定为综合性课程,目标定位于助力健康中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从课程任务看,《课标》突出对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和爱好,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同时也是助力中职学校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多元化的重要方式。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等个性要素,而且可以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和特点,为合理规划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也体现在课程结构中。作为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职学校普遍实施的“2+X”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X”课程结构指中职学校学生在3~4年的学制内,前2年主要学习通识类课程,后1~2年主要学习专业类课程[12]。在“2+X”课程结构里,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贯穿于“2”,也出现在“X”中。虽然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始终在推动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发挥基础性导向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基础之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构建动态课程协调机制过程[13]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能够契合学生身心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该课程保持一定的通识性和协调力,凸显其基础性课程的育人价值与意义。

2.2 课程目标: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对课程育人价值的助推

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提纲挈领式的阐释与表达,阐明课程将要解决的特定问题[14]。《课标》将“立德树人、以体育人”作为课程总目标,在其统领下,帮助学生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3个学科核心素养的预设培育目标(图 4)。

图 4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分解 Figure 4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ecomposition of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re literacy in P.E. and health

运动能力素养作为《课标》提出的首要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职业劳动运动能力等,是学生体能、运动参与中的技战术素养以及相应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2]。通过体能训练(包括基本体能和职业体能训练)、运动认知、技战术的运用和体育展示活动及竞赛等方式完成中职学校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培育。运动能力素养的养成需要中职学校学生综合自己所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与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术水平;要求中职学校学生根据职业特点,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提升体育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运动能力素养的形成方式和要求助推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改革,确保改革的程序与走向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

健康行为素养旨在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健康生活和生存的能力[2]。健康行为不仅是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而且是中职学校学生提升健康状况和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素养。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任务与《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一致,均以培育中职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心理调控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关键点,并要求学生掌握自我健康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技能,使中职学校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具备科学的职业健康理念和技能,为职业发展奠定健康基础。

体育精神素养是德育与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结果。《课标》中的体育精神素养对应《高中课标》中的体育品德素养。相对体育品德素养而言,体育精神素养的职业性更强,注重拼搏进取、公平竞争、诚信友善和团队协作等精神的塑造。《课标》将体育精神定义为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形成包括体育意识、品德风貌和健康心理等在内的综合素养[2]。体育精神是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具柔性和延展性的内容,它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贡献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勇敢顽强、坚韧不拔、超越自我、严谨细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塑造正确对待成败的良好心态,培养平等融合、宽容对待、善于沟通、珍惜友谊的团队意识及良好人际关系。

2.3 课程结构:体现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相结合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新一轮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14]。《课标》将领域教学改为模块化教学,加强了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保障。《课标》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并规定相应的课时安排(图 5)。

图 5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培育结构 Figure 5 The cultivation structure of core literacy in P.E. and health

基础模块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课标》将基础模块分为2个子模块:体能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体能模块一般为36学时,健康教育模块一般为18学时,二者合计54学时,3学分。《课标》将体能模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纳入课程结构中,并配有2学分共36学时的教学安排。这是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标记和亮点,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满足中职学校学生持续开展体育学习和发展个性品质等方面的需求,由2个子模块构成。①子模块1为限定选修课,包含7个运动技能,每个运动技能由若干运动项目构成,每个运动项目由3个教学模块组成。教学模块是基本教学单位,也是学科核心素养与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结合的主要连接点。《课标》给予教学模块充足的学时和学分:2年共90学时,5学分(图 5)。充足的学时和学分分配保障了教学模块的有效执行,推动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效融合,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保障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质量。②子模块2为任意选修课,各中职学校可以自主安排4学分共72学时的课程学习。子模块2为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教学的开展预留空间,使地方性和校本性体育课程资源能够融入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2个子模块的选用也呈现出极强的灵活性,各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资源、特点、教师特长、专业需要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自主开设课程,以满足不同中职学生的需求。

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在运动技能中,每个运动项目的3个教学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后一模块的学习是对前一模块内容的回顾、延续和发展,前后模块之间形成相互关联、衔接递进与渐次拓展的有序性课程结构,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在课程结构之中。其中,1学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既可集中安排在某个模块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将部分内容分散安排在运动技能系列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以补充由于地域和校本差异引起的课程安排结构性缺陷。

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等形式作为基础性模块和拓展性模块的补充,对于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标》将课外体育活动全部纳入整体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计划,并且将部分内容列入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使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保证每天1 h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提升了体育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促进了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4 课程内容: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内容与情境化教学方式的联结

课程内容是《课标》的重点,是对课程结构中专业内容的补充。课程内容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二者均围绕培育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展开,配套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提示,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愿景和开展方式,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效联结。

(1)基础模块部分的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相对《高中课标》而言,《课标》在体能方面做了特殊要求,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般体能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体能。

一般体能训练主要针对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及部分专项运动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素养的重要培育点。在中职学校学生的一般体能训练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体能训练的基础原理与策略、体能测试的工具与方法、体能训练计划设计的步骤与策略、改善体质量及身体形态的原理及方法等。这些内容确保了中职学校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基本认识,也帮助学生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中职学校学生一般体能训练要求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2014年《标准》”)执行,在运用科学方法评价学生体能练习效果的同时,也适时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课标》中改善身体成分、发展心肺耐力、发展肌肉力量、发展速度和爆发力等方法,都有相应的指导要求和具体项目建议。例如,在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发展心肺耐力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时,建议学生可以通过耐久跑、游泳、跳绳、健身操、长距离骑行和登山等项目,积极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2]。具体项目建议有效规避了学生一般体能训练的盲目性,情境化的项目教学设计使学生体能练习环境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培育有了更加具体的项目依托和教学依靠。

职业体能是中职学校学生体能训练特有的内容,应根据学生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训练与发展特定体能,做好专门的职业体能储备。《课标》首次提出职业体能的概念,将职业岗位的体能训练任务前移到学校教育阶段,使中职学校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调整自己的体能状态,使之符合特定职业的体能要求。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职业体能的内容组构也需要与相应的情境化教学开展方式相结合。体育教师可依据学生专业和职业需求,模拟创设相应的职业体能锻炼情境,开发和组合具有锻炼性、职业性的体能锻炼内容,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职业体能练习方法。例如,通过创设必要教学情境,合理安排跳绳、跳台阶、骑自行车等练习方法,有助于金属焊接专业的学生提高耐力,也符合学生运动能力提升与职业情境模拟相适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健康教育是《课标》课程内容中基础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食品安全、合理营养、常见传染病预防、安全运动、应急避险、常见运动损伤与处理等方面内容。《课标》强调的职业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常见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职业环境与健康促进等内容。健康教育对应健康行为素养,中职学校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需要在模拟职业情境中进行相应的演练和巩固。通过模拟职业情境与常规教学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中职学校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其将健康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也有助于提升其职业健康素养。

(2)专业模块分为拓展模块1和拓展模块2。其中拓展模块2为任意选修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球类、田径、体操、水上、冰雪、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新兴体育等7个运动项目中选择1类持续学练1年。以中职二年级的篮球课程为例,教学内容包括篮球项目的历史文化、篮球基本知识和技能、篮球技战术、篮球比赛规则、篮球观赏及体育精神的培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贯穿于项目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模块搭配,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项目教学情境,使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与项目教学完美对接。

2.5 学业质量:测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维度与学业表现

学业质量指学生在完成某门课程之后学习成果及学业成就的综合表现[15]。《课标》将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维度与学生学业成就表现关联,结合课程内容,实现对中职学校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描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业成就水平及相应的关键特征[16]。《课标》对学业质量标准提出要求,将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的水平(水平一与水平二,图 6),并提供不同水平下学习结果的测评方法。

图 6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测评水平 Figure 6 Testing level of academic quality of P.E. and health guided by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1)水平一为基础性质学业质量测评水平,是培育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准备和必经阶段。水平一以2014年《标准》为依据,要求学生达到该标准规定的合格水平。在运动能力素养培育方面,通过水平一的学练,学生不仅可掌握所学项目的基本动作和相应原理,而且对项目所依赖的体能练习有新的认识,从而将其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制订相应的锻炼和体能提升计划,加深对所学运动项目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并可在适当的情境中展示学习成果,从而使运动能力素养的习得和养成更加契合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定的学业质量要求。①在健康行为素养培育方面,水平一的学业成就标准强调学生对体育运动促进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保持健康良好的身心状态,从而能够适应自然、社会和职业环境的变化。②在体育精神素养培育方面,学生通过运动中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职责,体验不同运动角色的作用。水平一设置的体育精神素养培育导向,有助于学生锻炼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意志和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

(2)水平二在水平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3大学科核心素养,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调整学习计划,取得更好的体育学业成就。①在运动能力素养培育方面,水平二要求中职学校学生达到2014年《标准》规定的良好及以上水平,不仅自己能够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体能练习的知识与方法,而且还能帮助他人制订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和方案。水平二针对学生未来职业需求,重点训练学生运用科学锻炼原理制订并实施职业体能训练计划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保持较高的体能水平。②在健康行为素养培育方面,水平二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更有助于中职学校学生养成健康意识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③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方面,水平二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进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类挑战。④在体育精神素养培育方面,水平二倾向通过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展示活动,培养其养成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的精神,采用适当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对待比赛结果,本质是培养学生具备负责任的社会行为方法与范式,使学生把顽强拼搏、挑战自我、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融入未来职业和生活中。

2.6 课程实施:在体现课程综合性基础上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实施是《课标》框架组构中的终极环节。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遵循体育教学的要求和规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向,以促进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目标[17]。课程实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组织教学材料,采用必要教学方法推展课程目标的过程[18]。体育课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参与学生智、德、体、美、劳的完整培育过程中具有育人功能的综合性[19]。《课标》指出,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突出学生的身体练习,追求学生运动参与的实践性,侧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并有序设计体育教学程序,开展教学研修与反思[20]。《课标》中的课程实施环节分为教学要求、学业水平评价、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等步骤,围绕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综合实施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

教学要求是课程实施环节的规定性条件,也是调节课程教学活动方向的“总抓手”[21]。《课标》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取向,将体育教学视为充分体现教育性的育人活动,强调体育教学是培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应培育学生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的行为品质,培养文明行为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过程本质是将体育教学过程变为目标、内容和方法有机融合的综合教育过程。体育运动的实践性是体育课程的突出特征[22]。在培育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综合发挥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可引入中华传统优秀体育文化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自信感和认同感。

学业水平评价是对学生课程修习成果的整体检验[23]。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业水平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评价依据,通过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3个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考察,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中职学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行为,最终衡量体育与健康课程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图 7)。从《课标》的评价取向看,学业水平评价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要求选择评价内容与方式,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是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水平评价的要点。按照《课标》划分的评价内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重点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精神3个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综合考察学生学习不同模块课程之后的收获与变化。学业水平评价既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感表现、进步幅度、课外参与活动程度和潜能发展等方面,也关注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提高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图 7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施环节关系 Figure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in P.E. and health discipline

在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施校本课程要求等方面,《课标》贯穿“立德树人”与“健康第一”的任务和理念,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在遵循中职教育规律和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选取对中职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有长远意义的知识与方法,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与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合作进行,由其针对《课标》的实施开展相应培训和教研指导,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强化服务和指导工作。另外,《课标》特别注重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及其他课外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以全面有效实现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3 推行理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对接与融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凝练与升华[22]。在推行过程中,需要将其具体化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之中,进而优化培育路径,提升培育效率。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通过课内外教学与训练,有针对性地培育中职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精神3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对接及融合。

3.1 突出“立德树人”理念引领,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意义的达成度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对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引领,要求把规范德育过程、提升学生运动能力、改进学生健康行为、塑造学生体育精神等方面工作并举,不断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德育结构和框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道德素养优良、身体素养优秀、健康素养优质、综合素养优化、核心素养优异的职业技术人才。“立德树人”对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体现在中职体育课程内容中。在《课标》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中增加了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提升了与“立德树人”目标达成度相关的部分教学项目内容的难度和挑战度。这部分教学内容经过一定的教学优化和处理程序,通过合理教学和学生长期学练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优良意志品质,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在面对竞争、困难和失败时能够从容处置与应对的优秀意志品质。

3.2 强化目标意识的树立,使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

《课标》的顺利推行需要体育教师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形成目标引领内容的方法和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需要分解到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组成的结构体系中,具体转化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良好目标意识的形成,能够使体育教师设计出具体明确、难度适中、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目标,综合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推动作用。基于此,在预设目标的引领下,体育教师通过设计包含学段、模块、学时、知识点等在内的教学计划,可以将学科核心素养完整融入课程学习目标,逐级逐层落实,保障课堂教学对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3.3 构建新的知识技能学习观,由单一教学形式向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避免静态教学是深入推进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的主要问题[23]。《课标》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技能学习观,以课为基本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和动作技术学练活动,并参加类型丰富的运动技能展示和比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把握知识点与动作技术点之间的多向度联系,打破单一教学形式的束缚,以问题为导向,使教学形式向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转变。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必要的活动和比赛情境,尝试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程标准推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和学以通用的能力,为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的提升提供支持。

3.4 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多向度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

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安排,有助于提升课程标准落实的精准性和针对性[24]。在落实《课标》的过程中,除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之外,还需要借助中职学校专业分布广泛的特点,鼓励具有体育爱好和特长的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心理健康教师、学校义务工作人员等校内体育人力资源,多方面、多角度组织与开展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向度,丰富和拓展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第二课堂。此外,还应加强体育特长学生的发掘力度,发挥其骨干和引领作用。在校外体育活动中,还可以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退役运动员、社区医生、志愿者以及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等社会体育人力资源,从而提升中职学校学生体育与健康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5 重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使学科核心素养与健康教育模块对接

从《课标》中的健康教育模块教学可见,该模块不仅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系统掌握健康基本知识和健康促进的原则与方法,而且突出学生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育,培养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帮助其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对接健康教育模块学业质量的要求,通过有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对健康的认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讨论、提问、辨析等多种方式,掌握和运用健康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升健康行为核心素养水平,学习和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增强与未来职业健康之间的融通性,从而最终提升运用健康知识与技能为未来职业生涯服务的能力。

3.6 全面考虑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核心素养与职业技能训练素材共享

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决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取向与内容[25]。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向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职业规划,掌握符合个人身体素质的职业体能锻炼方法,并且可以与个人的体育学习计划有效衔接。在《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体育教学和锻炼方法,提升学生健康行为核心素养,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素材共享。学生能够结合未来职业规划和生活经验,采用各种学习方式,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所学运动项目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之间的适应性,使完整的运动能力与良好的职业技能互相融合。例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常见职业性疾病的防治、职业安全等专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健康素养的协同水平。

4 结束语

《课标》突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精神3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向和要求,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其自主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满足职业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课标》同时结束了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教学大纲而无课程标准的历史,使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科学地开展,同时也顺应了课程改革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但目前在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中,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研究仍较薄弱,研究数量、层次、质量均有待提高。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适应性较强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仍然欠缺,中职学校体育研究成果与普通学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课标》的颁布及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了导向和支持。未来体育课程教学和科研应从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入手,关注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升研究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有效地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培育和发展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贡献声明:

赵富学:提出选题,构建框架,搜集资料,展开论证,撰写论文;

沈克印: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勘验图表,修改框架,分析论点,修正文本。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通知[EB/OL]. [2019-10-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11/t20191129_410208.html (0)
[2]
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 [2020-01-2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7/202001/t20200120_416131.html (0)
[3]
赵富学, 陈蔚, 王杰, 等.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0, 54(4): 80-86 (0)
[4]
新华网. 立德树人, 习近平这样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EB/OL]. [2020-05-02]. http://news.ifeng.com/c/7l8pbshql96 (0)
[5]
许佳佳. 中职教育发展评价的探索: 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价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7): 88 (0)
[6]
陈向阳. 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9): 10-16 (0)
[7]
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教职工数[EB/OL]. [2019-08-07].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qg/201908/t20190812_394296.html (0)
[8]
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 [2019-02-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0)
[9]
陈子季. 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5): 3-9 (0)
[10]
柴永生, 戴乐军. 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比较分析[J]. 中国考试, 2019(6): 52-56 (0)
[11]
邢强.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J]. 体育学刊, 2017, 24(3): 106-109 (0)
[12]
温正义. 高职教育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 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 37(8): 88 (0)
[13]
肖艇. 浅析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7): 186-187 (0)
[14]
罗伟柱, 邓星华. 体育深度教学: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然进路[J]. 体育学刊, 2020, 27(2): 90-95 (0)
[15]
陈长洲, 王红英, 项贤林, 等.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6): 85-94 (0)
[16]
范蒙蒙. 体育教学中健康素养的追求与实现[J]. 教学与管理, 2018(21): 87-89 (0)
[17]
赵富学, 程传银, 尚力沛.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J]. 体育学刊, 2019, 26(6): 88-93 (0)
[18]
郭家骏.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式》[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11): 119 (0)
[19]
姒建明, 曹彩虹, 杜冰, 等.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体育课程建设策略[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21): 17-22 (0)
[20]
尹玉辉.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基于2017年全国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2): 27-34 (0)
[21]
赵富学, 魏旭波, 李莉.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现状检视及机制设计[J]. 体育学刊, 2019, 26(4): 94-99 (0)
[22]
赵富学.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生成维度[J]. 体育文化导刊, 2019(6): 53-57 (0)
[23]
季浏. 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 42(6): 12-22 (0)
[24]
程传银. 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论解读[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8(3): 1-7 (0)
[25]
尹志华, 汪晓赞. 国家意志与体育新课标表达: 论《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十九大精神的落实[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53(3): 81-88 (0)